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8:3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7:50
故事讲述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入选全日制高中必修课程。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在晋文公*郑国时被拒之门外,而且又与晋国的敌人楚国交好。
晋秦两军将新郑包围得铁桶一样,水泄不通,晋文公用油锅煮死上卿叔詹后,却依旧不退兵。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公,秦军必定撤退。”
郑文公请来烛之武。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年轻的时候,还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年过七十,*为力啊!”郑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今日有难才求你,是我的错啊。然而,郑国灭亡了,对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他。
当夜,烛之武坐在筐子里,从城头悄悄下来,拄着拐杖直奔秦军营寨。烛之武赶到了秦营外,哭了起来,秦穆公问他:“你哭什么?”烛之武说:“老臣哭郑国,同时又哭秦国,郑国是个小国,灭亡了活该,只是可惜了秦国!”秦穆公说:“从何说起?”
烛之武说:“郑国在晋国的东面,秦国在晋国的西面,东西相距千里之遥。秦国往东,隔着晋国,往南隔着周土,能穿越周、晋两国而拥有郑国土地吗?郑国虽然灭亡了,一尺一寸的土地都将归晋侯所有,对秦国有什么好处呢?
再说*两国毗邻并立,实力不相上下,晋国越强,那么秦国就相对越弱。替别人兼并土地,最终却削弱了自己!当年晋惠公曾许诺将黄河以西五个城池送给君侯,等他回国复位,就背约失信;您帮助重耳回国继位,他答应给两座城池作为报答。
实际上早上渡过黄河,傍晚就筑城防范,背约失信之快,是你所知道的。扫灭郑国,就是想拓展东边的疆土,他日必然图谋拓展西边疆土,那个时候就是灾患降临秦国的时候了!”
秦穆公默然不语,烛之武见他神色已有所动,又说:“君王一定还记得虞、虢两国的事情吧?晋侯借着虞公之手灭了西虢,旋即又偷袭占领虞国。虞公不聪明,帮助晋国灭亡了自己,这种事可不能再去效仿啊!”
秦穆公沉吟良久,烛之武说:“若郑国侥幸不亡,就是秦国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君王如果在东方有什么事情,行李往来,取道郑国,就如同君王在自己家里一样方便!”典故“东道主”由此而来。秦穆公派杞子等三名将军帮助郑国守卫北门后,班师回国。
晋文公见秦兵撤退,知道情况有变,*迫郑文公立在晋国长大的公子兰为世子后,也撤兵回国了。郑文公封烛之武为上大夫,以酬谢他保全郑国的功劳。郑文公封给烛之武的地方,世人称为烛城,在今黄水河与双洎河交汇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烛之武退秦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7:51
故事讲述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
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
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扩展资料:
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本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
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本段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远见。
《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全书从*、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烛之武退秦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7:51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7:52
本故事主要讲述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