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它有何历史意义172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5 17:4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07:36
一、进行军事上的战略大转移,实现开辟中国*新局面的历史性转折。
红军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罕见的。
红军长征虽然付出了巨大牺牲,但避免了党和红军覆亡的危险,保存了*的火种,扩大了党的影响,锻炼了党的队伍,使党和红军由重压下的战略退却成功转变为开辟中国*新局面的伟大进军,推动实现了中国*由低谷向*、由被动向主动的历史转折。
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就不会有人民军队后来的发展壮大,也不会有中国*的重新兴起和最终胜利,更不会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长征,无可置疑成为中国*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
二、形成中国*成熟坚强的第一代领导核心,迈出走适合中国国情*道路的决定性一步。
红军长征的历史功绩,不仅仅在于实现了战略转移、建立了新的根据地,更重要的是,经过长征的艰苦探索,中国*党形成了自己坚强成熟的领导核心。
正如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作出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我党终于在土地*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同志在*和全党的领导。
这是中国*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党在以*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迈出走适合中国国情*道路的决定性一步,为最终取得中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奠定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坚实基础。
红军长征,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沿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壮大人民*力量,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开辟了光明前景。
四、铸就彪炳千秋的长征精神,树立永恒的人类精神丰碑。
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长征精神,生动反映了中国*党和人民军队的*风范,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充分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长征精神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五、长征铸就的*精神,已深入中华民族的灵魂,成为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直到今天,长征精神依然震撼、净化着人们的灵魂,许多人自发踏上红军当年的长征之路,体验长征精神的巨大魅力。
在中国*党的领导下,经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时,我们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大渡河”“腊子口”需要征服。
我们要始终高擎长征精神的火炬,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夺取新的伟大斗争胜利,把*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书写强国强军的时代篇章。
扩展资料:
1、 红军长征的历史功绩,不仅仅在于实现了战略转移、建立了新的根据地,更重要的是,经过长征的艰苦探索,中国*党形成了自己坚强成熟的领导核心。
2、 红军长征,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沿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壮大人民*力量,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开辟了光明前景。
3、 长征精神,生动反映了中国*党和人民军队的*风范,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充分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4、 在中国*党的领导下,经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时,我们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大渡河”“腊子口”需要征服。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红军长征在中国*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07:36
一、长征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的企图,使中国*转为为安。
二、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的总方针。
三、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党方针路线的胜利。
四、通过长征确立了*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军事思想、*思想的指导地位。
五、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党有了稳固的*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扩展资料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为摆脱*军队的包围追击,*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基本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07:36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的基干力量,将中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事业创造了条件。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的统治,确立了*在红军和**的领导地位,中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以*、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一批党的领袖人物,
长征”属于世界,长征精神: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情景一:1934年10月16日傍晚,*红军开始了长征。这时,远隔千里的蒋介石指着地图狂妄地叫道:“他们是走向深渊,走向死亡!”
短短的一年后,当他面对追获的一大堆烂草鞋的时候,他方才意识到,这股头戴红星、足踏草鞋的钢铁洪流是不可阻挡的……
长征的历程
红军的战略转移: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934年10月上旬,*红军主力分别出发,**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悲壮的长征。
1935年5月*红军占领冕宁县城后,朱总司令签发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的几句话。长征'一词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出现。
会师:1935年10月19日,*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于陕西吴起镇;
1936年,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936.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三大主力会师,伟大的长征宣告结束。长征保存和锻炼了*的基干力量,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和无产阶级*事业做好了准备。
红军将士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他们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余次战斗,
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两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穿越荒无人烟的地区,
总行程2.5万余里。
红军先后跨越了近百条江河,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
其中包括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穿过了被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红军在长征途中,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计歼灭和击溃*军数百个团。
红军也付出了兵力损失达四分之三的重大牺牲。
30万红军经过长征,只幸存下了3万,但这用无数生命写下的英雄史诗,已成为中国*和人类历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一段永不磨灭的铁骨精魂的回忆
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抓住事物最本质、最核心的要素,制定出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决定,而博古、李德等人生吞活剥马列主义个别词句,不顾现实斗争客观实际,机械地僵化地照搬外国经验,几乎葬送了整个红军;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具有远大战略眼光,他们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己任,站得高看得远,始终正确把握*航向,团结和带领广大军民共同奋斗,而张国焘眼界狭隘、私欲膨胀,为一己之私利*党和红军,终归走向*的反面。先进战胜落后、真理战胜谬误、团结战胜*、实事求是战胜教条主义,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逻辑和军事文化逻辑。
长征途中重大战役战斗的胜利都是谋略和智慧的生动展示
长征途中*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战斗,其中最著名的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红二方面军在西南进行的主要战役、战斗,如巧渡鸭池河、乌蒙山回旋战、六甲阻击战等;红四方面军进行的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嘉陵江战役等,都发生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大西南地区。这些战役战斗,是在祖国大西南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以红军为主角演出的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展示了红军创造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观。一边是以*为代表的党*、中革*,率领红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运动战的特长,把“打”与“走”科学结合起来,用“走”创造战机,以“打”开辟道路,在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牵著敌人鼻子走,使敌人闻风丧胆,摆脱了被动,争取了主动;另一边是蒋介石坐著飞机跑,跑到哪里,哪里战事紧、吃败仗,黔军、川军、滇军各怀鬼胎,互相戒备,见死不救,乱了一盤棋,处处变被动。一边是我英勇的红军为人民而战,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不怕武器装备落後,不惧高山阻隔、河流挡道,慷慨赴死、前仆後继,用鲜血和生命铺就胜利的道路;另一边是*的军队,军纪涣散、畏缩不前,在烟土、银元的刺激下,在长官手*的*迫下和红军打仗,贪生怕死,能逃则逃,逃不了就投降。长征中的战役战斗,是*党和*的斗智斗勇,*党胜利了;是“得民心”与“失民心”的博弈,*党得道多助,走到哪里,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就延伸到哪里,*失道寡助,鱼肉乡里,盤剥百姓,就难逃失败的命运;是红军和白军信念、意志、勇敢的较量,同样是红军胜利了。与其说这些胜利是军事的胜利,不如说是先进军事文化的胜利,是“得道”与“失道”价值博弈中“得道者”的胜利,敌人不是败在武化上,而是败在文化上。在长征途中进行的重大战役战斗中,尤其是四渡赤水最为出神入化。
人本精神
“人本精神”究其本质而言是对人自身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尊重以及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相信,相信人类有把握自己、把握历史和命运的能力。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孔子对于超出人类的虚构存在“存而不论”,但是对于人间世界却充注了极大的热情,用他一生的心血建立起了自己严密而独特的哲学体系。在孔子哲学体系中,人学位居中心地位。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的学说是孔子人学的两大发现。自春秋以来,人类对于宇宙自然和人类自身的把握能力大大加强,但是却一直处于君主*统治之下,即使是**,也是为了某些特定人群,或者说是小部分人服务的政体。所以孔孟学说的仁义道德都还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和人自身力量的重视并未得以执政者的真正实践,而只是道德教化的宣传内容。
高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的*主义战士,是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人对于自身命运及其全人类历史进程的把握。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只有依靠人类自身努力斗争去争取权力才能够显示人类生存的价值。这点在我党长期的斗争史里面显现的酣畅淋漓,“不自由,毋宁死”,被剥削、被压迫不是老百姓“天赐”的命运。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字:*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走过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鉴于此,以色列军人伍大卫曾经评价长征,中国红军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贵财富,值得世界各*人景仰和学习。可以说,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经历是悲惨的,但他们的超凡毅力和精神却是悲壮的。身后有飞机大炮追着,还要空着肚子,光着脚走过没有路的“路”……这些在寻常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却*完成了。支撑他们走完漫漫长征路靠的是什么?
长征所完成的不仅仅是战略转移,还为新的*阶段的到来酝酿了力量,最重要的是其对于人的生命、尊严的倡导和践行。长征,二万五千里一路走来,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存权、发展权的斗争。人在社会上的存在,不仅仅要贡献义务,还要获得自身生存繁衍的条件,在当时内外夹击、重重压迫的情况下,人要想想获得真正称之为“人”的自由和生活,就必须斗争。长征和*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就其精神内涵则是中国历史上不绝如缕的对人的价值和权利的追求传统的外在体现。
君子之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的最原初的精神支持和精神动力。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孕育出了优秀的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文明相比,中华民族更加的内敛和自谦,在儒家经典《论语》中论及“君子”的共有八十四则,对于“君子”的言谈、举止、交友、德行等方面都做出了论述,可以说,对于“君子”的内圣外王的期望就是儒家理想人格和最高精神境界的化身。在这八十四则里面,有一则是这样的: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对于何谓君子的回答非常的简洁,“问心无愧,何来忧惧?”在孔子看来这就是君子了。这一则代表了我们民族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内省。
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如果能一日三省,向自己发问,对自己剖析,那么还会有担心和恐惧的事情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世上有几人能够严肃认真的面对自己的灵魂呢?“知耻近乎勇”,推及一个政党,有没有勇气不断反省、及时更正所犯下的错误呢?有没有灵活辩证的思想去对待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而不是僵守旧模式呢?所以说,能直面现实、忠诚灵魂的才是真正的勇士。
我们知道,长征肇始于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的失败,之所以失败有多种原因,从我们主观方面来看是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对战斗形势、敌我力量对比都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红军的长征转移就是对于这个错误的及时弥补。但是也并非一帆风顺,党内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思想,可贵的是,我们的党却一直没有放弃同错误思想作斗争的努力,至1935年1月15~17日,***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为代表的**的正确领导思想,制定了红军后面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也是我们党发展历史上一次自我批判、自我检讨的勇敢尝试。在这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同错误同逆流的斗争不止这一次。真正的*党人凭着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战斗形势的正确把握,一次次,不断的进行着向着正确道路的努力和前进。正是如此真诚和自觉的检讨才使得长征路成为一条走向队伍壮大和胜利的路。所以长征精神之一就是忠诚于自己信仰和灵魂的君子之勇。只有真正的*主义战士才敢做出这样的内省和自查。
“君正,莫不正”。*党作为领导中国*的生力军,在历史抉择的重要关头做出了正确的抉择。而人民也因此在历史中选择了他们。儒家精神的传统践行者大多对于“君子之勇”只是停留在口头的表达和践行者个体行动的证实上,而*党作为以谋全人类幸福为主旨的政党,却可以从口头落实到实际中,超出从个体上升到到整体中。所以是君子之勇的传统的最好体现。
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而不是怨天尤人。而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魂之一,是我们炎黄子孙生存、发展、壮大历史的最好概括。
所以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的奋斗史,我们党在七十多年前所进行的长征也是一部在中国*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争取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的奋斗历史。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何去何从成为摆在*领导人面前的问题,最终选择了战略转移,保存更多的有生力量以和敌人进行日后的战斗。常言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一息尚存,就有实现理想的可能。
庄子曾说“哀大莫过于心死”,只要心中的希望不破灭,哪怕这种希望是多么的微小,也终能在时间的历练下成为燎原之火。*党人认识到了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他们责无旁贷的承担起来,用百折不挠的意志,战胜了无数困难,许多长征的路途都是在红军走过以后才第一次有了人的足迹,变成了“路”。衣衫单薄、空腹赤脚的红军却一步一步的丈量出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许多人会对此大惑不解。
我们想到了孔子对于他的学生颜回的赞扬:“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难道是颜回喜欢过简陋的生活吗?那为什么在“人不堪其 忧”的时候,颜回还能乐在其中呢?是因为他心中有“义”,有更高的理想。同理,红军正是崇高理想追求的支持下创造了活生生的人间奇迹。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发展强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党在历史赋予的重任面前,义无反顾,卧薪尝胆,终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走完了充满艰辛坎坷的漫漫长征路,带领中国*和社会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历史上无数鲜活的例子也一次次的证明了这种精神力量的强大和重要。长征是中国*历史上运用这个法宝取得胜利的典范,并以其穿越时空的魅力鼓舞着新时代的建设者为了民族繁荣强盛的理想继续奋斗。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07:37
一、长征胜利的意义
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的企图,使中国*转危为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粉碎了*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跨越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纵横十四省,转战数万里,终于相继在陕甘地区会师,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从此,建立了*根据地,使中国*转危为安,中国*党以陕北作为根据地,将中国*的胜利推向全国。
2、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领导全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的新局面。在陕北,中国*党召开一系列有历史意义的、关系抗日全局的会议,如洛川会议、瓦窑堡会议,发出全民族抗日的伟大号召,妥善地解决了西安事变,积极联合*抗日,最终取得了全民族抗日的伟大胜利。
3、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党路线方针的胜利。*同志在总结长征经验时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党。没有*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党在领导中国*的过程中,没有照抄照搬国外理论,而是立足本国实际制度、*、方针、路线,并与盲目照抄、照搬国外理论的博古、李德等人做了坚决而持久的斗争,最终将中国*引向成功的道路。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党*路线和斗争路线的胜利,证明了中国*党路线方针的正确性。
4、通过长征确立了*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军事思想、*思想的指导地位。在*危急关头,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同志在红军和党*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正因为有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我们党才能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的重大问题,使中国*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道路。
5、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党有了稳固的*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中国*党在陕北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基点,将*辐射到全国。红军到达陕北后,与陕北红军一道致力于根据地的建设巩固,最终将延安建设成中国的"红色之都"。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建设经验,对全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在全国范围内有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在解放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的建设和巩固"三三制"原则的确立、土地改革地进行,一方面团结了最广大的中间力量共同*,另一方面,边区*的建设也为我党后来取得政权、进行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长征(历史事件):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军队的包围追击,*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领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到达蒙古与军领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07:38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的基干力量,将中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事业创造了条件。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