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8: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0:35
实践证明: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创设得好,创设得巧,不仅能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而且还能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架设桥梁,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潜能。因此,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就是“问题”设计的本质所在。然而,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化学知识的认知水平不一,因此,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逐渐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紧扣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创设与生活实际贴近的化学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就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过程,这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探讨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化学知识和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化学知识的*,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创设化学问题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如: 初中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之前,教师让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蛋黄派,并提出相关问题: ( 1) 蛋黄派袋里充的是什么气体? 它有什么用处? 该气体应具备什么性质? ( 2) 你能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你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学生按 3 -4 人分为一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面对手中的蛋黄派会充满疑惑、好奇,并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让各小组代表发表本小组的意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回答问题中的不同意见进行详细的解答,这样学生们通过老师的分析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对比,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也会高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设“问”,逐步培养学生的“问”和“答”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究和讨论中,产生“问”和“知”的*,从而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置化学问题于真实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真实的问题情景能使学生以积极、主动、愉悦的情感去解决化学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明确指出: “让每一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在一种现实需要当中去解决化学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艰辛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还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强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地去研究、探索、钻研。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者”,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真实情景中的化学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化学实验探究的渴望,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如: 在讲授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时,打开啤酒瓶的瓶盖,即看到有大量的气泡冒出,就此现象教师向学生设问: 啤酒瓶里装有什么气体? 为什么盖子一开它们就跑了出来? 谁有办法使汽泡少些或使汽泡更多些呢? 还有平时喝完汽水、可乐后为什么老打嗝? 教师从这一生活中的实例,启发和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观察到的现象,并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这些问题和现象,以激发起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好奇心。这样,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就会对此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通过提问和解释,回答了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力及气体本身的性质,使学生对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化学知识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通过问题实例,激起学生的“质疑”和“解惑”,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究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三、设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开放性问题是指一类不具备完整初始条件、目标状态和转换手段的问题。它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或简单的答案。解决开放型的化学问题,可以使学生感悟化学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路。如: 在上到“常见的酸和碱”这一内容时,教师通过将石蕊和酚酞分别与酸溶液、碱溶液作用的试验出现的颜色变化情况来创设问题。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 A、B、C 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 A 时,滤纸上无明显变化; 再喷洒 B 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红色小猫,最后喷洒 C 时,红色小猫又逐渐消失。通过这一实验,教师提出( 1)白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用什么画的? ( 2) 无色液体 A、B、C 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对观察到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再按学习小组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提问、解答,通过这一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形成交流、讨论、探究知识的良好学习氛围,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发现并设计好一个个问题情境,为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设知识的桥梁,“让他们跳起来就可以摘到果子”,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中不断得到提高,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