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蛮王是谁,在那里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1:0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8:21
宋朝的蛮王是宋朝时一个骁勇神武的大力士,住在土地岭一带。他纠集了数十万兵丁,自封为王。他常常烧杀抢掠,为非作歹,人称“蛮王”。
附原文:
杨八姐智斗蛮王
作者:曹 矞
很早很早以前,“漫川”这个地方并不叫“漫川”,而叫做“蛮川”。后来因叫“蛮川”不大好听,遂改名为“漫川”,含有水流缓慢的开阔地方之意。据说,早年“蛮川”这个名称与当地土霸王“蛮王”有关。
宋朝时土地岭一带盘踞着一个骁勇神武的大力士,他纠集了数十万兵丁,自封为王。他常常烧杀抢掠,为非作歹,人称“蛮王”。他盘踞在土地岭对面山坡蛮王寨蛮王洞里,这支队伍专和朝廷作对,对宋朝政权构成了很大威胁。宋朝皇帝就派遣杨家将前去征讨。但因路途遥远、地形不熟等原因,几次讨伐均不成功。最后只得派杨家女将杨八姐去征讨蛮王。
于是,杨八姐奉朝廷之命率领军队秘密潜伏到郧岭一带。先是侦查敌情,了解熟悉地形,而后伺机而动。先后与蛮王展开了大小几十场生死决斗,均难分胜负。蛮王愈加嚣张,四处扬言要将杨八姐抓进蛮王洞做压寨夫人。杨八姐经过苦思冥想,终得一计。她派人去说要与蛮王言和。说是谈判言和,实则见机行事,寻找破绽,趁机歼灭。
有一天,杨八姐约见蛮王。她对蛮王说:“我俩打斗了好长时间了,都不分胜负。我不想再打下去了,想与你言和。不过,我有一个条件?”蛮王傲慢地说:“什么条件?不妨说来听听。”八姐说:“看到没,对面那个土地岭?我拉弓对着土地岭山巅射一箭,必然会有很大山石滚落。听说你力大无比。如果你能把滚落的大石头背回山头按照原样安好,我就此收兵,不再开战。如果你做不到,就得归顺朝廷。你意下如何?” “我也有个条件”,蛮王停顿了一下说,“若我按照你说的做到了,不只是谈判言和,还要你做我的压寨夫人呢。你能答应吗?” 蛮王说完哈哈奸笑了起来。杨八姐略有犹豫,便爽快地说道:“好,一言为定!”
杨八姐张弓搭箭,瞄准土地岭山巅,只听簌的一声,伴随着一阵巨响,只见土地岭山顶被射出一个大垭豁,被射掉的巨大山石滚到了前店子寨湾河里,而那只箭头深深插进二十里开外的猛柱山山腰(这就是如今漫川关镇猛柱山下箭河村命名之由来)。蛮王被惊得目瞪口呆,他镇定了一下自己,说道:“美人啊,你说话可算数?”八姐道:“你若能将滚下河的巨石背上山头安好,恢复原貌,我便做你的压寨夫人。”蛮王这才放心去背巨石。
杨八姐站在远处观望,她眼看蛮王一步步硬是将巨石背到土地岭半山腰了,心里暗暗感到不妙。情急之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她就带领众女兵假装向湖北方向逃跑。蛮王忽听手下说了声“杨八姐跑了”,说时迟那时快,他便把巨石迅速放下来,随手捡起山坡石头将这个有几十间房子大的巨石放稳支好后,就连忙飞快地去追杨八姐。杨八姐见状连忙回头拉弓射箭,又是簌的一声响,将蛮王的头颅射落在地。谁知蛮王无头仍能继续狂奔追赶。杨八姐灵机一动,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老奶奶正在河边洗菜。蛮王追到河边向老奶奶要萝卜吃。老奶奶回头一看故作惊吓状,战战兢兢地说:“你没有头啊怎么吃?”蛮王说:“您老人家不要管了,我有办法。”但见蛮王将要来的萝卜往颈眼上一插,萝卜立即变成了头。这时,蛮王二话不说,继续向前追赶。
杨八姐待蛮王跑远了,就还原真身,抄小路,走捷径,直奔湖北。她翻过郧岭等好几座大山,提前抵达了湖北郧西黄云铺云龙关。杨八姐刚喘口气,不大一会儿,就见蛮王也很快追来了。聪明伶俐的八姐急中生智,又生一计,摇身一变,立刻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正在饭馆照管客人。此时的蛮王又累又饿,他的肚子早已饿得咕咕直叫了,便进入餐馆大声说:“女子,这里叫啥地方?”那*说:“此地是湖北郧西的云龙关。”蛮王找了一张餐桌坐了下来,说道:“噢,这就是云龙关。女子,来三海碗面条。”*故意说道:“你一个人呀,怎么却要三海碗面条?”蛮王没好气地吼道:“少废话,让你做你就做便是!”杨八姐暗暗窃喜,心里想到:且让本小姐略施小计,若治不死你这莽夫蠢汉般的蛮王,我从此就不姓杨!
不大一会儿功夫,那*就做熟了三海碗可口的面条,并一一端上了餐桌。蛮王哪知其中有诈,一味埋头吃饭,狼吞虎咽起来,一口气吃下了两大海碗。蛮王一边吃,八姐一边念念有词暗施法咒。等到蛮王放慢速度正吃第三海碗面条时,蛮王吃到肚里的根根面条全变成了细细的铁链,且与肚里的肠子绞在了一起。在法咒的作用下,这些铁链在蛮王肚子里翻滚乱绞,直痛得蛮王呼天抢地大声嚎叫,满地打滚。不到半炷香的功夫,蛮王便一命呜呼见了阎王。
此时,杨八姐已完成了征讨任务,便鸣金收兵,满心欢喜,直奔哥哥杨六郎驻地而去。
此后,当地人感念杨八姐剿灭蛮王有功,就将土地岭上的一个山寨改名为姨娘寨(人们把杨八姐尊称为杨姨娘),把云龙关改名为绞肠关,把杨六郎驻地顺便改名为六郎关。
如今若走银武高速向陕西漫川关方向出发,待到法官镇姚湾村地面时,注意留心观察车窗外,你会看到土地岭上的山寨,那是姨娘寨;山巅上有一个大大的缺口,那是箭口垭;箭口垭下面的半山坡上有一块黑黢黢的巨大石头,那是砧子石(因外形像铁砧,故得名)。那砧子石就是传说中蛮王曾背过的巨石。你再回首看姨娘寨对面那山,山上就有蛮王寨;蛮王寨下方山腰有个很大的山洞,那便是蛮王洞。
陕西漫川关和湖北一带,仍有蛮王洞、蛮王寨、姨娘寨、箭口垭、砧子石、箭河、绞肠关、六郎关等古迹或地名流传至今,它们大概都与当年杨八姐智斗蛮王的民间传说有一定关联。也算是这个民间故事的见证吧。
本文被2012年第2期《陕西文学界》(双月刊)发表以后,先后被《商洛文化》(季刊)2012年第1期(总第26期)“民间拾贝”栏目、山阳县《天竺山》杂志(季刊)2012年第1期(创刊号)、延安《社区文化》2012年第5期“茶余饭后”栏目、《秦岭印象》(双月刊)2012年第3期“大写秦岭”栏目转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8:22
东汉末年﹐张鲁在汉中传播五斗米道﹐川北的板楯族人多信从之﹐大量迁到汉中。曹操平张鲁﹐李虎﹑杜濩﹑朴胡﹑袁约﹑杨车﹑李黑等为首的板楯族人被迁到略阳(今甘肃天水东北)﹐号为巴人或巴氐。这支巴人后与六郡流人辗转入蜀﹐发动起义﹐推翻了晋朝在益州的统治﹐李特子李雄于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建立成汉政权。另部分被曹操内迁关中的板楯族多达万余家﹐其后人口蕃衍﹐北至河东﹑平阳(今晋中﹑晋南)也有分布。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巴酋勾渠知曾在关中联合氐﹑羌﹑羯等各族共三十万人﹐反抗刘曜统治。早在汉初就已迁居商洛地区(陕东南)的板楯族人﹐在南北朝时期沿丹水﹑沔水向东南发展﹐到6世纪时﹐已分布在“北至商洛﹑南拒江淮﹐东西二千余里”的土地上﹐而且还部分地保持着他们的固有习俗。成汉后期﹐牂柯﹑兴古(今云贵东部)僚*量北迁入蜀﹐部分沿嘉陵江北上﹐给留居川北地区的板楯族人以巨大的冲击。南北朝后期﹐北魏势力南入四川﹐建立巴州(今四川巴中)﹐以巴酋严始欣为刺史以统僚人。
四川出土的具有地方民族风格的铜虎钮錞于进入江﹑淮﹑汝﹑汉地区的各族蛮人﹐地处南北朝之间﹐他们利用南北对立的矛盾﹐时或降南﹐时或附北﹐因而能延续活动相当长的时期。南朝在蛮人集中的地区设置“左郡”﹑“左县”﹐以蛮人首领任令长﹑太守甚或刺史﹐进行羁縻。而在荆州置南蛮校尉﹑雍州置宁蛮校尉﹐统管蛮事。归附的蛮人﹐一户输谷数斛﹐其余无杂调。而汉人赋役严苦﹐贫者多逃亡入蛮﹐有的还成了首领﹐如桓诞。但各地蛮人仍不免于官府的*﹐他们反抗官府的起义斗争史不绝书。南北王朝都残酷*这些反抗斗争﹐且常常把俘虏和降蛮大量迁徙到河内诸州﹑六镇或建康﹐有的还被抑为营户﹐或赏赐给官僚为奴婢。
“晋蛮夷率着邑君”银印印文搨本 湖南桃源出土
南北朝是蛮族与其它民族相互融合的重要时期。据《隋书·地理志》载﹕今整个湖北和豫﹑皖﹑赣﹑湘部分地区﹐当时多杂蛮族。与汉人杂居者﹐和汉人没有区别﹔地处山谷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大概留居今清江流域的廪君族和湘西﹑湘南的盘瓠族仍保持其民族特点﹐其余地区则已渐与汉族融合。
东徙皖﹑赣的盘瓠族﹐除部分与汉族融合外﹐也融合了部分山越的后裔﹐从而逐步形成后世畲族和瑶族的先民。宋武帝时的南康﹑揭阳蛮(今赣南﹑粤东地区)就是畲族先民﹐萧梁时衡阳﹑零陵(今湘南)的“莫徭”蛮就是瑶族先民。晋宋时活动在巴东﹑建平(今四川奉节﹑巫山一带)的盘瓠族不断向川东发展﹐大概和原居此地的蜒人有所融合﹐所以被称为“蛮蜒”﹐他们与后世川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密切关系。
蛮族在南北朝以后和别的民族融合就不在使用“蛮”这个称呼了,所以赵宋时期蛮族成为女真蒙古这些游牧民族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