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6 03:4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18:06
一部因原生家庭矛盾影响少女成长、却让我这个老男人看哭了的电影。看《狗十三》是今年年后的某个夜晚,故事内容琐碎简单,但是那些细节格外打动人,也许真的是通过此片一窥自己长大后的崩溃与颤抖。这应该是我喜欢这部电影最大的原因,毕竟能够跳脱出传统青春片那些所谓的“小三、堕胎、留学”等廉价的雷同题材,真真切切来讲述一个人的成长故事,已是前进了不知多少步。
而且,比起青春片更多的是,这也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青春片,而是藉由一个内核囊括了诸多内容,比如对于成长的思考,对于原生家庭的剖析,对于重男轻女思想的批判,对于中年人生存困惑的同情,构成了《狗十三》电影的魅力所在,看似简单的青春电影,却在极具张力的故事中映射我们普通人的现实人生。
关于我们的成长:快乐和悲伤其实是同样一件事!
“快乐和悲伤其实是同样一件事。”这是我昨晚突然听到的一句话,用来形容《狗十三》的成长主题似乎再恰当不过。当然,《狗十三》的电影海报上还有一句更为经典的话:“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没有任何一个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无论大人还是尚处于青春期的小孩,我们大都无法逃脱社会和环境的客观影响。
电影中的小女孩李玩因父母离婚,和爷爷奶奶住在一块,可是人生却有一种与周围空间的疏离感,与爷爷奶奶不是那么亲,与父母也没有太多的交流,有时看似很独立、很坚强,可有时却又无法逃遁人情世故,活着真的好累,还不如一条“狗”,还不如与一条狗为伴。
可是,生活还是日复一日地过,李玩还是要成长、还是要成熟,正如在跌跌撞撞中长大的我们。谁又不是一边生机勃勃地扎入生活,一边忍受孤独与寂寞用尽心力地活着呢?李玩在经历了找狗的绝望后,渐渐想通了,并用书中看来的道理劝慰自己:“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这样,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 错误的选择也会在某个宇宙里被纠正。这样想,心里就会好受一些了。”
关于父辈的教育:哪个成年人的世界轻松惬意过?
其实我觉得《狗十三》最好的一点是,在父*女的理解上,做了一个相当精妙的平衡,没有矫情化孩子,也没有恶魔化父母。爷爷奶奶的过渡疼爱也好,父亲的*为力也好,都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向李玩提出同一个要求:我们要听话,我们要按照大人的标准来学习、生活。
李玩“无理取闹”的一场戏后,父亲抽李玩,说实话,那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好在曹保平没有将“大人”当做*的对立面来看待。其实父亲也很脆弱、也有无力的时候,尤其是单亲爸爸,要照顾事业、要兼顾家庭,如果组建新的家庭了,还要照顾另一个家庭的感受,又是各种事情要处理。电影中,父亲打完女儿后,看得出来,父亲是真的懊恼又心疼;当着女儿的面,跟前妻打完电话,不忍心女儿看到自己哭,用大手捂住女儿的脸……真是看得我心疼。
不免想起《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爸爸对着德善说:“谁都是第一次做爸爸,谁都没有经验,请原谅爸爸……”父母对子女的爱,很多时候方式不对,但背后的爱心绝对“天地良心”。大人的世界里:“一个孩子如果听话了,说明他懂事了。”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一个孩子懂事了,说明他已经长大了。”大人们不容易,可是孩子是孩子,又怎么能轻易就理解大人们的苦衷呢?
《狗十三》将这种大人与孩子的矛盾抒发得很真实,它放弃了饱含批判意识的愤怒,只是做了一番近乎白描的呈现,没有大是大非,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大善大恶,有的只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同身受的迷茫、困惑和一点点挣扎。我们既可以选择站在年少的李玩一边,也可以坦然地接受自己成为那样一个父亲的现实。这个世界就是这般现实又无奈,但我们还是要像株茂盛的植物,欣欣向荣的活着。以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18:07
豆瓣给出了8.2的评分,个人来说蛮喜欢的。
其实《狗十三》是早在2013年就拍摄了,在2018年才终于上映了。据说被禁了5年,这是讲人的电影,讲我们每个人,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
从这部电影里,可以看到中国这个时代所有的记忆:单亲、成绩、早恋、升学、重男轻女、父母打骂、兴趣班、祖辈带孩子、叛逆、孤独、隔阂……以及,成长。
有人说,“成年人只看利弊,小孩子才分对错”。这话不对,因为成年人在面对自己的小孩时并不是只看利弊的,只不过成年人的对错观和小孩子的对错观不同,而小孩子的道理,必须屈服于伦理。
《狗十三》就是狗13,也就是狗B,这部电影最让人感到悲哀的就是,我竟然打心眼里认同里面成年人们说的话、做的事。狗被爷爷弄丢了,找不到就找不到了,狗能比爷爷更重要吗?
总之,不剧透太多,希望这样的好电影被更多人看到和喜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18:07
《狗十三》是一部以成长为引的电影,但电影里的青春却并非洒满朝阳,导演曹保平以一位在重组家庭里成长的女孩视角为展开,既将父权至上的中国传统家庭对女性的压迫以揭露,也用孩子在种种境遇中的反抗与妥协诱人共鸣,当成长与虚伪画上了等号,这场对青春的聚焦之作反倒显得如此独特而又真实。
一如片名,电影所讲述的就是一位十三岁少女与狗之间发生的故事,女主李玩是一位刚上初中的少女,母亲幼年离家而去,再婚的父亲与与继母又有了新的弟弟,在这个传统男尊女卑的重组家庭里,李玩虽然并没有完全成为一个多余的人,但却也不再是这个家庭唯一的核心。,而一条父亲为了哄劝女儿买来的狗成为了电影贯穿始终的张力,李玩对这个突然进入自己生活的生命,从伊始的排斥到接受,从喜欢到丢失后与家人的矛盾,再到一条新狗的到来与离开,李玩在这一起起伏伏的历程中,也逐步被磨去了自我的棱角,变的“懂事”了起来。
不少中国家庭里,衡量一个孩子是否成长的标准,大抵也就是“懂事”二字,对父母言听计从,按照其所划定的人生轨道正确成长,这样便能成为家长口中常言的“别人家的孩子”,反之则是不懂事的叛逆,电影里的父亲就是如此,他虽然也爱着自己的女儿,但这种爱却并不是能从女儿角度出发的理解,或者说本就生长于一个传统家庭的父亲,从来就没有人告诉过他该怎样正确的去爱,所以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他对女儿的讨好和暴力,都是出于一种不平等的强权,而孩子源于自我意识的个性表达,在父亲眼中势必就会成为了一种对强权的挑战,这便是电影所意预一展的青春残酷,也是这个家庭矛盾的根本。
电影以成长为引,却并未止于成长,透过李玩一步步在强权之下被塑造成这个家庭所希望的样子,电影也将*世界的虚伪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为了达成讨好女儿的目的,李玩拥有了狗,而当狗成为了新的矛盾,它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狗的得与失其实让李玩看清了*世界的虚伪,并也学会了去带上一层伪善的面具,当李玩吃着狗肉,还要以笑颜对叔叔表示感谢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李玩真的“懂事”了,但这种懂事背后所带给人的却是一股源于现实的无奈。
在表达这种无奈之时,导演曹保平却并没有用《狗十三》做出太多的批判与讽刺,而是在呈现这种现状之后,将选择留给了观众,电影最后用狗对人的个性做出了极具象征性的隐喻,我们得知那只最开始走丢了的狗狗,拥有了新的主人,活的开心依旧,而后来的那只狗,则被父亲送去了动物流浪收留所,最终因为见不到主人竟绝食而死,个性固然值得尊敬,但往往伴随着牺牲,而妥协在很多时候则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长大了的我们会敬佩后者的忠贞,但更多的可能我们会选择前者,这无关文化或是制度,而是历经青春成长的过程中,面对*世界里所必然会遇到的无奈,我们都会懂事的带上一副伪善的面具。
个人评分:8 文/梦里诗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18:08
《狗十三》,一部不同于当下其他青春类型的电影,看似另类,可偏偏又给人非常大的震撼力,在封禁五年之后终于在2018年12月7日上映。不同于其他的青春励志电影或者是用来回忆和纪念逝去青春的影片,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女孩青春期中发生的故事,唤起了无数80后和90后的回忆,给人感同身受的感觉,仿佛这部剧讲述的就是大家亲身经历的事一样,这也是这部剧能引起无数观影者共鸣的地方。可能一些人看完后会说没看懂或者是会觉得剧中的故事过于夸张和虚假,但是,这些事是真正存在的。只能说没看懂《狗十三》的人很幸福!
主角李玩(张雪迎 饰)是个刚刚念初中的女孩子,因为父母离婚,她便与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居住,但是李玩与家人间仿佛多了那抹一层隔膜,没有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整天也寡言少语。同时,在学习方面,李玩热爱物理,但是却无奈在父亲老师的”*迫“下好好学习英语,为了讨好女儿,李玩父亲便送给她了一只小狗,并取名“爱因斯坦”,起初李玩并不喜欢,但青春期的孤独让她和小狗建立了深深的感情,无奈的是在不久之后小狗就走丢了。“不懂事”的她开始疯狂寻找,不听家人的劝告,终于,叛逆的她开始顶撞父亲,并且学会了喝酒,最终,这个在父亲眼中学了的孩子被暴怒的父亲暴打了一顿,惊恐地李玩屈服了,只能自己萎缩在浴室低声啜泣,用颤抖的手脱下外衣。之后,李玩的继母为了讨好她便重新送给她一只和之前小狗一样的狗,李玩一眼认出了这不是原来的狗,但是现实让这个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小姑娘说服了自己,继母和家中新来的弟弟也让李玩深深感觉到了孤独和压抑,特别是父亲带着她去参加宴席,她不得不吃下狗肉时,她便已经不是那个满心单纯无邪的花季少女,她也开始变得“成熟”,经开始将自己融入*的世界,也开始将自己装进“套子“里。这正是这部电影表达的无奈。也正是很大一部分中国家庭所处的现实状况。
“爸打你,是因为爱你“,“你长大了,应该懂事了“这些话在大多数人小时候都听过无数遍,正是这样,我们也开始了从单纯的少年成长成了懂事的孩子。这些看似充满家人满满的爱的言语托起了我们叛逆的青春期。
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收到了如此高的反响和口碑,正是因为他好像是自己成长的写照,从这个镜子里我们找到了自己。同时,这部剧的高明之处也在于影片去明显地指责某一个人,或是批判某一方他更多引起的是观看者的联想,我们不能单方面的说李玩的父亲很残忍,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可是他何尝又不是屈服于现实呢,家长都希望孩子走上正途,而最起码的听话和懂事便是最低要求,这就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而李玩父亲便是广大中国父亲的缩影,他为了家庭奔波,努力工作,也为了家中的事焦头烂额。在李玩父亲打完李玩之后将李玩抱在腿上的时候,他是真的无奈,他是真的爱孩子,可是孩子的任性又让他不知所措,只能暴力解决,他内疚惭愧,这正是很多中国父亲的写照。
希望孩子变得优秀,所以家长便要求孩子听话懂事,最终让孩子活成了家长希望活成的样子,孩子突然之间便没有了之前的单纯任性,开始了学会了奉承话,就像李玩父亲带李玩参加宴会时那样,不得已李玩吃下了狗肉还赔笑喝酒,这是父亲眼中的长大,但是孩子内心去充满了挣扎和无奈。影片结尾,李玩在大街上碰到了自己的狗“爱因斯坦“,但是她走开了,镜头转向了她无奈哭泣的片段。这个镜头,震撼到了观看者,更是击破了观看者的最后一道防线。
没有传统青春剧的俗套,那些恋爱,分别和多年后的相遇,有的是那些年带过的牙套,听过的那些父母整天唠叨的话,爷爷奶奶的爱还有挨过的打。如果说没看懂这部电影,你很幸运,可是若是在影片中仿佛找到了自己,现在想起虽说无奈可是却又让人深思和意味深长。这部剧很高明地没有明显的去控诉某个人或是某一方。因此,这部剧可以说是国产青春剧中的佼佼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18:08
《狗十三》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我有些意外,一个满脸青春痘,目光中带着幽怨和叛逆的女孩直直的盯着镜头,本来是青春中再正常不过的模样,可她就这样平淡无奇地击中了我。
等看到后来才知道,导演这样安排,其实是在预告青春中的许多事情就像这脸上的标记一样要开始了,并且在外人看来都是习以为常的。果然做到了采访中说的,不遮掩,不矫饰。
这几年青春类电影的导演越来越大胆,在脱离了千禧年、高考、非典、堕胎等俗套情节之后,开始放弃时间线的束缚,转而深入挖掘青春少年生活中的敏感话题:校园欺凌、性别歧视,师生恋等等。
正如白岩松说的那样:“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生活富足,衣食无忧,没有了动荡年代的颠沛流离,可我们这代人的青春,都禁锢在了那张方寸平整的书桌里,“成绩”变成了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大自然的快乐成了课本上遥不可及的景色。每天徘徊于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灰色的天空下,是一个个行走在学校与补习班之间的空虚的灵魂。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当李玩看到老师打死的蝙蝠时,她的心里升起了阵阵怜悯。放学后急迫地抱回了自己的狗,之后又在厕所抚慰狗,这一系列情节可以说明,李玩开始正式接受了假“爱因斯坦”,她找到了相依为命的寄托。因为她在动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被粗暴对待的动物,何尝不是自己的遭遇呢?
与父权的抗争是贯穿全剧的核心元素,影片一开始,李玩的父亲就强迫她把兴趣小组改成了英语,之后又在找奶奶时弄伤了她的手,抽她的耳光,最后还命令没写完作文的李玩去陪弟弟逛公园。父亲的形象在李玩心中成了残忍冷血的施暴者,在父亲身上根本体会不到亲情的温暖,这也是全剧最扎心的地方。
看到这些情节,很多观众可能会哭出来,因为真真切切地意识到了自己原来都是这样长大的,或者说,如果没有共鸣,便意识到自己有多幸运。最深刻的痛苦都是无法补偿的,正如最伤人的错误都是无法道歉的,青春,就在这样的互相亏欠中,渐行渐远,再也不能重来。
电影结尾的设计有些出乎意料,昭昭学习滑冰的场景做底究竟想表达什么?观众看到昭昭也不爱喝牛奶,看到他在冰上不断跌倒却被要求独立站起来的一幕,这是实写,表面上看没有任何的指向与批判,但我觉得,是在暗指那些被伤害过的青春,算是一种悲剧的循环。
看完电影《狗十三》,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鲁迅的《风筝》,那个曾经被深深伤害的弟弟,长大之后居然完全记不得当时发生的事实,这种遗忘让人痛心。同时,我又想起了《小王子》里的那句经典台词“长大的本质是遗忘”,二者相连,我终于读懂了其中的内涵。
而这部电影要表达的就是,不要忘记。不要忘记那些青春里的灰色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时刻警示自己,不要让那种伤口和疼痛继续流传下去。虽然没被世界温柔以待,但也请不要把粗暴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