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师观内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5:5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30 22:07
一、教师观:
1、角色的转变(是学生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上(尊重和赞赏学生,帮助和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加强合作。)
二、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公平对待,因材施教
完整的个体,存在差异,巨大的发展潜能,人文关怀。
1、发展的人,(规律性,有巨大潜能,发展中,全面发展)
2、独特的人,(完整的人,独特的人,巨大差异的人)
3、独立意义的人(独立于老师头脑之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三、素质教育观:面向全体同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评价观:(目的:促进发展。内容:多元化。方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注重:过程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五、 教师的职业道德:(三爱两仁一终身)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终身学习, 文化素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30 22:08
“教师观”是教师职业理念其中之一,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是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人员。教师是伟大的园丁,是温柔的“妈妈”,是严厉的“父亲”,但教师更重要的是一位“高素质、高能力、高标准”的专业人员。学会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增强课程评价能力、形成课程开发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在考点“教师观”的考察中,知识点总共分成两部分:
1.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在这里,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我们就不一一赘述了,我们将重点放在如何能够简便的将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记忆上。
首先,我们能够发现,教师观主要就是两个方面的问题,“角色”与“行为”的问题,这是我们教师观的两大方面。我们能够找到规律:人的“角色”的转变必然带来“行为”的转变。比方说,我们为人子女就应该孝顺长辈,但是为人师长就应当关爱学生。所以,“角色”与“行为”必然会发生联系。
其次,观察每一个具体的转变方向都涉及到四个方面,分别是:“教师——学生”“课程——教学”“研究——反思”“社区——其他教育者”。这就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面对的第一对象必然是学生;而我们在面对学生时候最主要的面对方式就是在课堂上进行;无论对于课堂教学我们设计的多么好都会出现问题,自然就需要我们反思;反思研究后的结果更应该分享给其他教育者。”从这个逻辑思路上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教师观的提出应该也是针对于教师面对的最基本情境的展现。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思路上来进行理解,自然也就可以将看似没有规律的“教师观”进行理解性的记忆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30 22:08
教育观 ——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教育观 —— 新课改下的教育观
1.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
3.由“重结论轻过程”转为“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学生观 ——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独特的人。
4.教师应做到教育公正,面向全体
教师观 —— 教师观的要点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发的教师。
5.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观 —— 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30 22:09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和观点,它受到环境、制度和教育要素的制约。具体来说,教育观就是人们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从而产生的教育效果也会不同。
一、素质教育观概论
(一)素质教育观的含义
素质教育观之“素质”,指人的全面素质。既包括先天的生理素质,又包括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得人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1)提高全民素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
(2)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承;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一)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2.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时更重过程”
1.让学生经历过程。
2.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
3.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四)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