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8:17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12-17 15:55
1、正定县,河北省石家庄市辖县,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倾斜平原、山前冲积扇的中上部,因“真正安定”之意得名;正定县位于东经114°23′~114°43′,北纬38°6′~38°22′,总面积486平方千米,气候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3.1℃,多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 ;截至2020年10月,正定县下辖2个街道、3个镇和5个乡,境内设有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和正定新区;截至2020年末,正定县常住人口为51.7万人 。
2、正定县前身为真定县,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最初为鲜虞国都城,后为中山国都城,建县始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的东垣县,“真定”一名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最终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为现名。正定县是京津冀城市群、石家庄都市圈的重要城镇,境内建有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有京广高速铁路过境。正定县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有“古建艺术宝库”美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8:17
春秋时期(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内的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为中心,建立鲜虞国,国都新市(今新城铺)。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鲜虞国被晋国所灭,此地属晋国管辖。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鲜虞人在这一带建立了中山国,在此设东垣邑。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属赵。
秦统一中国后,改东垣邑为东垣县,治所在今石家庄市古城村附近,属钜鹿郡。
汉初,仍为东垣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意即真正安定),属恒山郡。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国,辖真定、藁城、肥垒(今藁城县城子村一带)和绵曼(今井陉县境)四县。 《史记·孝武本纪》载:“天子封其弟于真定,以续先王祀,而以常山为郡。”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真定国,将真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
三国时,真定县属魏国常山郡。 西晋时,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石家庄市古城村),从此正定县即成为河北中部的*、经济、文化中心。
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把郡治所移至安乐垒(今藁城九门附近),真定为县。 北齐时(公元550-577年),又把郡、县治所移到滹沱河北,即今正定镇。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从定州、常山郡各分出一部兼置恒州,治真定县。
隋开皇初废郡,存恒州、真定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真定县分为真定、常山两县(常山县治所安乐垒),属恒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恒山郡为恒州,治所石邑(今石家庄市振头附近);武德四年(621年)徙恒州治真定;武后载初元年(689年),改真定为中山县。 神龙元年(705年),复真定县;开元十四年(726年)在恒州恒阳城置恒阳军;天宝元年(742年),废恒州为常山郡,治真定县;乾元元年(758年)复置恒州,属河北道常山郡,治真定县;宝应元年(762年),置成德军于恒州; 安史之乱后(763-921),为成德军节度使治所,又称恒冀节度使、镇冀节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也是河北的藩镇最稳定的一个,160年只有三姓更迭。 兴元元年(784年),以恒州为大都督府;元和十五年(公元820),为避穆宗李恒名讳,改恒州为镇州。
五代后梁时仍为镇州,治真定县;后唐长光元年(923年),改镇州为北都,同年又复为镇州;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升镇州为真定府;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复名恒州,改成德军为顺*;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又改恒州为镇州,顺*复为成德军;契丹号为中京;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为镇州,又升真定府;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又改为镇州。
北宋时期,真定府为十大次级府之一,河北西路治所。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废镇州置真定府路,统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县。 金袭之,于天会七年置河北西路,治真定府。元初改为真定路,辖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真定路为真定府,辖五州及真定等27县。 明朝中后期,设保定巡抚,驻真定。清顺治元年(1644年),属直隶省;顺治十七年(1660年),直隶巡抚移驻真定,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复移驻保定。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辖一州及正定等十三县。
1913年废府存县。正定县属直隶省范阳道观察使署(治保定)。
*3年(1914年),改范阳道为保定道,仍领正定县。 *14年(1925年)6月24日,以正定县城厢为正定市,隶属正定县。不久即撤销正定市。*17年(1928年)6月20日,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废保定道,正定县直隶于省。*26年(1937年)3月,河北省划为17个督察区,正定县属第十二督察区。*26年(1937年)10月8日,日军侵占正定县城。*27年(1938年)2月,建立伪正定县公署,隶属真定道(治石门市)。
1938年4月25日,正定县西北部地区与新乐县化皮地区合并建立正(定)新(乐)县(抗日)*,驻正定县后塔底村,属晋察冀边区第四特别委员会。
1938年8月25日,撤销正新县,建立正定县(抗日)*,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10月,县*改属冀西区第三专署。年底,县*改属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县委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
1939年1月,第四特别委员会改为第四地方委员会。
1939年十月,正定县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东地区与藁城县北部地区建立藁正县联合办事处,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地二专署;正定县滹沱河以南地区与获鹿县东部地区建立正获县,县委属冀南区第一地方委员会,县*属冀南区第四专属滏北办事处。
1940年1月滏北办事处改为冀南区第一专署。6月,冀南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改为冀中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10月,第一地委改称第六地委,第一专署改称第七专署;正定县辖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共4个区、84村。
1940年2月,藁正县与新乐县佐合并建立藁正新县,属冀中区第二地委、第二专署;
1940年七月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改称第五专署,仍辖正定县*;
1940年8月,撤销藁正新县,将原藁正县与无极县西部地区合并建立藁无县,县委属冀中区第七地委,县*属冀中区第八专署(1944年3月第八专署改称第七专署);
1941年1月,*晋察冀边区委员会改称*北岳区委员会,正定县委属北岳区第四地方委员会;
1941年2月,正定县改属冀中区地七专署,县*迁驻藁城县小西门一带。8月,夏归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县*又迁回县西北部地区;1941年11月,藁城县滹沱河以南的西部地区与正获县合并建立藁正获县,县委属冀中区第六地委,县*属冀中区第七专署;
1943年9月,撤销藁正获县,恢复正获县,隶属关系未变。1944年6月,冀中区第七专署改称第六专署;1944年6月,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改称第四专署,仍辖正定县。9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四专署;
1945年3月,栾诚县与正获县合并建立栾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六专署;1945年9月,*在城内建县*;正定县解放区仍属冀晋区第四专区;撤销藁无县,恢复正藁县,属冀中区第七专区;
1946年2月,撤销正藁县,置正定县佐,辖正定县京汉铁路以东(滹沱河南、北)地区;撤销栾正获县,恢复正获县,仍属冀中区第六专区;1946年3月,建立*正定*员会和市*,属冀中区第六专区。1946年5月,改属第十一专区;1946年5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三专区;夏设藁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1946年9月,撤销正定县佐,恢复正藁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
1947年4月12日,人民*解放正定县城。城内为正定市,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西北部农村为正定县,仍属冀晋区第三专区。5月,改属第四专区;1947年7月10日*军复占正定县城,在城内建县*;1947年8月24日,人民*第二次解放正定县城,建置未变;1947年10月26日,正定县城第三次解放,建置未变。1947年11月,撤销正藁县和藁正获县。原属正定县的村庄除西南部17村华归获鹿县外,复归正定县;正定市改为县辖市。正定县改属北岳区第四专区。 地势
太行山脉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像一堵石墙将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隔开。由太行山向东经过短短30千米的山前倾斜平原,海拔高度迅速降到50米,再向东直到渤海湾300多千米,整个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海拔高度平均在30米以下。
地形
正定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冲洪积扇的中上部,为山前倾斜平原。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高度在105米(陈家疃一带)至65米(蟠桃一带)之间,自然坡度千分之1.3。正定县城海拔高度为70.0米。 正定位于北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
气温:日平均气温13.1℃,最高气温42.8℃(2004年7月15日),最低气温-26.5℃(1951年1月8日)。
湿度:平均相对湿度62%。
风向:年平均风速1.4米/秒,7级以上大风天数9天,全年主导风向西北风。
降水:平均年降水量534毫米。1954年降水量最多达1105毫米,1957年降水量少,仅265毫米。
霜雪:初霜日平均为10月17日,终霜日平均为4月4日,无霜期年平均198天。
降雪:初雪日平均为12月1日,终雪日平均为3月9日。土壤开始冻结日平均11月12日,终冻日平均在3月13日,年最大冻土层深度为54厘米(1984年)。
日照:平均日照时数2527小时,日照率58%,太阳辐射总量平均127千卡/平方厘米。水蒸发: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80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5倍。 河北平原上的河流发源于西部山区和山西高原。北部大清河水系的河流汇流于白洋淀;南部滏阳河水系汇入宁晋泊,中部子牙河水系的滹沱河水系直入东部献县洪泛区。遇有大的降水时,山高坡陡洪水奔泻而下,东部平原高度落差小,排水不畅,在白洋淀、宁晋泊、献县泛区大量滞留,形成大面积滞洪区。太行山和中部平原邻接平原(山前倾斜平原)成为南北交通咽喉要道。自古以来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都在山前平原上,由此形成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经济发达地区。
河流
滹沱河是流经正定县的最大河流,位于县城南部,距南城门不足1千米,入西北——出东南流向,境内长34.6千米,河床宽3~5千米,安全泄洪流量3600立方米每秒。木刀沟位于正定县境北部,自陈家疃入正定县界,东经西平乐乡出境,境内长10千米,安全泄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周汉河,紧靠滹沱河东行,绕县城西、南、东三面,由固营村出境入藁城市,河长27千米。安全流量40立方米每秒。磁河于正定县西北陈家疃村、西宿村一带入境,西北——东南向,至咬村、东杨庄一带出境入藁城,境内长23.5千米,宽5千米,河道总面积6.15万亩,久无水,也不行洪,为干枯河道沙质河滩,俗称“老磁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9:35
正定是沿用石家庄长安区东古城的名字,东古城汉朝之前称为东恒,后刘邦改东恒为真定,取义真正平定之义。正定古称安乐垒,北魏时期常山郡首府由真定前往安乐垒(如今的正定),安乐垒开始崛起,到隋唐时安乐垒改名称成为真定一直到清朝又改为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