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 樊迟问稼 典故教育意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0:5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2:01
本章意义并不难理解,但却是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后世经常用本章批评孔子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劳动人民.其实这样看有点偏激.
春秋时期士阶层崛起并积极投入到社会现实中,士人的职责是担当道义,伸张正义,辅佐明君,安邦定国,对于当时统治阶层过度的荒淫残暴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活跃的阶层.孔子培养弟子的教育目标就是士而不是具体的生产技术人员.因此樊迟要学习种地与种菜栽种果木的技术孔子当然会那样回答了.
而且孔子说的可能也是实情,在农林技术上孔子当然不如老农和老圃了.至于孔子后面的议论,也是从他培养目标出发的议论,不应当批评.
再有,“小人”在论语中有的地方有道德批评意味,有的地方就指普遍百姓.这里稍有贬义,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中国古今一直是自然经济,有自给自足的观点,孟子批判农家的文章可以看出.墨家基本也是这种观点.但如果从社会分工观点来看,孔子的这番话很明显是提倡社会分工的.
扩展资料
【原文】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翻译】
樊迟向老师请教种地的技术,孔子说:“种地我不如老农.”又请教种菜栽花,孔子说:“那我也不如老果农老菜农.”
樊迟出去了.孔子说:“樊须真是没有出息的人.统治者如果爱好礼义,那么老百姓就没有谁敢于不恭敬;统治者如果爱好正义,那么老百姓就没有谁敢于不信服;统治者如果爱好信用,那么老百姓就没有谁敢于不讲实话和真话.如果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小孩前来投奔你,哪里还用得着种地呢?”
【注释】
[学稼]学习稼穑技术.稼穑,耕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襁负其子]用襁褓背负着孩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樊迟之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2:02
《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是春秋时期孔子的门生。他向孔子请教种庄稼和种菜的问题,而遭到孔子的拒绝。意即治国要靠礼、义、信,不必用学稼去教化百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2:0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2:03
叶楚华:娱乐圈*易,人民群众买单 孔门传奇之孔夫子凭什么当老大?
由樊迟请学稼学圃谈孔子的分工思想2009-08-29 19:45:09| 分类: 国学 阅读24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由樊迟请学稼学圃谈孔子的分工思想
山东财政学院教授 王蔚
整整三十年前,也就是1974年,中国开展了一场所谓批林批孔批周公的大运动,那时我还只是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天,老师让我们出黑板报,说你们虽然是红小兵也应加入到这场伟大的运动中去,也应当批判孔子的反动思想。孔子的反动思想很多,比如克已复礼,比如看不起农民等。对于克已复礼是什么,自然不懂,老师怎么说就怎么说吧;但如果孔子看不起农民则让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义愤填膺。老师说对我们说,孔子是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他靠农民养活,却从谷子里看不起农民,这种人不*怎么能行。当时老师给了我一篇东西,让我抄在黑板上。我隐约地记得大体内容,是说孔子的一个学生想要跟孔子学农业技术遭孔子训斥之事。当时老师让抄得是经过翻译的文字,我不知道出处。后来大了读《论语》,才知道的确有这么回事。一谈到孔子,我就想起这事来。在我脑子里,孔子一切都好,唯独这看不起农民我接受不了。因为我是从农村出来的,且还是所谓的农学硕士。我一直想,孔子看不起农民,怎么会是圣人呢?后来,当我学习经济学,学习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时,我才知道,原来2500年来,人们一直对孔子存在误解。孔子根本不是看不起农民,而是在强调社会分工。而这种社会分工的思想,现代人只是2300年以后才从《国富论》中明确地得知。岂不知这种思想早在《论语》之《子路》篇中第4章中明确的体现出来。我们不妨看一下原文: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段话有许多人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陈国庆、何宏是这样译的: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等樊迟退出去了,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么几点:
一、 孔子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不会的东西绝对不装懂。他大胆的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不如老农,
不如老圃。这是孔子一贯提倡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为知,是知也”的具体体现。
二、 孔子是很给学生面子的,他没有当面批评樊迟,而是当樊迟退下去以后才议论这件事。这一点对于我们做老师的有比较深的启发意义。孔子并不因为自己是老师而觉得自己应该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三、 孔子在这里不但强调了分工,而且指出了分工应当遵循的原则。比如处于上位的人应当“好礼、好义、好信。”只有这样,分工才能够顺利进行。否则,社会分工是难以实现的。
许多人之所以把这段话当成孔子看不起农民的罪证,是因为在这段话里孔子用了“小人”这个概念。说到这里,我得多说几句。
如果大家读读《论语》就会发现,孔子在《论语》中经常谈到君子与小人这对相对的概念。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等等。在孔子眼里,小人是与君子相对的一个概念。并不是专指“老农”、“老圃”。孔子的意思是樊迟本可以通过学礼、学义、学信而成为居上位的君子,而现在却不这样做。孔子是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当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樊迟请学稼、请学圃这件事的含义时,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孔子。孔子不仅是伟大的哲人与教育家,还称得上是个经济学家。如果说亚当斯密是分工理论的创始者,那么,又将置孔子与何地呢?依我的看法,应当把分工学说或分工理论创始者的帽子戴在孔老夫子头上最合适。
当然,对于这个结论还可以继续探讨。大家都知道,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有本很出名的书叫做《论语别裁》。南先生对于论语有很深的独到见解,我们不妨看看南先生对这件事是怎样评论的:
“樊迟有一次向孔子请教农业的技术问题,稻子要怎样种得好。孔子说,那你不要问我,不如去问有种田经验的老农。樊迟又问如何种菜种花。孔子说,这些事你问我,我不是不懂,但只懂一点,不如去问老经验的种菜、种花的人。樊迟退出去了以后,孔子就对学生们幽默的说,樊迟这个小子,竟来问我这些农业技术问题。其实,我只教你们作人做事的大原则,并没有教种菜的技术。如果身居上位,作一个领导人,本身好礼、诚敬,下面就自然敬业乐群了。这点我们应当要注意,在任何地方,领导人的意向,有一点偏向于某一方面,不久之后,整个风气都会偏向某一方面。不但是坏的偏向会出毛病,好的偏向如果不善加引导,也会出问题。所以道家、儒家都讲无为而治,由此知道领导人的学养,是要很注意的。孔子现在是讲好的偏向,他说上面的人处处好礼,讲究文化思想,下面的人就诚敬严肃,成为风气了;上面的人如处处爱人,牺牲自己,帮助别人,那么下面的人心,受上面的影响,当然人人都服从你。尤其带兵,所谓“先之,劳之”,在艰难困苦中,先替下面的人想办法,只有一餐饭可吃,让大家先吃,有剩的自己再吃,不然自己饿肚子。当然不能为了手段才如此做,要真诚的这样做,那么人民没有不心悦诚服的。“上好信”的信,不但指有信用,讲了的话兑现,还包括了信人、信己,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么下面对你没有不付出真感情的。人能做到这一点,人心归向,贤才毕集,百姓感戴,携家带眷,前来依附,还怕没有人来替你种田吗?”
“但话说回来,后世儒家的知识分子,因此都不肯自力谋生,只想作领导人——作官的毒素也种因于这种思想流弊了。实因误解孔子的教学生主旨所致。”
南先生毕竟是大家,他没有象一般人那样得出结论说,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相反,南先生认为后世做官之人之所以“不稼不穑取禾三百廛”是因为误解了孔老先生的愿意。孔老先生的社会分工思想也只是到了2500年以后,当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社会分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时才被我们理解。由此看来,我们对这位先哲误解的地方不少,我们应当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净下心来读读这位神贤的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不是没有道理的。追问我想问的是它的教育意义,要结合现在社会情况做一些见解
追答一、 孔子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不会的东西绝对不装懂。他大胆的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不如老农,
不如老圃。这是孔子一贯提倡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为知,是知也”的具体体现。
二、 孔子是很给学生面子的,他没有当面批评樊迟,而是当樊迟退下去以后才议论这件事。这一点对于我们做老师的有比较深的启发意义。孔子并不因为自己是老师而觉得自己应该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三、 孔子在这里不但强调了分工,而且指出了分工应当遵循的原则。比如处于上位的人应当“好礼、好义、好信。”只有这样,分工才能够顺利进行。否则,社会分工是难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