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4:2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12
扩张性的财政*是减税增加*支出,因而造成物价上升,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利率上升。
延展阅读:
扩张性财政*:
一、基本简介:
扩张性财政*,又称膨胀性财政*,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行为。主要是通过减税、增加支出进而扩大财政赤字,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财政分配方式。最典型的方式是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支出的规模。
二、财政措施:
1、减税:
一般说,减税会增加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相应地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相应地扩大了社会总需求。减税的种类和方式不同,所引起的膨胀效应也不同。对流转税的减免,在增加需求的同时也会刺激供给的增加,即这种减税的膨胀效应主要在供给方面。对所得税的减免,则可以增加社会需求,膨胀效应主要表现在需求方面。
2、引扩大预算支出规模:
由于*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支出规模的增大必然相应地增加社会总需求在收入增加和支出扩大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财政赤字。就这个意义说,扩张性财政*也就是赤字财政*。
三、财政赤字:
1、凯恩斯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为制度背景,以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前提,不能构成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理论依据。中国*历来不主张实行赤字*,但在现实生活中财政赤字现象却是存在的。比较严重的财政赤字主要出现在两个时期:
2、“大跃进”时期:
(1958~1960)。在很大程度上,“大跃进”否定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正确方针,造成国民经济运行的紊乱,在财政上表现为“假结余、真赤字”。1962年查实,原决算三年共结余3.97亿元,实际为赤字169.39亿元。这一结果证明,当时的财政分配活动是膨胀性的。
3、实行改革开放*中发生的财政赤字:
1979~1990年的12年中,11年有赤字。1979年曾出现巨额赤字170.67亿元,主要是因为当年同时实行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职工工资和对企业减税让利,致使财政支出规模急剧扩大,以后几年经过调整,赤字数量有所缩小,但从1983年起又开始扩大。造成这一期间巨额财政赤字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扭转十年“文化大*”造成的经济比例关系失调,也是为补偿多年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累积的“欠帐”所付出的代价,同时和经济改革经济发展中急于求成的倾向,以及由此对国家财政造成的超负荷压力有着密切关系。
四、现状情况:
1、从大趋势上讲,反周期宏观*的基本目标一旦达到,那么扩张性*的淡出就是一种必然的逻辑。在考虑对扩张性*力度做出一些合理调整的时候,该*的代表性事项------长期建设国债,显然应该在保持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对其绝对数量作审时度势的酌情调减。
2、在总量酌减的同时,应该致力于使长期建设国债资金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与有选择的"退出"相适应的是,*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的生态保护、国土整治、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等,显然必须放在今后一段时期长期建设国债资金考虑的重点之列。对原来已经形成的长期建设项目,要考虑继续投入资金来完成续建和收尾。对于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的缓解公*品和部分准公*品瓶颈制约的基础设施项目,长期建设国债资金要继续予以特别关注。那些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相关的重大项目,显然也必须作为重点,即在原来已经有所关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
3、长期建设国债的*调整应当和税收*的调整相互呼应,协同配合。中国在1999年以后已经陆续推出了一些局部减税的措施,今后一段时间,在此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尚可用的一些减税空间,与随之要大力推进的税制改革相结合,以发挥减税效应。
4、同时,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新*相配套的分税分级财政框架。其中的重点就是要在1994年已经搭出的*和(省为代表的)地方分税*框架之下,对省以下*灌注分税分级*的实质性内容。就目前情况看,五级政权的框架这条路已难以走通,应该设想逐步调成*实体政权,建立*的分税分级财政:可以先考虑在乡镇一级结合一些已有举措,逐步把它调为县级*的派出机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12
很高兴为楼主解答,我是金融系的学生。O(∩_∩)O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13
扩张性财政*主要就是减税,增加*开支以及增发国债。这些*都会增加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
那么根据利率决定理论,当货币供给不变,货币需求增加,导致利率上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13
在扩张的财政*下,*在建设投资方面的支出增加,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货币需求的增加.利率上升。
在稳健的货币*下,高的货币需求导致高的市场利率.而高的市场利率导致高的投资成本,从而产生行业利润的普遍下降.此,民间资金撤出,寻找新的投资或投机。
扩展资料:
赤字*:
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有效需求决定就业的理论,他认为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主要是由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决定的。而资本主义之所以存在失业和经济萧条,就是由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凯恩斯提出的相应措施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通过财政金融*,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他的*措施以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前提,以加强需求管理为重点,以赤字*为中心内容。
60年代凯恩斯的后继者提倡充分就业财政*,其基本内容是:当某一年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小于潜在的(即充分就业的)国民生产总值时,即使在经济上升时期,仍要通过赤字*刺激需求,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被西方各国奉若神明,纷纷采取赤字财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和一段时间内,赤字财政*对就业与缓和经济危机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长期的赤字财政*最终导致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的交织并发,即滞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扩张性财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14
高鸿业给出的是根据LM曲线
M/P=αY-βr
短期内,假设价格粘性,如果货币供给M不变,那么总产出和利率成正比,扩张性的财政*必然导致总产出的提高,按照公式,利率必然升高,否则货币市场无法均衡。
按照书中的解释是:
IS-LM模型假设货币的需求分为交易需求(αY)和投机需求(-βr)。扩张性的财政*使国民收入增加,进而交易需求(αY)增加,由于货币供给不变,所以投机需求(-βr)就必然减少,而投机需求和利率呈负相关,所以利率上升。
但这只是把公式的算数结果复述了一次,不能算是传导机制。而且我个人认为这种论述是存在问题的。原因利率是解释变量,投机需求是被解释变量,就是说”利率决定投机需求“成立,不代表反过来说”投机需求决定利率“也成立,两者不是互为因果的。
曼昆和多恩布什不再强调哪一类需求,而是强调利率是货币的持有成本,但同样没有讲清楚传导机制。
如果忽略三者对货币需求的细节,那么共同点是:Y增加→货币的需求增加→L(r,Y)曲线向右上方移动→r升高。我觉得这里多少有点循环论证的意思,L是r和Y的函数,Y造成L的变化进而导致r变化。
——————————————————————————————————————
几个月了,又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这个问题本质上可以从公共储蓄的角度去理解
公共储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增加→公共储蓄减少→货币供给减少→利率增加(注:公共储蓄为负时,即发行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