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4:2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2:38
功能对等论,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不仅要做到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要做到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通俗的讲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强求一字一句的对应,要真正的将所翻译的内容,实现语言形式和文化习俗上的转化。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说的中式英语,就没有很好的遵循功能对等原则。再比如汉语和英语中对姓氏位置的不同。
翻译目的论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不同于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目的论要求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以译入语接受者的需求为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扩展资料: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例如,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 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
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郭建中,2000 ,P63) 。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功能对等理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2:39
功能对等论,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不仅要做到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要做到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通俗的讲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强求一字一句的对应,要真正的将所翻译的内容,实现语言形式和文化习俗上的转化。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说的中式英语,就没有很好的遵循功能对等原则。再比如汉语和英语中对姓氏位置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