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是被谁害死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9:0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25
霍去病死因的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自然病死或猝死
病死之说,是最广为流传的,也是官方的说法。此说最早出自西汉时的褚少孙,他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有一段补记,借霍光之口说霍去病是病死,但没记载是啥病。这就让后世的猜测更玄乎。
霍去病年纪青青,武将出身,出征万里都没问题,何况一个小病。不过猝死的证据倒是有的——霍去病的儿子霍嬗也是年轻猝死。但这种可能性到底多大,谁也说不清楚,或许考古学能给我们答案。
第二种说法:得传染病或瘟役而死
后世的电视、电影里,普遍以这种说法为准。《汉武大帝》里更是有这样的一个镜头:匈奴撤到漠北,为了与汉军周旋,谋臣中行说让单于把得瘟疫而死的动物丢到水源里,霍去病率领的军队正好喝了这些水。回长安后霍去病杀李敢,被汉武帝贬往朔方,路上就得病了。死后武帝悲痛万分,想再看他一眼,被侍者拦住,只能下令厚葬。(此剧中把杀李敢和霍去病死的时间连到了一块,但实际上霍去病是在杀李敢后第二年才死的)
然而,瘟疫这一说的漏洞是明显的:若匈奴确实传播了瘟疫,当时军中将士肯定也难以幸免,不说大面积传染,但死的人肯定不在少数——军事史上哪次瘟疫事件死的人少了?(蒙古军队当年就用鼠疫把卡法城变成一座人间地狱)
但史书上无论是霍去病列传,还是匈奴列传,为何找不到大面积死亡的相关记载?一起出征漠北的将军们也没有一个有得传染病而死的记录。如果发生了但没有记载,那就是司马迁的不对,但这不太可能。最重要的漏洞是:这类瘟疫潜伏期一般不会长,而霍去病是在漠北大战后两年才死去。这期间的时间差,用瘟疫一说显然很难解释清楚,可能性非常之低。
汉匈漠北作战图
另一种说法:意外或被杀
这种说法可能性更低,汉武帝一个儿子和熊打架被拍死都有记载,当朝大将军、大司马意外死亡或被杀,不可能一点历史证据或记录都没有——这可是国家大案呐!再说了,想谋杀大将军,也没那么容易吧?
综合以上几种死亡的说法,结论是只有一种可能——根本没有瘟疫一事,也不是意外被杀。因为官方没有或者不能有合理的解释,所以病死就是最好的对外说法。至于*,知道的人少之又少,可能武帝自己都晕乎乎的,不能完全确定。
那么霍去病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多处若隐若现的线索供后人追查,下面我们一条一条道来——
线索一:*冲突
*是无情的,即使是父子。武帝在卫青培养起来并迅速成才后,便意识到要有个制衡的方法——权力之争中泡大的武帝对这方面实在是太敏感了。
太多的小说、电视、电影,把卫青和霍去病之间的关系,描绘得亲密无间。然而事实上,当汉武帝看上霍去病时,他与卫青之间,就有了*利益上的冲突。这种冲突刚开始很细微,直到霍去病初封冠军候时,都是没有威胁的,甚至可以看成是对卫青的另一种恩宠。但苗头越来越明显,发展到漠北大战汉武帝暗中尊霍抑卫、战后霍去病封为大司马,与卫青平起平坐时,利益冲突完全爆发。虽然年纪轻轻的霍去病、谦和的卫青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利益对立局面。二人之间能很好地共处,但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则不能。更为严重的是,卫青所代表的是卫太子的利益。
司马迁记下“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这一笔时,用意就在于描绘两者势力之间的利益冲突。很明显,这时候的霍去病是早上*点的太阳,卫青则是午后的太阳。
此外,司马迁还特意写了一笔:“自骠骑将军死後,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并不是很靠近,如果没有关联的话,司马迁为何把它们写在一起?有什么用意?
再细细一看,如果以霍去病的死为界线的话,卫氏集团很明显地,在霍去病死后开始被汉武帝削弱,当年的何等风光的五候被削去四候(三个儿子、姐夫公孙贺),卫青更是从此被闲置十多年。老卫青死后,最后一个候爵也几乎被削掉——如果不是平阳公主极力周旋让长子卫伉继承的话。
线索二:平阳公主
说起平阳公主,许多人除了他和卫青的婚姻之外,很难再想起其它的事情。然而,这个女人绝对不简单。她是汉武帝的亲姐姐,对一母同胞的弟弟,显然比别人甚至比母亲王美人还要了解。她没有馆陶公主刘嫖那般显眼,但他与汉武帝的关系,个人认为比姑姑馆陶公主与汉景帝之间的关系还要铁,还有亲密。《史记》中的平阳公主出现过这么几个镜头:
镜头一、建元二年,平阳公主献卫子夫,得宠,她的骑奴卫青也进宫当差。电视电影上所演好像是偶遇,然而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只有刻意安排才可能发生。卫子夫一个平凡出身的女子初进宫时,身份卑微,皇帝都没能见上几次,能在数年之中长期得宠并取代陈阿娇成为皇后,其中除了自身因素外,平阳公主的作用及引导是绝对少不了的——旁观者清,她最清楚这个皇帝弟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镜头二、许多人都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平阳公主大卫青十几岁,这两个人的婚姻一半是感情,一半是*。
镜头三、卫子夫年老色衰后,平阳公主推荐李延年的妹妹李夫人给汉武帝,又是一个很得宠的女人。不过,也没活太长时间。
镜头四、《史记》中记载,卫青之长子卫伉,因为“矫制”之罪,被剥夺候爵。卫青死后本来他是不能继承爵位的,但因为平阳公主从中周旋,所以最终还是继承了爵位。
得出的结论是——虽然卫青没有养门客,也不敢养门客,但他身后这位大他十几岁的女人,*上的能力却比任何门客都要强,许多关键性事件的背后,都有她的身影,并且手笔不俗。卫青能得以善终,平阳公主的身份及出谋划策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线索三:李广一家的事情
我们暂且不管李广漠北大战后自杀到底是汉武帝的原因,还是卫青的原因(电视剧中所演李广是战死,但史实上李广是自杀)。
李敢击伤卫青一事,发生在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刚结束不久,这件事绝对不容小看。一个征战四方的铁血将军听到父亲“被*自杀”的消息后,直接找卫青算帐并刺伤他,这是说得通的。此举卫青能咽得下气,但其他人可不一定——李敢如此举动,摆明了将卫青一族作为李家的仇人。卫青可以不在乎,但卫青集团不能不在乎。
然而霍去病等到第二年狩猎时,才射杀李敢,这一段巨大的时间差如何解释?霍去病既然敢在众人面前射杀李敢,那么性格使然,如果他早知道李敢刺伤舅舅卫青一事的话,绝不会等到此时才动手。
李敢当时已封为关内候,继李广的官,任郎中令。加上李广往日的威名及自杀一事,天下人对李氏一家抱着极为同情的态度。这么一个人物,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大司马、大将军射杀,不管从哪方面说,对霍去病的名声都将带来极大损失。武帝知道此事后,欲以被鹿角挑死掩众人之口,但他心里也明白这是瞒不住的新闻——现场人太多了,武帝的警卫、参与狩猪的将士肯定不少。
霍去病虽不通世故,但法令之类的,作为军人的他应该是明白的——私自处死候爵、九卿*郎中令这是绝对的越权。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会出手射死李敢呢?结合他的性格来分析,极可能是在突然知晓卫青被李敢击伤的事后,瞬间激发杀心。虽然他在*上是抑制卫青的工具,但霍去病心里还是护着舅舅——绝对发自内心的亲情。
那么,为什么会在事隔近一年之后,霍去病才知道李敢伤卫青之事呢?排除偶然因素,只剩下一种可能性——卫氏集团瞒下了这事,然后,非常了解霍去病性格的某个人,精心安排了某人,选择在武帝和霍去病于甘泉宫狩猎这种人多嘴杂的时机,把事情告诉了霍去病。霍去病的个性鲜明,怒发冲冠一箭结果了李敢,进而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影响确实不是一般的坏,李敢老爸李广爱士卒,在军队中名声极好,自杀后“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可以说是举国怜之,把这样一个代表性人物的儿子给射杀了,天下人岂能给你好脸色?
况且,霍去病本来就不恤士卒——“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天才,总是有毛病的。最终的结果是——天下人都知道了这件事,霍去病名声大损。卫青这边呢?隐忍、谦逊,被击伤了也不计较,得到了很好的名声。借刀杀人,一举两得。
这还没完—— 同年,丞相李蔡畏罪自杀,罪名是侵占了先皇陵寝的一块地(比李敢的死要早些)。丞相李蔡曾经是卫青的部将,但同时也是李广的从弟,李敢是李蔡的侄子。李敢击伤卫青一事已经给了卫氏势力一个信号——小心李家的人,特别是李蔡这个*。
侵占先皇陵寝这种事你觉得当朝丞相可能做得出来吗?除了三岁小孩子无知敢往皇帝陵墓上撒泡尿外,估计再没有人敢冒险去干。天下之大,非要去侵占皇帝的陵寝?吃饱撑着没事干屁颠屁颠把脑袋伸过去给人家砍?
李蔡曾事文帝、景帝,虽然能力不算太高,但也绝对不是个愣头青。不过,既然有人举报了,皇帝就得派人去查。(如今清官被举报的也不在少数)
还没下狱李蔡就自杀了,在武帝一朝,武将出身的丞相死得比较窝囊——这一死,没罪也成了有罪。老的一死,年轻的李敢,就更好设计了——没人能给你说话。
然后,李敢的女儿成了卫太子刘据的妃子。得到好名声的,还是卫氏集团。(元狩元年太子七岁,元狩六年太子13岁,所以按年龄上算起来,李敢女儿应该是在霍去病死后进入太子府的,李敢的儿子李禹也是太子宠臣)
那么,我们可以大胆地假设,然后把李广一家的事情推测如下:
武帝担心李广年老影响战事——提醒卫青慎重任用李广——卫青漠北大战不重用李广——李广迷路误军机——李广悲愤自杀——李广之子李敢怀恨卫青——李敢刺伤卫青——卫青保密或隐忍——卫氏一族开始提防李氏家族——某人密告丞相李蔡侵占皇陵——李蔡畏罪自杀——李氏在朝中无人可依——某人精心安排在狩猎时把卫青被刺伤一事告诉霍去病——霍去病盛怒之下当众人面射死李敢——霍去病名声大损、武帝大怒——卫青反而得到容忍的好名声——卫太子刘据娶李敢之女——卫氏集团名声上升。
接下来,就可以由以上几条线索,最终推断出另外几种死亡的可能性:
可能性一:汉武帝自己令人干掉霍去病,以防止卫、霍联盟。
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在备战匈奴,霍去病是主将的不二人选。但即便大战当前,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霍去病在漠北大战后一连串的动作(杀李敢、劝封王子等),让汉武帝觉得封大司马、借他平衡卫青势力的初衷很难实现,反而有可能让二人结立*联盟进而影响自己的绝对集权。二虎相争还好,若二虎同盟,最惨的就是武帝,于是武帝起了杀心。
虽然心里很痛很爱,但那爱是在军事上的,而不是在*上的,即使面临匈奴大战。
武帝一生杀的“工具”还少吗?哪一个能力差了?
这种可能性我们这样理解:
武帝发现霍去病是人才——十分喜爱——有战功后封候——进而决定以他作为制衡卫青的工具——漠北大战后封大司马与卫青平等——霍去病不懂武帝用意——心里向着卫青——霍去病杀李敢——汉武帝大怒——第二年霍去病劝封王子——汉武帝起疑心——怀疑自己的策略失败——同时面临汉匈备战——痛下决心让除掉霍去病——厚葬以示自己的心痛——另一方面闲置卫青。
如果确实是这样死的,那么掩盖事实两千多年的,就是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喜爱和厚葬。武帝杀起大臣来是毫不留情面极为干脆的——管他能力多强办事多好,只要武帝认为应该牺牲。
可能性二:卫氏集团势力下的手。
至于手段就很难说了,要么毒死,要么制造意外。这种可能性有吗?有,但非常小。
如果前面的推断是正确的话,那么卫氏集团的手段相当高明,藏得也非常深。既然藏得深,那就不会做出毒杀、意外这类太明显的动作来。毕竟心里都明白霍、卫两家已经形同水火,长安城里的人都看得懂。弄过火了,真惹毛了武帝,也不是闹着玩儿的。
所以,即使卫氏要动手,也是偷偷地,借力打力,干些深沉的动作。
可能性三:死于自杀
自杀的人无非是被*得走投无路、没有生存空间。我们来看看霍去病死前的生存空间:
首先,漠北大战后,他被武帝利用来压制卫氏集团,显然已经成为了卫氏集团的对立派,虽然霍去病心里不愿意,卫青这边的亲人也还当他是自己的亲外甥,但卫氏集团的其他人可不一定这样想——这是无情的*,父子尚且相残。旁边的至亲是有,但能依赖的基本没有——后来权倾汉朝的弟弟霍光还幼小呢。
其次,不管前面推断是对是错,但霍去病杀死李敢一事令他民心尽失,即使他位居大司马,但在群众中间并不见得有人气,甚至对他极为不满。
其三,他一手带起来的人不是匈奴降将,就是只会打战的低级军官将领,连由皇帝指派的裨将都可以拒绝不要。在武帝跟前得势后,原来跟着卫青的人也有不少“叛变”去跟了霍去病。然而,霍去病跟这些人打打战那是无往不胜,但谈*就别傻了。
霍去病少年得意,性格孤傲不恤士卒,朋友不多,是孤立一派——武帝亲手培殖起来用以平衡权力的工具。战场上的霍去病杀起人来和汉武帝一样“不眨眼”,但官场上的霍去病则是“无助”的——没人给孤傲的他指点什么,他和汉武帝一样孤独。卫青在这方面和霍去病则是相反,为人谦恭有礼,温和大度,对家人重情,对朋友重义,后面还有个平阳公主给指点指点,再者,卫氏利益关系体庞大——最重要的就是太子。
其四,元狩六年三月,霍去病一再请求立三皇子为王。四月,立三王,然后武帝宠妃王夫人病死。九月,霍去病就挂了。
立皇子为王这事看上去没啥特别的,但是对卫氏集团却有着不同一意义——封王派遣到属国之后,卫氏集团的未来——卫太子刘据的位子就能坐得更稳。而几个皇子都留在长安的话,容易跟太子发生各方面明争暗斗,进而危及太子宝座。可以说,封王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卫氏集团。
在霍去病看来,劝封皇子或许是弥补与卫青亲情的好方法之一。不过在连续两次请求封皇子引起大臣广泛附合后,霍去病就没再掺乎在里头,这证明了此事并非他的主意——年轻的他对*极不擅长。那么这个军事天才如何想出这种极为敏感的*事件呢?极可能是受了某高人“点化”——只要是有利于舅舅的,他就愿意去做。
但是在武帝这边,这事看上去却像是在结党营私——武帝要的是卫氏与霍去病相制衡,而不是两家相帮。一生追求*集权的武帝眼里是绝对不允许两个将军、大司马结朋结党的。
本文不止一次地强调——武帝追求绝对*集权,所以他是很不喜欢封王的。加上武帝即位后被外戚长期压制,所以对外戚联手干预未来太子的做法非常反感。早期武帝曾极力让太子摆脱卫氏集团,但最终以失败——太子与卫氏集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武帝晚年杀幼年太子刘弗陵的母亲以防外戚干政,便是最好例证之一。
于是,加上前面的李敢事件,武帝失望了——对自己的策略失望了。他发现霍去病和卫青之间关系太深,为了这个舅舅,霍去病什么都干得出来,甚至当着众人的面越权杀郎中令这样的九卿*,保不准什么时候脑子一热,又干出惊天大事来。这样的霍去病,与他计划中“制衡卫氏集团的工具”相去甚远。
但他对霍去病仍然十分重视,或许他没看透霍去病可能是被人利用这一层。
那么,综合以上四点,就可得出结论:霍去病在死前,已经面临着身居高位、无强力亲人可依赖、官场无助无友、军队和群众中备受指责、皇帝面前被疑这样的局面。这样的生存环境,对一个23岁的人来说,是什么样的滋味?他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
小小地假设一下,如今让一个23岁的年轻人去当正部级以上*,再让他面对这样一个“十面埋伏”的环境,会发生什么事?不说十面埋伏,六、七面埋伏都够精神崩溃了。
他是名将,杀人如麻,他是当朝贵臣,他甚至敢射杀九卿*。但,他同时也是个年轻的男人。有人说,天才都是孤独的,这一点在霍去病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少年显贵,但是未必能有平常人的快乐——压力太大了,却没有人能帮他释放。显然,自杀对他来说,是个不错的出路。对各种利益集团来说,也是个可以接受的事情。
而如果霍去病确属自杀,那么以上这四种直接因素中,汉武帝有责任,卫氏集团更是直接的关系人,当然,他自己的性格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回顾武帝一生中的那些武将,除了卫青之外,几乎没有能得到善终的。自杀的人,上至丞相*,并且隔三岔五就有。
或许,这便是在武帝手下为将者的悲哀——人才能被很好地发掘出来,但用完之后就随手就丢。谁敢保证霍去病没死,继续壮大下去的话,不会被冷酷的武帝在某日随手就收拾掉了?帝王之心啊。。。
唯一不能随手丢的,只有他的江山、他的雄才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