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农民起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2:4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0:32
究竟应当如何看待农民起义
—与毛志成同志商榷
孟广林
读罢《北京观察》2001年第6期所刊载的《中国古今匪患溯源—兼谈“打黑除恶”》一文(以下简称毛文),大有如鲠在喉而须一吐为快之感。我认为,毛文对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基本估价是错误的,兹就此浅陈管见,以求教于毛志成同志与学界方家。
毛文将中国古代的起义农民通通斥之为“匪”,这实在是匪夷所思!这样的污称,对我们来说固然“似曾相识”,但那却只能在封建正统史著中与封建统治者的口吻中才能找到。而今,当代作家竟然也对这样的污称予以完全认同并作了极致的阐发,能不让人吃惊而惶惶然吗?
将历史上的起义农民污称为“匪”,进而彻底否定农民起义的合理性,无疑是一种十分情绪化的偏激之论。在毛文看来,宋代的梁山泊好汉不事生产,专在“杀富济贫”的幌子下劫掠谋生,甚至滥杀无辜,那不是“土匪”又是什么呢?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李自成等既不事生产,没有建立基本的税收制度,又鼓励民众“不纳粮”,只得靠“杀富”来建立政权,最终成为短命的“匪集团”。而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的领导集团,靠迷信欺骗起家,建“国”后则荒淫无道,自相残杀。故“正常人称之为‘洪匪’,绝对有据”。
毛文的这些见解表面看来似乎有理有据,但如果仔细分析,实在是经不起辩驳的。所谓的“匪”,一般来说是指那些肆意为非作歹、危害人民的人。但究竟哪些人是“匪”,则是由不同的历史尺度来评判的。按照封建正统的史学观点,起义农民“杀富济贫”的举动破坏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与财产制度,践踏了神圣的纲常伦理,当然是“盗贼”,是“匪”,应当大加谴责与*。然而,在农民自己看来,甚至在封建社会的一些进步哲人看来,这种反抗封建压迫剥削的举动,却是理所当然的。
封建社会的农民为何要铤而走险呢?又为何要“杀富”、“劫掠”呢?。征诸史籍就不难发现,农民起义的发生,说文绉一些是阶级矛盾的必然产物,说白了就是“官*民反、不得不反”。难道不是这样吗?封建王朝的苛赋重税与豪富之家的敲剥,常常使手足胼胝的农民,终日劳作田野却难享温饱;而土地兼并与天灾、战乱,更使得他们或以草木充饥,甚至“易子而食”;或离乡背井,辗转沟壑。万般无奈之下,最终只得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当一个王朝用非理性的措施对农民进行超常的榨取时,当一个社会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畸形状态时,农民起义也就在所难免了。那些平时安分守贫、规规矩矩、受难蒙冤时惯于要求贤君清官为自己作主的草芥小民,之所以冒死抗争,是因为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去挣得一条活路。从根本上讲,他们是为了活命而斗争,也就是为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生存权”而战,这是无可厚非的行为。对此,既无衣食之忧而又不断地享受着现代文明成果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与权利去对他们的正当行为大加谴责呢?
对农民为“生存权”而抗争的肯定,当然不是毛文所说的那样是“贬低了正常人、推崇匪人”。毛文所说的“正常人”,大概就是封建史书中所说的那种“顺民”、“良民”。他们之所以被认为“正常”,就是因为他们既能老老实实地为统治者提供粟米绢帛、器皿与财货以事上,又能安贫守份而甘愿接受敲剥乃至饿死也不反抗。但这样的“正常人”其实是不存在的。这里不妨进行一下换位思考,也就是将自己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自我体悟。如果我是唐人笔下的“卖炭翁”、“采桑女”,尚且能饥寒交迫地活下去,尚可作到“正常”,但如果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面临着家破人亡的绝路,能“正常”得起来吗?“官*民反,不得不反”, 自古以来是天经地义的。其实,不仅是农民这样看,就连毛文所推崇的中国古代的儒家也常常这样看。在儒家的视野中,常常是那些贪暴的统治者而不是民众才是“匪”“盗”。故他们有的主张“诛暴君”,有的鼓吹“天人感应”说,并由此而主张“汤武*”,按照天意来实行改朝换代。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唐甄甚至直言,“自周秦以来,凡帝王皆贼也”。在他们看来,正是因为残暴的统治者的敲剥,才使得广大百姓过不上“正常”的生活。在此情况下,百姓对*的的反抗,恰恰是“正常”的行为。而在毛文看来,无论压迫剥削多么苛重,你老百姓就应当心安理得地去承受,就应当勒紧裤带地去“无私奉献”,并为此死而无悔,死而无怨!你要反抗,就是一个不“正常”的人,就是“匪”。按照这样的逻辑,孙中山在从事反清活动中常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那样做不就是为被清朝统治者所剿灭的“发逆”、“发匪”招魂吗?。按照这样的逻辑,润土、祥林嫂那样的人才是值得称道的 “正常人”,鲁迅先生大可不必对之“哀其不幸”,更不应该“怒其不争”,那样做不就是“敬穷”吗?不就是渴求“正常人”去造反为“匪”吗?
究竟应当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呢?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看来,农民阶级是封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与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正是他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为古代文明的积淀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正是他们对封建*的反抗,才使得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不断得到调节,推动了社会历史的演进发展。如果没有秦末农民大起义,就不会有汉朝的“文、景之治”,如果没有隋末农民大起义,就不会有唐朝的“贞观之治”。唐太宗对隋、唐鼎革的大变动曾深有感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从这些现象中,难道我们还体会不出农民起义的意义吗?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作为小生产者与小私有者的农民阶级。自有其难以克服的阶级局限性。他们视野狭隘,目光短浅,在斗争中常常显示出散漫性与盲目性,也不可能设计出新的斗争纲领与社会蓝图。他们的反抗,不可避免地要呈现出无序的状态,并往往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因此,我们对农民起义的积极意义及其某些消极面必须进行全面的分析,切不可以偏概全,抹杀历史。
建国后,我们对农民起义的评价曾经一度误入泥潭。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理论的干扰下,农民起义不仅被作为“五朵金花”中的一朵来加以重点“研究”,而且其意义也随之被任意加以拔高或夸大,到了“*”时期,则更是将农民起义领袖加以*化与美化。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在清算“以阶级斗争为纲”理论的流毒、批判封建传统的同时,则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采取了非历史主义的态度,对农民起义多予以贬低、丑化与否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取向,实际上都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今天,如果一味地从社会现代化建设与现代文明的要求去丑化农民起义,甚至将农民起义与“*”造反 、黑恶势力横行等现象联系起来,那就更难免流于荒谬了。历史毕竟是历史,我们在考量与分析历史问题时,应当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南,坚持历史主义的正确态度。而用直觉的灵感、情绪化的笔调去“戏说”历史,那就只能是歪曲历史了。
参考资料:http://www.gmw.cn/03pin/guancha/2003-02/030226/030226-10.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0:32
农民起义的进步性是反抗统治阶级或地主阶级,也可以说是对旧制度的反抗,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局限性是农民阶级的起义都失败的原因是阶级的思想指导不明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0:33
农民起义是农民反抗统治阶级或地主阶级,是反压迫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0:33
农民起义推动了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