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1:5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8:39
一间教室里有11盏灯,拉灭了4盏,教室里还有几盏灯?
相信绝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都应该是11-4=7,教室里还有7盏灯。
但如果我们就是答题的人的话,恐怕这位出题的老师要给我们通通的画上一个大红叉,然后再笑话我们答错了。这道题的所谓的“标准答案”是11盏灯,解释起来便是:灯只是灭了而不是消失了,所以教室里依然有11盏灯。
有些人会觉得老师的这种考察方式是非常精妙的,是在考察孩子们的观察力,是对孩子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更多的人其实会觉得这种考察很莫名其妙,如果老师想要考察孩子的观察力,孩子对于题目的审题能力,那更应该将这道题放在语文里而不是数学里,而如果孩子需要被考察的是数学能力,那为什么又要在题目中设置这种奇奇怪怪的考察方式呢?
实际上这一类引起争论的“创新题”,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在考语文的时候考数学,在考数学的时候考常识,用一种出其不意的方式让孩子故意做错,然后再由老师指出孩子的错误,一次显示出老师们是有“创新能力”的教学领军人,但实际上我们的孩子真的缺乏创新能力吗?
创新是要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
对于“我们的孩子缺乏创新能力”的观点,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的线索,这一条结论完全来自于前些年来不知从哪个公知的媚外虚构故事言论里,所谓的佐证依据也不过是各种不知真假的“中国与外国小学生对比”,好像全中国的小学生在他们的眼里,都是只擅长做数学题的算术机器,而不擅长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在人们日益认清国与国之间的正确地位与差距的今天,这种无厘头的言论早已被戳穿。
谈起创新能力,我们首先要知道创新一定是要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没有基础的创新那不叫创新,叫胡思乱想。不管是学习上也好还是现实生活中也罢,脱离了基础的创新,就宛如空中楼阁,是完全不实用的。
这个道理不只是现代教育的观点,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思而不学则殆”。以最近的事情为例:在外国的社交网站上,很多不学无术的“创新型人才”别出心裁地说出了,“中国的口罩里面有5G天线,可以控制人的思想”的奇葩言论,很明显这些人既不懂什么叫5G,也不懂什么叫口罩,更不懂什么叫控制人的思想。
这种离开基础和知识理论支撑的创新,本质上就是一种妄想,对人的成长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让人走入歧途。
孩子在需要学习的三类东西
实际上孩子在学校真正需要学习的东西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知识、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
知识自然就是指孩子们所需要学习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不仅是孩子们在中考和高考时区分层级、划分能力边界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孩子对于这个世界认识的基础,缺乏了基础的知识,孩子们就不会被各种奇奇怪怪的思想所影响。
而大部分的脑筋急转弯类的问题,其实都包含在思维能力里。思维能力是指孩子思考事情时所使用的一种方式,科学的思维应该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大胆猜想、仔细验证、作出判断、得出结论的过程,有这样一套科学的思维,可以支持孩子拥有完整的观察力,想象能力和创新力,而不会学无所用。
但是,我们鼓励孩子锻炼观察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却不鼓励老师在应该对孩子考查知识的时候盲目地去考察这些与知识无关的能力。这只会扰乱孩子对于知识的认识,很可能让孩子错误地认为知识是没有用的,走入知识无用论的歧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8:39
不一定,老师出题应该遵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就算是脑筋急转弯也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应该乱出题目。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8:40
这种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其实对孩子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能够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这样能够让自己的智力发育的很好,其实对孩子还是很有帮助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8:40
我认为老师没有乱出题,这种脑筋急转弯一样的题目对孩子真的有用,可以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扩散孩子们的思维。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8:41
我们基础教育关于国学教育例如道德经包括很多古代儒学理论教育不够,以至我们对下一代教育走偏了,大道至简,这样难为孩子对孩子成长没什么好处,个人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