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3:4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8:14
孔子《论语·八佾》有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周代人的妆饰礼俗,在借鉴夏、商有关妆饰礼俗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并对后世中国人的妆饰礼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头饰(一)发型
周代人的发型主要有以下四种:
1.辫发
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的青铜女俑的发辫垂到腰际。
2.披(垂)发
周代(包括春秋战国时),披发主要是儿童、周边少数民族人或社会下层人的发型。
周代,成年人若披发,不合礼仪。《史记· 周本纪》《正义》记载,平王东迁后,一名叫辛有的大臣来到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看见人们大多被发,在野外祭祀神灵。他感慨的说:“不用一百年的时间,这个地方将为戎人所有!其礼先亡矣。”
未行冠礼之前,儿童头发任其自然下垂,谓之“髫”或“垂髫”。诗文中常以“髫发”、“垂髫”为儿童的代称。
周代女子一般从小开始蓄长发,长大后在头顶两边结长两个对称的小髻,其形状和牛角有点相似,所以名之为“总角”。(所以古人也多将从小就结识的朋友称为“总角之交”)也可以向下移到头的两侧或垂于两侧。
按照古礼,女子年满15岁时,要改梳*的发髻,即把双环合成一个发髻,插上笄,把头发挽住,这在礼仪上称为“及笄”,俗称“上头”。
3.发髻
周代成年男子戴冠前,先将头发向上梳,拢结于顶,再盘结挽髻,罩以用一块宽一幅、长六尺的黑帛,把髻包住。戴上冠后,用一根笄横贯冠与发髻加以固定,冠圈上各引一带,系于颔下。周代女子的发髻式样有多种:
《诗经·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卷发如虿(chài,蝎子一类毒虫的古称)。”注曰:“虿,螫(shì)虫也。尾末揵(qián)然,似妇人发末卷曲上扬。”洛阳金村东周王室墓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描画的女子,短发覆额,两鬓有盛鬋(jiǎn,下垂的鬓发),后发卷曲如蝎子尾,分段束缚下垂发辫。
齐鲁地区的女子好绾偏左高髻。其编发方法是:先将长发理成两缕,用右缕挽一个小髻,在头后向左缠绕,与左缕合成一束,再绾成扁圆饼状偏高髻。
湖北包山楚墓出土的擎铜灯的楚女形象则为偏右高髻。山东长岛发现的战国齐贵族墓出土的女性陶俑发式则有高髻、双丫髻和后垂发三种。
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上描画的女子的发式是“椎(zhuī)髻”。其方式是:在脑后挽髻,在髻的*用巾系住,使髻稳固而上翘。
文献上对秦代女性的发髻名称多有记载,有神仙髻、凌云髻、垂云髻、迎春髻、望仙九鬟髻、参鸾髻、黄罗髻等。
假髻,是用他人的头发编成假发,来弥补自己头发稀疏短小的缺陷,达到时尚目的。这种习俗大约出现于周初,仅为贵族阶层的女子使用。
春秋时期戴假发比较盛行。《诗经·鄘风·君子偕老》:“鬒(zhěn 头发稠密,长而黑)发如云,不屑髢(dí 假发)也。”
周代女子除了将头发挽成各种各样的髻外,还注重对面颊两侧的头发,即鬓发进行修饰。《楚辞·招魂》所谓“长发曼鬋”,“曼鬋”,指女子曼长的鬓角。
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女俑,大多数的鬓发被修剪成直角状,鬓角下部的头发全部被剃去,这或许是秦国妇女修饰鬓发的习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8:15
周代的时候已经炼制出了铜镜,所以他们也是会在镜子前梳妆打扮的,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有说邹忌在铜镜前梳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8:15
在当时已经出现了很多可以使人变美貌的东西。所以说他们会从自己的出行和打扮上使自己漂亮。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8:16
他们都会用一些胭脂水粉和一些漂亮的衣服,例如眉笔,红纸,以及一些美容膏和腮红,他们都是用这些东西来装扮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