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31-40章经典自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5 18: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02 14:50
第三十一章 恬淡为上
兵器是不祥之物,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之人不去使用它。君子平时以左为贵,但在战场上却以右为贵,兵器是不吉利的器物,不是君子应该摆弄的东西,只有在不得已时才去动用它,平时最好漠然处之。征战获胜了也不应去庆贺,如果去庆贺,这等于以杀人为快乐。以杀人为快乐的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吉庆事以左边为尊贵,凶丧事以右边为尊贵。打仗时副将居于左侧,主将居于右侧,这是说要用办理丧事的悼念心情去处理战争的事务。战争会死很多人,要带着沉痛的心情参战,战胜了也要用办理葬事的礼节去处置它的后事。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道始终都是无名而质朴的,虽然小得无法分辨,可是天下却没有谁能使它臣服的。王侯若能遵守道的原则,万物将会自然归从于他。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润泽万物,人们不须指使命令它,它就能自然分布均匀。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各种名称已经制定了,就要有所制约,明白了各自的制约,守好本位,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臣服。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一个人若能了解别人,说明这人很有智慧,但能了解自己才是高明。能打败别人证明他很有力气,但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的强大。知道满足的人才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不离根基就能够长久,人死了但精神永存可称为长寿。
第三十四章 不自为大
大道广博无际无所不在。万物都是按照道的规律在生长发展,道随成就了功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并不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人,一直无欲无求,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向它归附而它并不自认为是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它始终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掌握了道的人,天下人就会向他靠近;靠近他而不被他伤害,于是大家都和平安泰。正如只要有美妙的音乐和美味的食物,过路人自然而然就会停下脚步。可是人们对“道”的表述往往平淡无味,看不着,也听不见,但它的作用却实在是无穷无尽的。
第三十六章 柔弱刚强
想要收拢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弱化它,必先强化它。想要废弃它,必先加固它,想要获取,必先给予。这是很微妙且高明的道理。柔弱的往往胜过刚强的。鱼离不了水,国之利器也不可轻易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道永远是顺其自然的,什么都没做,但又像是什么都做了。王侯若能遵循无为的理念,那天下万物就会按自身规律正常发展。发展中如果产生了*,就用道的真义去抚平*,这样就不会再滋生各种*之心了。如果万物没有了*,都能归复平静,天下自然就会安宁了。
第三十八章 处实去华
上德者心中并没有德的概念,不注重形式上的德,因而才真正是有德的。下德的人时刻记着德,不做失德之事,但实际上是没有达到德。上德之人的无为是无心的,下德之人的无为是有心的。上仁之人做事是出于无意,是无心的,上义之人做出义举却多是出于有意,是在按道义行事。上礼之人以礼待人,但如果别人没有以礼待他,他就会抛弃了礼。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失去了道大家才去讲德,失去了德大家就去讲仁,失去了仁就又有了义,义都没有了最后才是讲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道、德、仁、义变得淡薄时才出现的,社会众多纷乱都是源于此。德仁义礼这些前人传下的东西,都只不过是道的表面,其实是愚昧犯错的开始。所以要做大丈夫,就该尊重自然规律,领悟道的真义,不要去学“德仁义礼”这些表面的东西。
第三十九章 贱为贵本
过去凡是能够与道保持一致的,天由此而清净,地由此而安宁,神由此而灵验,川谷由此而丰足,万物由此而繁衍,侯王由此而成为天下主宰。推而论之,如果与道反着来,则天无法清朗,恐怕要崩裂,地无法安宁,恐怕要塌陷,神无法灵验,恐怕要失去供奉,川谷无法丰足,恐怕要枯竭,万物无法繁衍,恐怕要灭绝,侯王无法维持高贵的地位,恐怕要夭亡。所以贵要以贱为根本,高要以低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说过分地追求荣誉反而会失去荣誉。因此即不要做什么华丽夺目的美玉,也不要当坚硬不化的顽石。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万事万物都有两面,往前发展的同时,也同时在走向它的对立面。处于弱的地位和状态时,是最利于做出行动和改变的。万事万物都是生于某个形式的“有”,但这个“有”,却是出自于“无”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