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4:3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2 11:36
至高的品行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最极致的柔和比任何事物都刚强。
原文:
上善若水,至柔则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
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最极致的柔和比任何事物都刚强,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此文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
写作背景: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阐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总括性的描述:道,非当时社会一般的道, 即人伦、常理之道,也非当时时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而其实这个“道”虽然“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但老子所言之道并不远人,这里只是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言之道的差异性,并且阐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与根基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2 11:37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强调以柔制刚,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这句话正式体现了老子的守弱(守柔)、居后不争、善为下的思想。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2 11:37
具体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