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1:23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3:38
福建土楼,哈尼族的蘑菇房,西南边疆碉楼,傣族的竹楼、壮族的吊脚楼等等。
(1)土楼,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
(2)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
(3)碉楼其形成与发展是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综合地反应了地域居民的传统文化特色。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人们出于战争,防守等不同的目的,其建筑风格,艺术追求是不同的。其中,最具特色的碉楼有藏区高碉和广东江门开平碉楼为典型代表。
(4)竹楼是傣家的标志民居。主要指两层或以上的竹结构楼房,属于南方“干阑式建筑”的一种,根据用途及造型差异,可分为宾馆楼、餐酒茶楼、观景楼及景致楼等等,非常适用于旅游景区的观赏,住宿,餐饮等用途,绿色环保,贴近自然。竹楼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的傣族、基诺族等民族地区。
(5)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4:56
1、竹篾房--木楞房 独龙族
分布于云南各地,傈僳族住房大多竹篾房和木楞房为主。这种就地取材和极易建盖的竹篾房,由于房屋的四周和中间许多部位,都需用许多竹木桩直插入地,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之为“千脚落地”。
2、三坊一照壁 --白族
散布在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村寨,青瓦白墙,绿树繁花,精致而又淡雅,清新而又和谐,宛如一幅幽美的水墨山水画。走进白族村寨,进入白族人家,你会发现许多外观优美、造型精致的白族照壁。无论是墙壁、檐角、砖瓦、壁画……每一样都十分讲究,也让人心生羡慕!
3、木楞房 纳西族--傈僳族
木楞房形状像一个大木匣,因此 又叫“圆木垒墙房”。
纳西族的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傈僳族的房子,一种是上下两层都用木楞垛成,中间打楼板,形成楼上楼下居室的格局;另一种是下面一层多用来关牲畜或储存杂物,上面一层作为居室。
扩展资料:
1、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农牧业民族民居
以藏族为代表,包括部分纳西族,在放牧中常使用帐篷。藏族农区多土木石结构的平顶房,云南中甸、宁蒗的纳西族农民住房,使用木料很多。
*平均海拔约4000米,藏北高原群山之中有许多水草丰茂的盆地,形成天然牧场。藏南受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的滋润,大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量适中的谷地,成为主要农业区。牧区则放牧“高原之舟”——牦牛。
牧民用牦牛毛擀的毡或织的氆氇覆盖居住的毡房。山区藏族因为居住地林木稀少,但石材丰富,所以建筑多以石材为主,用石块砌成正方形平屋顶的碉房。依山势而高低错落的碉房,成为雪域高原一道独特的景观。
2、东北内蒙古地区民居
蒙古族农区和朝鲜、满、锡伯(东北和新疆都有分布)、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的民居,在定居之后,基本上都是砖瓦房。满族有四合院。朝鲜族的村落里各家新建房多成行排列,布局非常整齐,带有篱笆或栅栏围的院子。
屋顶为“船”型或“宇、殿、阁”型,有四个斜坡面。大部分房屋带前檐廊,有中廊房、偏廊房和全廊房3种。达斡尔族民居苏伟伟摄影全廊房是房屋的前端或后端全部有通廊。屋内建炕是北方寒冷气候的需要,满族农村有万字炕,赫哲族农村有对面大炕。冬季可以通过炕下的烟道烧炕取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词条--建筑风格
百度百科词条--中国传统建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6:31
福建土楼,西南边疆碉楼,新疆南部阿以旺,内蒙古毡包,*囊色林主楼,云南景洪曼飞龙塔,*江孜白居寺菩提塔。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8:22
哈尼族蘑菇房状如蘑菇,形式多样。云南红河、元阳、绿春等地多为土墙草顶楼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铺茅草,少数用瓦覆盖。楼房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屋住人并存粮食,上层堆放杂物。墨江一带多为土基楼房,平面屋顶。西双版纳则为竹木结构的楼房,旁设凉台,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