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2:2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4:28
蜀山笔侠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准确来说是34岁,古人都要加1虚岁,崇祯34岁临死前写下的遗书内容是:
“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致逆贼直*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当时李自成大军已经包围北京城,而崇祯的援军还未赶到,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崇祯皇帝在锦袍上写下了这道遗书。以下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遗书的内容。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崇祯对于做亡国之君非常内疚,但同时也表达出对群臣误国的痛恨,以及对老百姓的爱护。
总的来说:崇祯是一个好皇帝,尤其对于老百姓,但对于当时那些群臣来说却不是一件好事,这种观点怎么理解呢?请听笔侠慢慢道来。
明朝到底亡于什么?
内、外两线作战?非也,崇祯完全可以选择各个击破,主动权掌握在他手里。崇祯没选,是他个人的问题,不是大明实力的问题。
小冰河期?非也,小冰河期对于后金的打击似乎并不比大明小,两相抵消。从抗灾能力上看,大明比后金还要强。
最后一个原因:人祸。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皇帝、大臣和老百姓这3者是什么关系?如果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或许你就明白了明朝灭亡的原因。
首先,老百姓的角色是永远不会变的,不管谁来统治天下,他们还是他们。
其次,皇帝是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天下都是他们的,包括大臣,大臣只不过是他们用来管理百姓的工具而已。这样看大臣是不是很无辜?非也!
最后,再来看大臣,大臣是皇帝管理天下的工具,表面上是为皇帝服务的,所以他们拿着皇帝的俸禄,但实际上是两头吃,上吃皇帝,下吃百姓。他们一点都不无辜,无辜的永远只有百姓。
如果,皇帝出了问题,大臣和百姓都要遭殃,那肯定是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比如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昏君、暴君。结局是:皇帝下课。
如果,大臣出了问题,还是老百姓遭殃,贪污*、分配不均、恃强凌弱,一样会天下大乱,四海不宁。结局是:大臣下课(改革吏制)或者皇帝下课(起义)。
老百姓在皇帝和大臣不出问题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出问题,所以,以上两种情况,聪明的皇帝会怎样选?
肯定都不愿选,即便选,也只会选让大臣下课,换一批大臣。而大臣又岂是说换就换的?他们长期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权,早已根深蒂固、刀*不入。这就是崇祯上任后遇到的难题。
崇祯在没有东宫经验的情况下仓促继位,要对付手下这帮斗争经验丰富的老狐狸(包括阉党和东林党)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再加上此时的天下早已被他们玩儿坏,老百姓已经被*得无路可走,铤而走险,大明的根基已被动摇,即便崇祯获胜,也是惨胜,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大明的昌盛。
所谓的小冰河期让粮食减产,老百姓没饭吃而造反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加入起义军之后就有饭吃了呢?难道起义军会变粮食不成?其实这些粮食都是从大臣手里抢来的,这就是社会分配不均的一个最好体现。
所以,崇祯必须要对大臣下手,才能保住自己,以及大明江山。
大臣岂能坐以待毙?不管是负责剿匪的,还是负责后勤的,没一个省心的。
我们不管对起义军采取招安是对还是错,总之结局是失败的,起义军降而复叛,越招越多,说白了就是剿匪没有一点儿效果,反而拖累了财政。
我们不管财政搞得是对还是错,总之结局是糟糕的。大臣们老是向皇帝诉苦,可谁又真正向皇帝提出过切实可行的办法呢?如果社会不均不是由老百姓自己来打破,哪个大臣愿意主动交出手里的财富?就连皇帝也不行!*急了和皇帝也得拼个鱼死网破。这就是当时的大臣。
有人说袁崇焕死得冤,那北京被围又算谁的错呢?固然袁崇焕是忠臣,但陷君王于危险之地,也始终难辞其咎。
崇祯其实有两个选择,一是和原有大臣们同流合污,让这个国家继续烂下去,天下最终会落入有实力的军阀手里(就像汉末三国那样);还有一种就是坚决清洗原有大臣,提拔新大臣,这样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成功,天下再次回到正轨(就像宋神宗搞变法那样),一种是失败,社稷倾覆,天下能者居之(就像王莽改制那样)。
崇祯选择了后者,国家不能毁在这些“中间商”手里,他清洗了原有大臣,提拔了新大臣,想改变这一结局。可是新大臣不给力,于是成全了李自成和满清。这才是明朝灭亡和李自成坐大的真正原因。
所以,崇祯死的那一刻,埋怨的不是那些原有大臣,而是他提拔的新大臣,是这些人的*误了他。而他觉得对不起的,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因为他深知:老百姓才是他的根基,是有些大臣在中间使坏,才使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他,没有能力力挽狂澜,李自成进京,或许是他无奈之中的最好结局。
只是崇祯没想到:作为大臣的吴三桂会放清军入关……
以上内容来自蜀山笔侠的分享,如果喜欢,请给个赞。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4:28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一位生不逢时的皇帝,崇祯皇帝并不昏庸,甚至还相当的励精图治,他想要将明朝从深渊中拉回来,但是由于明朝的积弊太深,仅凭崇祯皇帝一个人根本就无力回天,最终明朝也走向灭亡,而崇祯皇帝也选择在北京城破之时自缢身亡。崇祯皇帝继位之时,明朝已经烂到了骨子里,内忧外患,内部有李自成等人的农民起义,外部有关外的清军的威胁,老百姓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虽然崇祯皇帝想要力挽狂澜,但终究是无济于事。
话说在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率领起义军围攻北京城,当时防守北京城的兵力有限,根本就抵挡不了李自成大军,崇祯皇帝当然明白这一点,他曾带着自己贴身太监登上煤山,眼见到处都是战火,不由得为之叹息。崇祯皇帝还不想死,他带着太监回到了皇宫,然后安排好了一切,打算带人逃出北京,但是由于到处都是起义军,崇祯皇帝根本就逃不出去。
3月19日,崇祯皇帝再次凳上煤山,眼见李自成的部队已经攻进北京,崇祯皇帝已经有了赴死之心,他脱下了自己的蓝色袍服,然后刺破自己的手指,含着泪用鲜血在蓝色袍服上写下了遗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无伤百姓一人。”
什么意思?就是说自己能力不行,以至于叛贼攻进京师,我死后,还请不要伤害老百姓。崇祯皇帝在临死之前还想着老百姓,应该说,他也算是一个明君。崇祯皇帝写下了这封遗书之后,便自缢身亡了,留给后人无尽叹息。崇祯皇帝死后,他的遗体被埋葬在了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4:28
崇祯帝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同时也是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他的哥哥朱由校英年早逝,没有子嗣,将皇位给了他。这看似是天上掉馅饼的天大好事,但是崇祯皇帝运气太差,他接手的明王朝早就病入膏肓,更要命的是他遇到千年难遇的小冰河期,天灾不断,瘟疫横行。
李自成、张献忠各种起义不断,犹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同时,关外的努尔哈赤更是虎视眈眈。内忧外患,崇祯皇帝面临两线作战,最后活活被拖死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北京城,崇祯皇帝有意迁都南京,怎奈得手下的大臣梦坑爹,死活不同意,崇祯皇帝碍于面子,只能固守北京城。
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京城告急,崇祯帝在宫中饮酒长叹:“苦我民尔!”崇祯皇帝自知北京城受不住了,就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送了出去。为了避免自己老婆和女儿受辱,他令周皇后等后妃自缢,而他自己更是用刀砍向自己的女儿。
做完可这一切,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最后在的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
三月二十一日崇祯的尸体才被发现,李自成看了崇祯皇帝的遗书,为之动容,命人将其与田贵妃合葬。李自成之所以为之动容,显然遗书的最后一句“任贼*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是崇祯皇帝写给李自成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候,崇祯皇帝还心里想着百姓,宁可让人*自己的尸体,也不想自己百姓受到伤害,谁看了能不动容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4:29
内容大概意思就是我从上位以来都想认真治理好国家,可是大臣阳奉阴违导致我很多*弄错了,希望我死后,起义军不要伤害百姓。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4:30
遗书的内容大概意思就是,崇祯帝为大明的亡国感到十分愧疚,根本无颜以对朱家祖宗,他同时希望自己死后起义军不要伤害国内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