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1:4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3:17
又到世界读书日,最近我在读的是《人生》。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改革的春风吹遍国家大地,商品经济的活跃打破了农村原本的僵持与保守,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着一直困守在黄土地上的农民。路遥先生的《人生》阐述的就是当时在西北农村的这样一种生活状态,描写农村青年高加林面对未来的选择。
1. 从教室走向土地(被动)
高加林本是一位有知识有抱负的农村青年,读完高中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但好景不长,他的职位被大*的儿子顶替了,只能回归农村。他终日在家颓废,后来去土地上拼命劳作直到娇嫩的双手受伤流血。
2. 从农民走向记者(主动)
高加林不甘心被困在农村,通过走后门,去到大城市做一名记者。因为见多识广、踏实肯干,高加林很快便在城市大放异彩,写的报道文章不仅受到领导赞扬,而且在广播台被诵读。
3. 从刘巧珍走向黄亚萍(主动)
在农村时,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送他水瓜、帮他叫卖,他们开始了一场高调的恋爱。
就在巧珍以为他们会一直幸福下去的时候,高加林选择了城市,巧合的是,广播员正是他的旧同学黄亚萍。高加林和亚萍日渐交好,在一次巧珍来找他时,觉得她说的都是乡下琐事,便打定主意和她分开,和亚萍在一起。
4. 从城市走向土地,孑然一身(被动)
高加林走后门的事情被揭发,他又得重新回到土地,亚萍当然不会跟他回农村,她不能为了爱情嫁给一个农民。他事业爱情两失,最终褪去了骄傲,重新投入到土地里。
高加林的人生究竟是从哪一步开始走错?是因为一开始被抢了教师的位置吗?我想不是的,是因为他做选择的时候抛弃了生活的原则,把最宝贵的东西轻易地丢弃了,所以他也被生活抛弃了。
《人生》并没有描写哪个人的一生,它只展示了年轻人的青春故事,但是短短的几年,却能让人一眼看到他们的结局。小说中的年轻人都为自己的向往而奋不顾身,在面对选择时也犹豫也不忍,但最终踏出了人生中要紧的一步。谈不上对错,生活没有如果,我们无法保证另一条路就是阳光明媚、生机盎然,唯有做选择时再三思虑,做到无悔于心。
4月23日是官方的世界读书日,如果我们愿意的话,每一天都可以是读书日——在书里感受生活的起伏,感悟人生的真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3:18
最近在读《白色橄榄树》
故事的开始:一位维和兵救了一个踩中地雷的战地记者
故事的结局:冉冉的棺木上披上了阿没有披上的国旗
宋冉遇见李的那天是很平凡的一天,“阿一生从不抱怨忌恨,却在无人营救冉冉时痛恨命运不公,但在冉冉落地得救那一瞬间,他就原谅了一切”。“他被断指挑筋舌尖缺失多处骨折精神极度崩溃他仍然记得回去仓迪寺去找他的女孩见到宋冉后拼命护住她的脖子低声哭泣”这大概就是他们俩个的故事,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两人都担心会打扰到对方,起初都把自己的喜欢放在心底,不被对方发现,但即便再怎么隐藏,即便嘴巴不说,眼镜也会替你去告诉,也总会不免的向对方靠近,两个都是非常优秀的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他们却能做到愿意去相信对方,理解对方,他们都深知对方会一直在,所以一切都会好的。
这本书,甜的部分虽然不是很多,但却总是能吸引我看下去,因为我想知道阿瓒和宋冉的故事最终会怎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阿瓒拼尽全力把宋冉救出去后,自己被抓走,受尽了无数的折磨,还承受着以为宋冉真的去世了的打击,最终他精神出了问题,虽然逃离折磨,但他却无法正常生活,即便如此,他还是去到了曾经和宋冉一起呆过的地方,还好宋冉也没有放弃寻找他的阿瓒,两人曾经都是多么骄傲的人啊,他们想要通过自己希望东国的战争早日结束,东国人民早日摆脱苦难,这么善良的人,老天还是不公平的,将他们的希望有投掷为绝望。让人心疼的是,阿瓒即便心理上收到了极大的创伤,但他依旧记得他的冉冉,并且义无反顾的保护他的冉冉。结局虽不是皆大欢喜,但好在没太大遗憾,感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总之我很喜欢。(ps:另外有人怀疑这本书的作者玖月晞有抄袭的可能 《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主角叫陈铭生 但我感觉两本书没太大的关联,喜欢的可以看一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3:18
我最近在读的一本书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起初我不明白为何这本书被列入世界必读书目,直到我开始读这本书并读完,我才不问自明。这是一本讲命运、讲坚韧、讲教育的书,读完它我真正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值得反复观看(以下涉及剧透,请谨慎观看)
一、我们不应向命运屈服。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山里的人家的小女儿,从未上过学。说到这里,肯定有人很羡慕,那么听我接下来讲的,你只会怅然唏嘘。女孩虽然不用上学,但是也绝对不能睡懒觉,她有许多许多的活要做,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个*害妄想症以及某些产生暴力精神疾病的患者,当然一开始家人都是不知道的,包括她的父亲自己。女孩在某一个哥哥的影响之下,开始学习,自学微积分通过大学考试,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经历呀,但是事实就是她真的做到了,成功被一所著名大学录取。也正是她的经历,鼓励了我对于微积分的热爱和学习。我们的出身或许很平庸,甚至有点凄惨,我们可以抱怨可以痛苦可以难过,在这之后你应当站起来,永远不向命运屈服。
二、学习是宝贵且简单的出路。主人公一家给我一种未开化的野蛮人既视感,事实也的确这样,她的父亲艰辛山下的人都不怀好意,甚至连生病也不许他的孩子妻子去看医生,她见证了两个女人的悲剧,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大嫂,更在三哥影响下见识到了文明世界的真实状况,如果她不走到文明世界迟早会和她们有一样的下场,她恐惧又无助,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三哥的帮*入大学。那时的她孤立无援,父亲母亲家人把她视为叛徒。甚至上了大学也不是一帆风顺,但是她最终通过大学改变了自己改变性格改变人生。
三、只要想做的事,总归能够做到。想要多大的成就就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付出和回报是等价的。不要妄想着自己是天命之子可以不劳而获,如果通过不懈努力得到成就已是难得,很多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最后送大家一句书中的话“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3:19
“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觉”,是“用古代遗传的实物来实证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代表了北大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实事求是研究的传统”。
这是费孝通先生对本书的评价。
我最近在读的是《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本书是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段为大众撰写的一部考古著作。“探索中华文化、文明及传统起源过程中所走过的并不平凡的历程”细读该书,不仅可以看到著者探索中华文化、文明及传统起源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还可以著者对这些问题自己读到的见解和论述。
整本书从刚开始著者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来接触考古,在对考古实际情况中的摸索,一步一步证明自己的想法理论,到后来提出自己的学说,最后对中国考古学提出新的课题,串联苏先生从研究瓦鬲、解剖仰韶文化再上升至提出区系类型学说,由微观器物至宏观格局,逐步深入之治学步骤。这是苏秉琦先生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考古学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对中国文明起源的认识也逐渐清晰。 而这本书的所有论述和观点,均自成体系,为一家之言,却写得深入浅出,把最复杂、深奥的道理讲得简单、明了,且文图并茂。
书中这样提到“众多的考古发现已远远不是原始氏族制度所能涵盖解释的内容,已有突破氏族制度的新概念出现”,说明中国早在五干年前已有产生了根植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
苏秉琦先生在本书中所探求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华夏文明起源”等观点则显得更加有现实意义。他在书中提到“既已建起了中国考古文化发展的结构体系,更是以阐明13亿人口、56个民族是如何凝聚到一起的基础结构为最终目的的”。 他得出了一个国家形成的宏观的整体框架,并且以满族建立的清朝作为*的古代国家的终结和集大成,他认为清朝的建立打破了自秦汉以来筑长城、设重防把草原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对立起来的格局,中原与夷人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使中国56个民族最终汇聚在中华民族之内。
读苏秉琦先生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或许对我们会有启发。从这本书中,我们提炼出“中华民族整体史观”这个概念,它的实质就是,带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去看我们共同的“家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3:20
答主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所以基本每个星期都要读一本书,所以我接下来会分享我最近所读过的书中最值得推荐的三本:
第一本是卡勒德·胡赛尼的《灿烂千阳》,如果没有听过这本书,那你一定听过这个作者的另一本著作《追风筝的人》。在我个人看来虽然《灿烂千阳》的知名度没有《追风筝的人》的那么高,但这本书我觉得所传递出来的思想和力量更加强大。书中以两个阿富汗的女人为主角,她们的成长经历截然相反,甚至连性格都毫无相似之处,但是她们在面对苦难战争家暴时,最后所展现出来的力量都是那样的强大,让人钦佩。这本书以最平实的感情打动人心,“人生就是这样,在心碎之后,我们还得忍受一次又一次的悲伤。”
第二本书是余华老师的《活着》,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本书,我也不是第一次看了。每一次看都会为这本书所展现出来的情感而震撼。书中主人公福贵在面对生活的一次又一次重创下依旧坚强隐忍的活着,他的一生几乎经历了一个普通人一生中能经历到的所有大哀之事,他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坚韧平和也正是每一个扎根黄土的中国人所具备的品质。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去读一读这本书。
第三本书是莫言先生的《丰乳肥臀》,时代在变迁,可是那些被时代撞到的普通人却永远在被忽视,而莫言的这本书中所展现出来的一位平凡的女性和她的八个子女所构成的庞大家族正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缩影。一个普通的女性经历了生活的所有苦难,为了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与生活搏击,她所展现出来的母爱正是那个时代所有母亲的群像,她们虽普通但却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