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2 05: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8:18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多种变化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据说,我国古人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从汉朝起,就有了“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
不过,年糕的真正出现,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帮助阖闾夺了吴国王位,并帮助他整顿军队、强盛国势,但后来阖闾志得意满,命令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以显示他的功德。
城垣建成后,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高枕无忧。
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制。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至祸乱。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一米取粮。”
随从以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当真。没过多久,吴王阖闾驾崩,夫差继承王位,听信谗言,伍子胥力谏吴王拒绝越国越王勾践的求和,遭到嫌弃并被赐死。
伍子胥自刎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姑苏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哭声惨不忍闻。
这时,那位伍子胥随从记起从前的嘱咐,便急忙召集邻里一起来到相门外掘地取粮,当挖到城墙下一米深时,才发现城砖是用糯米粉做的。
顿时人们激动万分,朝着城墙下跪,拜谢伍子胥。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于是在伍子胥的家人主持下,将糯米粉做的城砖分给城内饥民,大家暂时度过了饥荒。
后来,姑苏城的人们为了纪念伍子胥爱国忧民的精神,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一来表示对伍子胥的怀念,二来可供在送旧迎新的春节与亲朋好友分享。所以,现在苏州城的年糕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这则传说故事,不论是否具有真实性,但这个传说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忠臣贤相的敬仰之情。
在辽代时,据说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习俗。到明朝、清朝的时候,年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吃,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年糕美味、香甜、醇香,具有浓重的历史气息。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和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蘸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原材料是粳米,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