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4 10:2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4:06
一、含义不同:
1、传: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和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为经,给经作注的书为传。
如:《诗》为经,毛亨为之作注,称为《毛诗诂训传》。
2、笺:对原注加以补充订正。如: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作注,称郑笺 。
3、正义:又名“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即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在唐代称为正义。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为五经作注,合称为《五经正义》。
二、出现的年代不同
1、传出现的年代较早,《春秋》为经,春秋末期左丘明为之作注,称为《左传》。
2、笺:从汉代开始,汉人郑玄开始,注书也可称为笺。
3、正义, 起源于唐代,唐代出于统一思想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扩展资料:
传、笺、正义都是古人对著作的注解。
儒家学派把他们所推崇的典范著作称为“经”,把阐述、注释经的正文的文字称为“传”或“注”。
最先对经所作的传注大都比较简单,注释家在注释古书时又对“传”或“注”加以补充或修订,这就是所谓的“笺”。
唐代开始,有人又对古代“经”的正文和原有的传或笺加以新的注释,这种注释就叫作“疏”,又叫做“正义”或“义疏”。
例如:
《诗经》原来只叫《诗》,被列为儒家经典后才叫《诗经》。
汉代毛亨为《诗经》做的注释叫“毛传”(又叫“诗传”)。
汉代郑玄又在注释《诗经》时为“毛传”做了补充、订正。郑玄的注释叫“郑笺”(又叫“诗笺”)。
唐代孔颖达又为《诗经》正文和“毛传”、“郑笺”重新作注,这种注叫“孔疏”(又叫“正义”)。
毛传、郑笺、孔疏本来各自成书的,宋人为了使用方便,把三者合编在一起,称之为《毛诗注疏》。此外,宋人还把其他十二经的注和疏合编在一起,与《毛诗注疏》共称为《十三经注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古书注解
百度百科——正义
百度百科——传
百度百科——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4:06
古书注解中“传”、“笺”、“正义”三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含义不同:
1、“传”:是传述的意思,多指解释*著作。侧重于对思想的引发,也解释字句
2、“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3、“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扩展资料
由于语言的发展和口授传抄的错误,汉代人已不能完全读懂先秦古书,于是有人作注。汉注虽多是儒家的经书,注家思想也受儒家局限,但因时代距先秦较近,对字句的解释至今仍有很高的价值。
同理,唐人不易读懂汉注,于是出现了新的注解方法“疏”(又叫“正义”),既解正文,又解注文。宋人也沿用这种方法。
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后人把注疏与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十三经注疏》。以《毛诗正义》为例,注疏的体例是: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下,开头没有“笺云”的是汉毛亨的“传”。
“笺云”是汉郑玄的“笺”,圆圈以后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后是唐孔颖达的“疏”。疏的体例一般是举出所要疏的*或注文的首尾各二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用“正义曰”再疏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书注解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4:07
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作“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4:07
古书注解中“传”、“笺”、“正义”的区别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