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居易《琵琶行》的几个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8:1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7:54
1.诗*三次写到音乐,
第一次,在全诗第一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中,运用了烘托和渲染来突出了音乐声音的美妙,也为后文做了悬念。
第二次,在全诗第二段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中,是采用人们常经验的各种事物打比喻,使人对那复杂多变的音声可触可感。
第三次,在全诗第四段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中,运用了衬托,表现了音乐的悲也表现了心境的悲。
2.全诗的第三段中琵琶女自述的经历故事:她本是京城长安人,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岁就学得一手好琵琶,列名教坊,属于第一部。她的演技曾使著名的琵琶师曹善才叹服,她的美貌曾引起长安名妓秋娘的忌妒。每当她演奏的时候,住在五陵一带的豪门子弟都争着给赏钱,一支曲子弹下来不知道要得到多少红绡。他们如痴如醉,一边听一边打拍子,镶金镶玉的云篦不惜打碎,鲜红的罗裙也沾了酒污。就这样,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在欢笑中轻易地抛掷了自己的青春,不知不觉已经衰老,那些醉心于她的公子哥儿便抛弃她另寻新欢去了。她的门前冷落,不得不委身于一个重利寡情的商人,跟他离开长安来到这浔阳江边。丈夫经常外出经商,抛下她一个人在江口守着空船,只有绕船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为伴。每当深夜梦见年轻时的生活,不禁妆泪纵横,从梦中哭醒过来。
用她昔盛今衰的身世形象来引出诗人对自身的感慨,也就是诗人如今贬官遭谪的遭遇形象。
3.因为诗人与琵琶女虽有官、妓的悬别,遭遇却有类似点。他们都曾在京师,都曾有过盛时,又都经历了盛衰升沉后远赴别乡的天涯沦落,所以说“同是天涯沦落人”。
4.“枫叶荻花秋瑟瑟”和“别时茫茫江浸月”抒写惜别之情,
“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无声衬有声强调乐曲的效果,
“绕船月明江水寒”抒写琵琶女的孤单与寂寞,
“黄芦苦竹绕宅生”抒写谪居卧病的凄苦与无聊,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都是诗中画龙点睛之笔,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感情的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7:54
精妙绝伦的音乐美。诗人调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的精妙,精细入微,堪称绝唱,可见诗人是本身就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高手。琵琶女刚开始调弦试音,只是“转轴拨弦三两声”,诗人便听出了其中的神韵,“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尽音乐的魅力,亦可见琵琶女的技艺的确非同一般。接下来,诗人着重从“情”字解读乐曲的神韵,用“掩抑”、“声声思”、“不得志”等为后面音乐的发展作情感铺垫。“低眉信手”写琵琶女自信的神态,“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娴熟的指法,《霓裳》《六幺》的名曲表现演奏的难度,预示着后面有更精彩的乐章,令人期待。接着,诗人用一组生动的摹声和比喻尽情展示音乐的魅力。“嘈嘈”、“切切”摹声,“急雨”、“私语”喻声,“错杂弹”写乐曲的繁复,“大珠小珠落玉盘”用通感手法直接*出乐曲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堪称经典。紧接着,诗人再用“间关”、“幽咽”摹声,“莺语花底”、“泉流冰下”进一步通过视觉形象强化听觉形象,乐曲由“滑”到“难”而至“涩”、至“歇”,极尽其妙。更为精彩的是诗人品出了音乐在“歇”时的魅力:“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谓破空而来,用语石破天惊,描绘出了一个余音袅袅、意蕴无穷、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最后诗人又用“银瓶乍破”、“铁骑突出”以及“裂帛”之声的比喻将音乐推向*,旋即戛然而止,荡气回肠,令人叹服。
二、情景相生的意境美。在传统的意象中,春花秋月本是良辰美景,令人留恋,诗人却写出了新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与前面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呼应,渲染出离别时惨怛伤感的凄清氛围。“茫茫”二字写出心绪茫然,一个“浸”字,点染出诗人的内心就如这月亮一般浸在这冰冷的秋水之中。离别景与愁苦情融为一体,并为后文“忽闻水上琵琶声”做足了铺垫。“唯见江心秋月白”不仅仅表现出时间的变化,更与“东船西舫悄无言”一起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烘托出诗人郁积已久的情绪得到释放之后的恬然和安宁。写琵琶女自伤身世时所见景色“绕船月明江水寒”,其实是感伤身世漂零而心中凄寒。最后一处“春江花朝秋夜月”是虚写,反衬出“取酒还独倾”的孤独悲苦和无奈,因为这背后的潜台词便是“强乐还无味”。
三、真挚坦诚的情感美。诗人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朝廷命官而轻视琵琶女,也没有因自己饱读诗书而远离社会底层。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抒情的笔调详写琵琶女过去红极一时的岁月,再与当下凄凉的境况对比,塑造出一个虽身怀绝技,却怀才不遇,不得不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悲苦形象,并寄予无限同情,反映出诗人朴实的悲悯情怀。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因为同病相怜而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没有客套,没有矫饰,显得率真而自然。而最后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情感无法自抑的率性之举。
优美的音乐里涌动的是真挚坦诚的情感,静美的月色中弥漫的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曲《琵琶行》便是艺术美与情感美巧妙融合的交响。江流已东逝,音乐已歇拍,唯有这轮月亮,穿越千年的尘障,将浔阳江头的哀伤,伴着旷世的绝响,静静地洒在读书人的书桌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7:55
楼上的回答的多好,估计是老师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7:54
1.诗*三次写到音乐,
第一次,在全诗第一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中,运用了烘托和渲染来突出了音乐声音的美妙,也为后文做了悬念。
第二次,在全诗第二段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中,是采用人们常经验的各种事物打比喻,使人对那复杂多变的音声可触可感。
第三次,在全诗第四段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中,运用了衬托,表现了音乐的悲也表现了心境的悲。
2.全诗的第三段中琵琶女自述的经历故事:她本是京城长安人,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岁就学得一手好琵琶,列名教坊,属于第一部。她的演技曾使著名的琵琶师曹善才叹服,她的美貌曾引起长安名妓秋娘的忌妒。每当她演奏的时候,住在五陵一带的豪门子弟都争着给赏钱,一支曲子弹下来不知道要得到多少红绡。他们如痴如醉,一边听一边打拍子,镶金镶玉的云篦不惜打碎,鲜红的罗裙也沾了酒污。就这样,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在欢笑中轻易地抛掷了自己的青春,不知不觉已经衰老,那些醉心于她的公子哥儿便抛弃她另寻新欢去了。她的门前冷落,不得不委身于一个重利寡情的商人,跟他离开长安来到这浔阳江边。丈夫经常外出经商,抛下她一个人在江口守着空船,只有绕船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为伴。每当深夜梦见年轻时的生活,不禁妆泪纵横,从梦中哭醒过来。
用她昔盛今衰的身世形象来引出诗人对自身的感慨,也就是诗人如今贬官遭谪的遭遇形象。
3.因为诗人与琵琶女虽有官、妓的悬别,遭遇却有类似点。他们都曾在京师,都曾有过盛时,又都经历了盛衰升沉后远赴别乡的天涯沦落,所以说“同是天涯沦落人”。
4.“枫叶荻花秋瑟瑟”和“别时茫茫江浸月”抒写惜别之情,
“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无声衬有声强调乐曲的效果,
“绕船月明江水寒”抒写琵琶女的孤单与寂寞,
“黄芦苦竹绕宅生”抒写谪居卧病的凄苦与无聊,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都是诗中画龙点睛之笔,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感情的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7:54
精妙绝伦的音乐美。诗人调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的精妙,精细入微,堪称绝唱,可见诗人是本身就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高手。琵琶女刚开始调弦试音,只是“转轴拨弦三两声”,诗人便听出了其中的神韵,“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尽音乐的魅力,亦可见琵琶女的技艺的确非同一般。接下来,诗人着重从“情”字解读乐曲的神韵,用“掩抑”、“声声思”、“不得志”等为后面音乐的发展作情感铺垫。“低眉信手”写琵琶女自信的神态,“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娴熟的指法,《霓裳》《六幺》的名曲表现演奏的难度,预示着后面有更精彩的乐章,令人期待。接着,诗人用一组生动的摹声和比喻尽情展示音乐的魅力。“嘈嘈”、“切切”摹声,“急雨”、“私语”喻声,“错杂弹”写乐曲的繁复,“大珠小珠落玉盘”用通感手法直接*出乐曲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堪称经典。紧接着,诗人再用“间关”、“幽咽”摹声,“莺语花底”、“泉流冰下”进一步通过视觉形象强化听觉形象,乐曲由“滑”到“难”而至“涩”、至“歇”,极尽其妙。更为精彩的是诗人品出了音乐在“歇”时的魅力:“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谓破空而来,用语石破天惊,描绘出了一个余音袅袅、意蕴无穷、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最后诗人又用“银瓶乍破”、“铁骑突出”以及“裂帛”之声的比喻将音乐推向*,旋即戛然而止,荡气回肠,令人叹服。
二、情景相生的意境美。在传统的意象中,春花秋月本是良辰美景,令人留恋,诗人却写出了新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与前面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呼应,渲染出离别时惨怛伤感的凄清氛围。“茫茫”二字写出心绪茫然,一个“浸”字,点染出诗人的内心就如这月亮一般浸在这冰冷的秋水之中。离别景与愁苦情融为一体,并为后文“忽闻水上琵琶声”做足了铺垫。“唯见江心秋月白”不仅仅表现出时间的变化,更与“东船西舫悄无言”一起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烘托出诗人郁积已久的情绪得到释放之后的恬然和安宁。写琵琶女自伤身世时所见景色“绕船月明江水寒”,其实是感伤身世漂零而心中凄寒。最后一处“春江花朝秋夜月”是虚写,反衬出“取酒还独倾”的孤独悲苦和无奈,因为这背后的潜台词便是“强乐还无味”。
三、真挚坦诚的情感美。诗人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朝廷命官而轻视琵琶女,也没有因自己饱读诗书而远离社会底层。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抒情的笔调详写琵琶女过去红极一时的岁月,再与当下凄凉的境况对比,塑造出一个虽身怀绝技,却怀才不遇,不得不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悲苦形象,并寄予无限同情,反映出诗人朴实的悲悯情怀。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因为同病相怜而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没有客套,没有矫饰,显得率真而自然。而最后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情感无法自抑的率性之举。
优美的音乐里涌动的是真挚坦诚的情感,静美的月色中弥漫的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曲《琵琶行》便是艺术美与情感美巧妙融合的交响。江流已东逝,音乐已歇拍,唯有这轮月亮,穿越千年的尘障,将浔阳江头的哀伤,伴着旷世的绝响,静静地洒在读书人的书桌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7:55
楼上的回答的多好,估计是老师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7:54
1.诗*三次写到音乐,
第一次,在全诗第一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中,运用了烘托和渲染来突出了音乐声音的美妙,也为后文做了悬念。
第二次,在全诗第二段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中,是采用人们常经验的各种事物打比喻,使人对那复杂多变的音声可触可感。
第三次,在全诗第四段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中,运用了衬托,表现了音乐的悲也表现了心境的悲。
2.全诗的第三段中琵琶女自述的经历故事:她本是京城长安人,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岁就学得一手好琵琶,列名教坊,属于第一部。她的演技曾使著名的琵琶师曹善才叹服,她的美貌曾引起长安名妓秋娘的忌妒。每当她演奏的时候,住在五陵一带的豪门子弟都争着给赏钱,一支曲子弹下来不知道要得到多少红绡。他们如痴如醉,一边听一边打拍子,镶金镶玉的云篦不惜打碎,鲜红的罗裙也沾了酒污。就这样,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在欢笑中轻易地抛掷了自己的青春,不知不觉已经衰老,那些醉心于她的公子哥儿便抛弃她另寻新欢去了。她的门前冷落,不得不委身于一个重利寡情的商人,跟他离开长安来到这浔阳江边。丈夫经常外出经商,抛下她一个人在江口守着空船,只有绕船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为伴。每当深夜梦见年轻时的生活,不禁妆泪纵横,从梦中哭醒过来。
用她昔盛今衰的身世形象来引出诗人对自身的感慨,也就是诗人如今贬官遭谪的遭遇形象。
3.因为诗人与琵琶女虽有官、妓的悬别,遭遇却有类似点。他们都曾在京师,都曾有过盛时,又都经历了盛衰升沉后远赴别乡的天涯沦落,所以说“同是天涯沦落人”。
4.“枫叶荻花秋瑟瑟”和“别时茫茫江浸月”抒写惜别之情,
“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无声衬有声强调乐曲的效果,
“绕船月明江水寒”抒写琵琶女的孤单与寂寞,
“黄芦苦竹绕宅生”抒写谪居卧病的凄苦与无聊,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都是诗中画龙点睛之笔,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感情的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7:54
1.诗*三次写到音乐,
第一次,在全诗第一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中,运用了烘托和渲染来突出了音乐声音的美妙,也为后文做了悬念。
第二次,在全诗第二段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中,是采用人们常经验的各种事物打比喻,使人对那复杂多变的音声可触可感。
第三次,在全诗第四段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中,运用了衬托,表现了音乐的悲也表现了心境的悲。
2.全诗的第三段中琵琶女自述的经历故事:她本是京城长安人,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岁就学得一手好琵琶,列名教坊,属于第一部。她的演技曾使著名的琵琶师曹善才叹服,她的美貌曾引起长安名妓秋娘的忌妒。每当她演奏的时候,住在五陵一带的豪门子弟都争着给赏钱,一支曲子弹下来不知道要得到多少红绡。他们如痴如醉,一边听一边打拍子,镶金镶玉的云篦不惜打碎,鲜红的罗裙也沾了酒污。就这样,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在欢笑中轻易地抛掷了自己的青春,不知不觉已经衰老,那些醉心于她的公子哥儿便抛弃她另寻新欢去了。她的门前冷落,不得不委身于一个重利寡情的商人,跟他离开长安来到这浔阳江边。丈夫经常外出经商,抛下她一个人在江口守着空船,只有绕船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为伴。每当深夜梦见年轻时的生活,不禁妆泪纵横,从梦中哭醒过来。
用她昔盛今衰的身世形象来引出诗人对自身的感慨,也就是诗人如今贬官遭谪的遭遇形象。
3.因为诗人与琵琶女虽有官、妓的悬别,遭遇却有类似点。他们都曾在京师,都曾有过盛时,又都经历了盛衰升沉后远赴别乡的天涯沦落,所以说“同是天涯沦落人”。
4.“枫叶荻花秋瑟瑟”和“别时茫茫江浸月”抒写惜别之情,
“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无声衬有声强调乐曲的效果,
“绕船月明江水寒”抒写琵琶女的孤单与寂寞,
“黄芦苦竹绕宅生”抒写谪居卧病的凄苦与无聊,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都是诗中画龙点睛之笔,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感情的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7:54
精妙绝伦的音乐美。诗人调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的精妙,精细入微,堪称绝唱,可见诗人是本身就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高手。琵琶女刚开始调弦试音,只是“转轴拨弦三两声”,诗人便听出了其中的神韵,“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尽音乐的魅力,亦可见琵琶女的技艺的确非同一般。接下来,诗人着重从“情”字解读乐曲的神韵,用“掩抑”、“声声思”、“不得志”等为后面音乐的发展作情感铺垫。“低眉信手”写琵琶女自信的神态,“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娴熟的指法,《霓裳》《六幺》的名曲表现演奏的难度,预示着后面有更精彩的乐章,令人期待。接着,诗人用一组生动的摹声和比喻尽情展示音乐的魅力。“嘈嘈”、“切切”摹声,“急雨”、“私语”喻声,“错杂弹”写乐曲的繁复,“大珠小珠落玉盘”用通感手法直接*出乐曲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堪称经典。紧接着,诗人再用“间关”、“幽咽”摹声,“莺语花底”、“泉流冰下”进一步通过视觉形象强化听觉形象,乐曲由“滑”到“难”而至“涩”、至“歇”,极尽其妙。更为精彩的是诗人品出了音乐在“歇”时的魅力:“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谓破空而来,用语石破天惊,描绘出了一个余音袅袅、意蕴无穷、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最后诗人又用“银瓶乍破”、“铁骑突出”以及“裂帛”之声的比喻将音乐推向*,旋即戛然而止,荡气回肠,令人叹服。
二、情景相生的意境美。在传统的意象中,春花秋月本是良辰美景,令人留恋,诗人却写出了新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与前面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呼应,渲染出离别时惨怛伤感的凄清氛围。“茫茫”二字写出心绪茫然,一个“浸”字,点染出诗人的内心就如这月亮一般浸在这冰冷的秋水之中。离别景与愁苦情融为一体,并为后文“忽闻水上琵琶声”做足了铺垫。“唯见江心秋月白”不仅仅表现出时间的变化,更与“东船西舫悄无言”一起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烘托出诗人郁积已久的情绪得到释放之后的恬然和安宁。写琵琶女自伤身世时所见景色“绕船月明江水寒”,其实是感伤身世漂零而心中凄寒。最后一处“春江花朝秋夜月”是虚写,反衬出“取酒还独倾”的孤独悲苦和无奈,因为这背后的潜台词便是“强乐还无味”。
三、真挚坦诚的情感美。诗人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朝廷命官而轻视琵琶女,也没有因自己饱读诗书而远离社会底层。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抒情的笔调详写琵琶女过去红极一时的岁月,再与当下凄凉的境况对比,塑造出一个虽身怀绝技,却怀才不遇,不得不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悲苦形象,并寄予无限同情,反映出诗人朴实的悲悯情怀。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因为同病相怜而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没有客套,没有矫饰,显得率真而自然。而最后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情感无法自抑的率性之举。
优美的音乐里涌动的是真挚坦诚的情感,静美的月色中弥漫的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曲《琵琶行》便是艺术美与情感美巧妙融合的交响。江流已东逝,音乐已歇拍,唯有这轮月亮,穿越千年的尘障,将浔阳江头的哀伤,伴着旷世的绝响,静静地洒在读书人的书桌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7:55
楼上的回答的多好,估计是老师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7:54
精妙绝伦的音乐美。诗人调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的精妙,精细入微,堪称绝唱,可见诗人是本身就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高手。琵琶女刚开始调弦试音,只是“转轴拨弦三两声”,诗人便听出了其中的神韵,“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尽音乐的魅力,亦可见琵琶女的技艺的确非同一般。接下来,诗人着重从“情”字解读乐曲的神韵,用“掩抑”、“声声思”、“不得志”等为后面音乐的发展作情感铺垫。“低眉信手”写琵琶女自信的神态,“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娴熟的指法,《霓裳》《六幺》的名曲表现演奏的难度,预示着后面有更精彩的乐章,令人期待。接着,诗人用一组生动的摹声和比喻尽情展示音乐的魅力。“嘈嘈”、“切切”摹声,“急雨”、“私语”喻声,“错杂弹”写乐曲的繁复,“大珠小珠落玉盘”用通感手法直接*出乐曲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堪称经典。紧接着,诗人再用“间关”、“幽咽”摹声,“莺语花底”、“泉流冰下”进一步通过视觉形象强化听觉形象,乐曲由“滑”到“难”而至“涩”、至“歇”,极尽其妙。更为精彩的是诗人品出了音乐在“歇”时的魅力:“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谓破空而来,用语石破天惊,描绘出了一个余音袅袅、意蕴无穷、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最后诗人又用“银瓶乍破”、“铁骑突出”以及“裂帛”之声的比喻将音乐推向*,旋即戛然而止,荡气回肠,令人叹服。
二、情景相生的意境美。在传统的意象中,春花秋月本是良辰美景,令人留恋,诗人却写出了新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与前面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呼应,渲染出离别时惨怛伤感的凄清氛围。“茫茫”二字写出心绪茫然,一个“浸”字,点染出诗人的内心就如这月亮一般浸在这冰冷的秋水之中。离别景与愁苦情融为一体,并为后文“忽闻水上琵琶声”做足了铺垫。“唯见江心秋月白”不仅仅表现出时间的变化,更与“东船西舫悄无言”一起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烘托出诗人郁积已久的情绪得到释放之后的恬然和安宁。写琵琶女自伤身世时所见景色“绕船月明江水寒”,其实是感伤身世漂零而心中凄寒。最后一处“春江花朝秋夜月”是虚写,反衬出“取酒还独倾”的孤独悲苦和无奈,因为这背后的潜台词便是“强乐还无味”。
三、真挚坦诚的情感美。诗人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朝廷命官而轻视琵琶女,也没有因自己饱读诗书而远离社会底层。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抒情的笔调详写琵琶女过去红极一时的岁月,再与当下凄凉的境况对比,塑造出一个虽身怀绝技,却怀才不遇,不得不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悲苦形象,并寄予无限同情,反映出诗人朴实的悲悯情怀。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因为同病相怜而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没有客套,没有矫饰,显得率真而自然。而最后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情感无法自抑的率性之举。
优美的音乐里涌动的是真挚坦诚的情感,静美的月色中弥漫的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曲《琵琶行》便是艺术美与情感美巧妙融合的交响。江流已东逝,音乐已歇拍,唯有这轮月亮,穿越千年的尘障,将浔阳江头的哀伤,伴着旷世的绝响,静静地洒在读书人的书桌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7:55
楼上的回答的多好,估计是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