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3:2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1:27
因为有前车之鉴,中国考古界有一个大悲剧,那就是明十三陵定陵的挖掘。
1956年,郭沫若和时任帝都市*的吴晗等人,力主发掘十三陵中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当时有很多人反对,因为中国的考古学是从1921年的周口店遗址发掘开始算起,到56年也不过30多年的历史,何况建国之初,国家考古方面的人才、技术都极度缺乏。
不过最后国家还是批准了发掘请求,不过试掘的帝陵从最大陵墓长陵改为第三大的定陵(明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陵墓)。当时郭沫若率领的考古队经过一年的探查还没发现墓葬的门在哪里,由此可知困难多大,就这样又过了半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们才找到了一堵高8.8米,厚1.6米的金刚墙。
考古队打开定陵后,由于当时考古技术的落后,当空气进入这个封闭了近300年的空间后,字画绸缎迅速腐化,其他文物也有相当大的损失。而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国宝级的金丝楠木棺材居然被考古人员当垃圾扔了。后来在*期间,陵墓又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皇帝三人尸骨无存。
定陵中大量文物的损失让考古界痛心疾首,但是定陵的悲剧并没有让郭沫若反思。没过多久,郭沫若又想挖掘乾陵和秦始皇陵,文武双全之总理坚定的拒绝了郭沫若并回复:“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此后,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为*的*延续至今。
时至今日,我们的科学技术能不能对乾陵地下的文物有效的实施保护还是一个疑问。定陵至今才三四百年历史,出土文物尚且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乾陵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谁能保证万无一失?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特别是丝绸,至今放在冰箱里冷藏不敢拿出来示人,足以说明目前的保护条件不过关。
秦始皇陵兵马俑,1号坑原本彩色的陶俑由于遭受了火焚并埋在地下2000多年,受到各种自然侵害,有的颜色层下的生漆底层已经老化,失去了与佣体表面的粘附力,出土五六分钟即翘卷脱落。近年来,兵马俑的考古人员和德国科学家合作,才使部分彩绘兵马俑得到了保护。
对科学技术而言,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我们能做的太少,不能做的太多。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前车之鉴和发掘难题,所以我们还是要坚守不挖帝陵的铁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1:28
因为现在的技术没有办法避开里面存在的机关暗器,还有就是现在存在的资料无法了解里面的结构,现在盲目的去挖,可能会破坏里面的结构, 再加上为了保护文物的完整,一直都不敢挖。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1:28
因为就目前的技术来看,还不够成熟,挖掘以后保护不了乾陵,而根据国家的*,目前对乾陵是实施保护,而不是挖掘。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1:29
因为我们目前的科学技术并不能保证对乾陵地下的文物进行有效的实施保护。之前有很多出土文物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造成了考古界科学界的重大损失,所以,在不能保证他们不被损坏之前,不能挖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1:29
因为目前文物保护措施不够先进,现在的陵墓一旦开挖,很多文物都会灰飞烟灭,破坏了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