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2:2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06:41
民间流传着许多口口相传的俗语,这些俗语里面,有为人处世的道理,有生活技巧,有自然规律等等,而有些俗语,不仅内含“老一辈的经验”,同时也彰显了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以来一脉相承的精神,比如“孝”。
本文将要和大家讨论的,便是既包含老一辈经验,又彰显我们祖先对“孝”的重视的俗语,即“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
这句俗语的意思,通俗来说大抵就是,老人到了60岁,就不宜与其辩论;到了七十岁,就不宜让其留宿;到了八十岁的时候,基本上就不会有给老人留饭的情况了。
这句俗语说起来朗朗上口,字面意义也非常直接,但是细品之下,其实有我们祖先对“孝”的重视,子女之孝,从来不是盲目去满足、去给予,而是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思考怎么做对老人身心健康有益,关于这一点下文将以儒家荀子观点中的“孝子三不从”进行分析。
在解析俗语“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内在“孝”的含义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看看这句俗语的逻辑合理性。
首先,为什么“六十不交言”?
关于“为什么不和60岁左右的人进行辩论”,在颜小二看来,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组多时候与自己的经历有关,而人的思想开放程度,以及对外界的包容程度,却并不是随着年纪的增加就一定增加的。
最富有活力的年纪,大抵便是二十、三十多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人学习能力强、体力好、思想也开放,对新事物接受快、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但是随着年纪渐渐增加,当到了六十多岁,人生步入老年,反而会渐渐变得保守。
因为体力和精力的流失,人到了60多岁,似乎就没有多少“冒险”的成本了,而过去积累的生活经验,足够保障当前的衣食住行。我想,这大抵可能也是为什么我们印象中的老人很少会与“时髦”扯上关系的原因了吧。
现在回到“六十不交言”的逻辑合理性上来。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60岁左右的人,没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那样思想开放,所以他们趋于呈现思维固化的样态,这种时候,就不宜和他们谈论新事物,更不宜和他们辩论,一是因为新事物、新观点他们可能难以接受,甚至还会让他们感到不安;二是发生辩论的话,不仅难以说服他们,他们甚至可能会被气到,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
人到七十岁,乃至八十岁,就已经是高寿了,这种时候,老人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或大或小的毛病,于此,对衣食住行、生活起居的要求比较高。
对于七十岁的老人来说,他们出去走走、串串门,也是比较正常的情况,如果我们遇到七旬、八旬年纪的客人,但是不宜留他们在家太晚、更不宜让老人在自己家里留宿、过夜。对于老人来说,在不熟悉的环境过夜,多少对自己都是有影响的,本来七十多岁的人身体就不大好,晚上休息不好,轻则影响健康,重则发病,对作为客人的老人和主人来说,都不是好事情。
而老人到了八十岁,行走能力可能也大不如从前了,这种时候,老人一般不会出远门,所以很少会有到了饭点还不在家、需要留饭的情况。如果到了饭点还不在家,说明老人可能在外面出了“问题”,这种时候,家人就要警觉了。
上面简单解读了俗语“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的逻辑合理性,下面我们从荀子对“孝”的解析,来看看这句俗语背后的哲理。
关于“孝”,荀子曾说:
“孝子所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
荀子的这段话,展现了孝子不从命的三种情况,一是如果听了父母的意愿会让父母有危险,孝子是不会做的;二是如果听了父母意愿会让他们受辱,孝子也不会做的;三是如果听了父母意愿,等于做了禽兽之事,孝子也是不会做的。
由此可见,孝顺父母,从来不是“千依百顺”,而是根据情况来因地制宜。俗语“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中,展现了不同年纪的老人在思维和身体上所展现的不同特色,针对这些特色,孝顺的子女们就要在日常照顾老人的时候,相应有技巧地利用和引导。
换言之,俗语表达虽然粗糙,但是话粗理不粗,老祖宗这是在告诉我们,要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六十岁的老人相对来说难以“讲通道理”,我们要把握他们这一特点,避免“辩论”,用别的办法,巧妙引导老人身心健康发展。而七八十岁的老人,因为身体原因,不适合在外太久,这种时候,孝顺的子女就要铭记“不从命则亲安”的原则,以老人的身心健康为优先,巧妙拒绝老人偶尔的任性与放纵。
也就是说,一个孝子,从来不是千依百顺的模样,而是“有礼有节”、“因地制宜”的智者样貌。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07:59
年轻人尽量不要和六十岁的人交流,有可能会产生言语冲突,思想境界不一样,不要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在家里留宿,这样的话可以防止意外发生。这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有些道理,所以要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