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的家庭人员127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2 08:1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3:36
这是个号称“东方奇迹”的中国式大家庭。鼎盛时期家族达3000 余口。每天黎明闻钟声即起,钟响四下,盥洗;八下,全体到祠堂聆听训诫,然后分男女集体进膳,然后各就所业:8岁以上男孩入家塾,16岁入大学;成年男子则从事稼穑、畜牧、园艺、运输以及管理等等;妇女机杼纺织。晚间还碰头商议次日生产。雍雍睦睦,耕读传家,秩序井然,生生不已。从南宋建炎初年,即公元1127 年开始,到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 年),遭大火拆灶异居,先后绵延330 年,比我国历史上盛世唐朝还多了半个多世纪,成了中国家庭史上的奇迹。明太祖朱元璋封它为“江南第一家”。
江南第一家姓郑,所在基地由当初一家繁衍成后来的一镇,叫郑宅镇,在浙江省浦江县境内。
江南第一家当年是郑氏宗祠,前后五进,结构宏敞,风格古朴,与它儒家文化内涵极相匹配。主体建筑有序堂,是可容纳千余人的大厅,至今保存完好。堂前古柏森森,更增添了端正肃穆的气氛。据友人介绍,郑氏宗祠距今七百余年,但从来鸟雀不巢,蛛网不留,蚊蝇无迹,祠内历代名人撰写的楹联匾额,一块块都清清爽爽,仿佛连自然界虫豸蛇鼠,都敬畏这声名赫赫的礼义之家。
一说礼义之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鲁迅笔下那害死祥林嫂的杀人理教。但江南第一家似乎没有这么可怖。它内部实行共财聚食,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族集体所有,个人不得私置田产,私积货财,60岁以上免去劳作,由宗族赡养。那时,古镇不像现在,四周土地平旷,良田美池,古街古道,小桥流水,屋舍俨然。男人们晨兴理荒秽,荷锄走进白麟溪上十桥九闸,跟在桥畔晒太阳的老人“相见无染言,但道桑麻花”,真还有点怡然自乐,一个儒家模式的理想小国。
江南第一家礼义治家突出表现在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上。明洪武14年,胡惟庸案震动朝野,有人检举郑家与胡有涉。刑部差人来当地拘捕,郑氏兄弟6人,竞相入京承罪。最小的弟弟郑氵是,力排众议,毅然只身辞亲赴京,到了南京长兄郑濂得知后,死活不同意,“我居长,当任罪”,与弟弟抢着要锒铛入狱。事情传到朱元璋耳里,这位大老粗出身的君王大为感动:“有人如此,岂肯从人为逆?”非但没罪及郑氏,圣旨一到,竟提举郑氵是为福建布政司参事等。
大概有感于此,朱元璋在赦封郑氏为“江南第一家”后不久,又送来一块御匾,至今挂在有序堂正中:孝义家。下款还有一行小字:“江南风土薄,惟愿子孙贤。”
从郑氏宗祠出来,沿着古老美丽的白麟溪,友人带我们来到古镇另一景点———孝感泉。这是当年首创合族同居的始祖郑绮的遗迹。据传,郑绮事亲为大,在当地是位有名的孝子,他母亲“患风挛”,瘫痪在床30余年,他“抱持以就便溲三十余载”未有半句烦言。一年大旱,溪水干涸,病母却想喝溪水,郑绮在溪边“挖数仞仍不得泉”,急得他号啕大哭了三天三夜,感动上苍,从地下突然涌出甘泉,这就是“孝感泉”的来历。
如今的孝感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周垒起石壁,上有一亭,保护水质。我们用桶吊起一桶来尝,果是清凉甘冽。据说大旱之年,白麟溪水枯绝流,而一米之隔的孝感泉仍像从前一样,依旧水头猛旺。镇上计划利用孝感泉水兴建一座饮料厂,大家开玩笑说,这品牌的饮料不愁没销路,准保受天下父母的欢迎。江南第一家历史上存在了330 余年,始祖的期望没有落空。但这并不仰仗于他绿林好汉式的盟誓。对子孙们来说,倒是他本人“事亲为大”的笃行,更有感召力,为后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始祖以后,郑氏又出了几位有作为的贤德头领。头领人表率作用,再加上一整套治家的好办法,莫说一个家庭,广而大之,一方地域,一个氏族,何愁不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