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小说《2015》表达了一些怎样的思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9:2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2:50
王小波先生的中篇小说《2015》,小说的故事非常简单:我小舅是个画家,他的画谁也看不懂,人家问他,他自己也说不清,所以被吊销了画家的执照。但他还是偷着画画,因此多次被派出所抓捕、拘押。后来,干脆被习艺所关押起来,习艺所类似于当年的“5·7干校”,是专门关押、改造知识分子的。在习艺所里,其他人都被改造好了,但我小舅仍然执迷不悟,偷着画画,在这里,他认识了管教干部我舅妈,我舅妈不懂画,但一看见我小舅的画,就有了性冲动,甚至达到性*,于是两个人就缠绵在一起,不过他们的爱情还是有一定的障碍,每次他们过性生活时,我小舅都要象汇报工作一样进行请示,大多情况下,是我舅妈居高临下地主动出击。之后,因我小舅不可救药,“*”还是“官方”吧,把我小舅送到了条件更为恶劣的碱地进行改造,我舅妈也跟着去了。但还是没有效果,只好把他释放了,“*”要求,只要我小舅不再画画就行,如果非要画画,就按*的标准画,这样,甚至可以发给我小舅画家执照。但是我小舅仍然执迷不悟,我行我素,“*”还在收拾他,他只能半死不活地生活着,活得了无生趣。我小舅的画一般是象特务一样地卖给一个日本人,日本人在巴黎办过一次W2(也就是我小舅)画展,曾引起极大的轰动,但这一切,我小舅都不知道。这位日本人喜欢我小舅的画,却与我舅妈相反,是因为喜欢我小舅这个人,他有很多情人,巴西的,非洲的,欧洲的,其形象完全都是我小舅的翻版,他带着情人来中国,*总会误认为是我小舅从习艺所逃出来了,是逃犯,会抓起来,严格审查。这给他也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后来,这个日本人到中国也不来了。
显然,仅就这样的故事情节,大家就知道王小波要表达什么。其观点,自然与他的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完全一致,小说中的“我小舅”就是那篇杂文中的“猪”,不愿被他人设置命运,而想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现实却正好相反,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就是被他人设置着。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尤其在我们这个民族里面,这个问题显示地越加明显和突出,甚至于是夸张。王小波曾经说过,人生最大的乐趣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爱异性,二是追求有趣,三是热爱智慧。自然,这篇小说就是在宣扬自己的观点。虽然,王小波在小说的结尾写道,“今年是2015年,我是一个作家。我还在思考艺术的真谛,它到底是什么呢?”似乎,这篇小说是在探讨“艺术真谛”的问题,但是,从全篇来看,他是在追问一个哲学的命题,他的大多小说都是在做深层次的思考,这篇,也不例外。
就这么个故事,王小波足足用了四万多字来叙述,他是把整个故事拆散开来,一点一点地加以描述,就像画油画,一层一层地添加油彩,所以小说的结构就很别致,很浑厚,又非常严密。王小波曾经说过,他不喜欢张爱玲的小说,因为其属于“幽闭型小说”,我同意他的观点,毕竟,读小说,要让人感受到美,感受到快乐,如果读小说叫人感觉涩涩巴巴,让你体会苦和累,那就不是一件好事。
王小波就是有这样的功力,他小说的内容是压抑的,苦难的,但在表现手法上,又轻松愉快,游刃有余,给读者无限的快感。在中国作家里面,能做到这样的人极少。可惜,他英年早逝了,我一个朋友说,如果王小波不过早去世,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极有可能的。我倒不关心他能不能获奖,而是想,我们的理论界应该好好讨论一下王小波的了——我的意思是,讨论一下他的小说,而不是杂文,因为,我们一旦说起王小波,一定只会认为他的杂文好,而忽略了他在中国小说方面的贡献。但我认为,王小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说大师,杂文,仅仅是他游戏文字中的雕虫小技而已。对于这样一个作家,如果我们现在不管,然后让我们的后人们写文学史是才把他挖掘出来,那么,我们就太丢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