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8: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9:37
“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张爱玲在谈及“吃”的文章中如此写道。相府老太太久居深庭,刘家发际前过的亦是普通人家的日子,书中随处可见心心念念的江南家常菜,老太太喜欢,没毛病。
相对于《儒林外史》的市井烟火气,《红楼梦》显然是极为讲究的贵族气派。曹家赫赫扬扬近百年,自小于钟鼎书香中熏陶的曹雪芹,经多见广,大到建筑园林,小至鱼虫花鸟习无不精,在饮食方面亦得其三味,好比茶道。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贾宝玉品茶栊翠庵”。这次品茶人物众多,贾母地位虽高,也不过是陪客罢了,妙玉面请的宝钗、黛玉两位女宾,亦是托月之彩云,只有心邀的宝玉,才是这次“吃体已茶''的主宾。
在宗教和封建礼教双重枷锁下的少女妙玉,表面上是那样古怪孤僻、冷若冰霜。可谁料她是那么炽如烈火、克制坚忍。她分明钟情于宝玉,却又不能明白表露衷肠,想来也只能借助这次品茶,以特有的方式来透露青春的悸动了。刘姥姥饮过的茶杯,连屋也不许进的,却偏让宝玉饮自己日常饮用的绿玉斗,别人饮一器则止,却偏让宝玉再饮自己珍藏的竹根茶海。如此寄情于玉斗和茶海,等同于同宝玉进行了一次会心的间接性接触,此茶不可谓不“体己”,妙玉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一片真情,如画云雾中神龙,虽仅现一鳞半爪,但灵睛一点,便已游出纸外。这短短千余字的小片断,算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写品茶的最精妙的文字了,读者在此不仅与宝玉、妙玉超凡脱尘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还领略到异致的美感,更获取了渊博的学识,在茶道上造诣颇深的曹雪芹把我国传统的饮茶经验的精华挑了出来,献之读者,令人读后也如尝到了沁人心脾的茗香。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人有力,悦志。”《晏子春秋》云:“婴相齐时,食脱粟之板,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这都表明:我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人食茶了。两汉以后,我国研究茶的人越来越多了。至唐代陆羽写了《茶经》,完成了世界第一部关于茶的科学论著,把我国古代饮茶经验推向系统化的高峰。唐宋以来,各地种茶相当普遍。据宋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云:“先人作茶录,赏贡品极胜之时,凡有四千馀色。”茶之品种可谓多矣。
不过,《红楼梦》提及茶的品种不多,仅有五种:
第八回写宝玉早上吃“枫露茶'',“泡了三四次才起色。”第四十一回写栊翠庵品茶,贾母不吃“六安茶”,妙玉泡了“老君眉”。第六十三回写姑娘们吃了面食,怕停食,林之孝家的劝她们喝普洱茶,而晴雯她们已㵍了一缸子女儿茶。
先说枫露茶。《轩辕本纪》云:“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其械于大荒之中,化为枫林之木。”这则神话表明:太古时期,我国先民已识枫树。《说文解字》云:“枫木,厚叶弱枝,汉宫殿中多植之,至霜后叶丹可爱,故称枫宸”。清人杜牧许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极美。李时珍云:
“枫树枝短善摇,故字从风,树甚高大,似白杨,叶圆而有歧,有三角而香,俗呼香枫,二月有花,白色。以其花时作*茶,道取其香气也。或云:枫上生木耳,人食之笑不止,以枫*茶或看有此皆大欢喜之意耳。''
六安茶,为安徽名茶。《茶魂》云:
“天下名山必产名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
李时珍《本草纲目》亦云:“庐州之六安.产茶有名者。”《援鹑堂笔记》云:
“六安茶产自霍山,旧例于四月初八日进贡以后,始得发售。茶山周围八百里,而以仙人街、黄溪洞、鸟梅尖,佛寺等处为尤佳。茶叶有蕊尖、贡尖、皇尖等名目,分白茶与明茶,有毛者不论粗细皆日白茶,*者日明茶,皆老叶也。”
可见六安毛尖茶是贡品名茶。象这样的好茶贾母都不屑一顾,这位贵妇人的享受简直可以说是超越帝王之家了,其豪华奢侈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
贾母不吃六安茶,但却吃老君眉。老君眉为何物?宋《子文试茶录》云:
闽有“甘叶茶,树高丈馀,径头七八寸,叶厚而圆,状类柑桔之叶,其芽发即肥乳长二寸许,为食茶之上品。”
又有《本草纲目》集解云:“又有新芽一发便长寸除,其粗如针,最为上品。其根、干、水、土皆有余力故也。”此上品茶应为老君眉。相传李老君生而长眉,俗云长眉者长寿,仙人中有所谓长眉大仙,亦取此意也。此茶细如针,长过寸,又是上品芽茶,以老君眉名之,是很巧妙的语双关,且此吉利之名,很能迎合老年人希冀长寿的心理,因此,既享尽荣华富贵又想不老长生的贾母,欢迎此茶,意料之中。
茶能化食。《玉泉子》云:“烹一瓯(茶)于肉食内,以银合闭之,请且起视,其肉已化为水。”。普洱茶之名始见于《本草纳目》云:
“出云南普洱府,成团,有大、中、小三等,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又云:“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正因为此茶能“消食”“清胃'',姑娘们吃了面食,林之孝家的才劝她吃普洱茶。但晴雯她们未吃普洱茶,却㵍了“女儿茶”。所谓女儿茶,即“清茶一瓶,入沙糖少许,露一夜,服”。因此茶有通经的功效,少女宜之,故得名。
品茶,讲究择水。唐代陆羽能在同一容器中识别扬子江中之南零水与江岸边的江水,被后人传为佳话。唐代刘伯刍曾把天下泉下排列名次。陆羽也曾给茶水排过名次,他把雪水排在第二十,居末位。但是后化品茶家们对此不以为然。明代人把天落的雪水雨水誉之为“灵水”、“仙饮'',备加称费。雨水,以黄梅雨最佳。妙玉指待贾母她们吃的“旧年蠲的雨水'',应是去年取的黄梅雨水。
妙玉招待钗,黛、宝玉三人,用的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水”,比雨水更胜一筹。《氾胜之书》云:“雪为五谷之精”,诗人丁谓《煎茶诗》云:''痛惜藏书箧,坚留待雪天。”,咏的都是雪煎茶。可见唐宋以来,雪煎茶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因此,明人高濂说:“是雪尤宜茶饮也。”。而旧年的雨水,五年前的雪水如何保存?明代有一套办法:
“大瓮收藏黄梅雨水、雪水,下放鹅子石数块,经年不坏,用栗炭三四寸许,烧红,投淬水中,不生跳虫。”
妙玉收梅花雪水,“得了鬼脸青的花瓮……理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大抵用的也是此藏水法。
尊客临门,清茶一杯,君子之交淡如水,然面妙玉之茶水不淡也。高天琼雪,一尘不染,沾梅花香蕊,借芳魂面秉圣洁之气。妙玉珍之藏之,迁之携之,一片冰心在玉壶,以此酬上玉人,此情此意,岂不比那“千日醉”更快慰人心?
有好茶,有好水,还必须善烹煮,茶之佳味始能得全出。温庭筠《采茶录》云:“李约,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尝日:
“茶须暖火炙,活水煎’。活水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
妙玉招待钗、黛,宝玉,“自向风炉上煽滚了水,另泡了一壶茶”。即取“活火”沸汤无疑。
泡茶用何器?亦要讲究的。贾母用成窑五彩小盖钟,这不仅适合贾母的身份地位,也显出妙玉精细之处一此器适应老年人喜欢富丽的心理特点。成窑即明代成化年间之官窑,其器为明代珍品。众人用的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这次用的盖碗虽为名贵,但属“次之”之列,并非上乘精品,用于贾母以下诸人,显得贾母愈发尊贵了。
而吃“体已茶”时所用之器,就非同一般了。宝钗用颁瓟斝,《汉书》:
“尧时即有之。商代称斝,周代则称爵,名虽殊而用则一,皆是饮器。”。
颁瓟斝为半瓢形的饮器。以西晋豪富玉恺珍玩之宝器来招待这位“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之家的小姐,甚是得体的。而招待黛玉用点犀乔,形似钵而小。《扬子方言》云:
“碗谓之乔。乔名点犀,心有灵犀一点通也”。
以此小巧玲珑之器,以供灵慧绝伦、风流灵巧的潇湘妃子饮用,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至于妙玉自己用的绿玉斗,更是物象主人形了。
至于竹根杯,唐已有之。老杜诗云:“醉倒终同卧竹根”,杯碗之浅而大者,有时称“海”。用竹根杯饮茶,古雅至极,妙玉真不俗也!
妙玉让贾母等人在外房用茶,却拉钗、黛到耳房吃“体已茶”,更显作者内行。《岩栖幽事》云:
“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
贾母众人在外间,不过是妙玉施茶,而钗、黛、宝玉三人品茶,方是“得味''之笔!人多嘈杂,谈何雅兴来?品茶,不同于饮水。故雪芹借妙玉之口说:“一杯为品,二怀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刘姥姥一口一大杯,“贾母众人都笑起来”,饮而不知其味,如何不贻笑大方呢。
栊翠庵品茶一节妙文, 从选茶、择水、煮水、泡茶、用器到品茶,无半句外行话,又因茶写人,无一处不细致精彩,尺寸千字之中,尽显作者绣口锦心,满腹玑珠之才,实实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