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历朝是不是都不重视教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6 07:5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16:00
您说反了,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比较重视教育。自汉代开始在*设太学(实际是是在周代,但那时的记载较少),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学生在王莽时达10000人,东汉时期,太学生基本保持在3000人左右。
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凡学六,皆隶于国子监: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太学,生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四门学,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律学,生五十人,书学,生三十人,算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各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国子监生,尚书省补,祭酒统焉。州县学生,州*官补,长史主焉。各县都有学校,怎么说不重视教育呢?
宋朝:太学:三舍法行,则太学始定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崇宁元年:“天下州县并置学,州置教授二员,县亦置小学。也是各县都有学校。
蒙元时期确实不重视教育,儒生排在了第九等。不过这是蛮人朝代,本就没有什么文化。
明朝多的就不说了,就我家乡县志记载:县学定额有生员(此处我猜测可能是学生之误,当时向这样的偏僻小县不太可能有30个秀才)30,其中军户5人。月支银7钱3分,有田60余亩。这是在贵州非常偏僻的一个县,不是中原、江南地区。
以上是官办的学校,还有各种书院、自建的各种蒙学、家族建立的族学就更多了,在范进中举中,胡屠户不是要说给范进寻个馆坐,指的就是蒙学、族学之类的私学。
所以说中国古代不重视教育是说不过去的,至于您说的大学不如国外古老的原因,个人认为是古时教育*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的教育*来自西方,也就不过100余年,因西方教育*而产生的大学有就不会久了。。二是古代书院(很多人认为最接近大学的中国古代学校)常常因为王朝更替等原因停办,但也有一直办到近代的如岳麓书院,不过因为没有改变成一所现代的大学,所以传承也就断了。
个人浅见,供参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16:00
你自己都有结论了,那干嘛还来提问?
虽然说我国古代教育有愚民之嫌,而且读书人的比例比较少,但你不能说它不重视教育啊。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武帝时都已设五经博士之位了
隋唐科举兴起后,有种普遍观点叫做“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能进入殿试的人都是天子门生~
如果你还认为不重视教育的话,那我也没话好说了...
结论:中国古代历朝都是重视教育的,只不过教育内容古今不同而已
你不能拿现在的标准去套古时的
近代第一座大学是意大利的
套用时髦的话来说,美国这种历史还没有皮蛋的年代久的国家就别提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16:01
错,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还有中国古代阶级中士农工商里,士的地位是最高的,士就是指读书的人。马戛尔尼曾今赞叹说“虽然中国有落后的帝制*,但却有着先进的教育制度相伴随。”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地位是最高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16:01
中国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教育,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就是最好的例子。你所说的都是西方新式教育,当然是近代才开始发展起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16:02
你说的不是吧,中国历代不是不重视教育,只是民族不同方式不同,中国历代才子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