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4: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5:51
安史之乱是唐朝从755年到763年发生的一场叛乱,反唐的叛军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这场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公元757年,史思明率领十万叛军进攻太原。
当时唐朝驻守太原的是大将李光弼,他手下的精兵已经调到其他地方去了,整个太原城中可用的兵力不足一万。
李光弼精通战事,智计百出。眼见兵临城下,他不仅不害怕,还胸有成竹地鼓励众将士好好守城。他带着官兵拆毁民房,用房子的建筑材料做成抛石车。车子巨大,需要两百个人才能操作。
叛军很快发动了攻击,城门上的唐军就操作着抛石车,往城下抛射大石头。石头如冰雹般砸下,一个石头就砸死数十人,地上轰隆隆作响,史思明的军队很快败下阵来。
唐军看到巨石车击退了敌兵,不由得在城楼上欢呼雀跃起来。
然而史思明进攻太原的心意坚决,面对巨石车,他很快就想出了对策。叛军又一次攻城了,这一次他们专门造了飞楼,用木板作为屏障,以便士兵顺利登城。
史思明还让叛军在靠近城墙的地方建造土山,只要土山堆到城墙那么高的时候,士兵就可以从土山上往城里攻。
李光弼看到城外的土山后,仍然机智应对。他命令士兵在城内挖地道,直通城外的土山。
叛军看着山越堆越高,正当他们为胜利在望而窃喜的时候,土山却轰然倒塌了。
史思明这个气呀,冲着城上的李光弼叫骂不止,却又无可奈何。
后来,为了打击唐军的士气,史思明又想出一个办法。
他让人在城外设下酒宴,搭上戏台,又把自己的将士聚在一块儿喝酒看戏。叛军喝的是美酒佳酿,看的是专门嘲讽唐玄宗的戏。戏子在台上肆意丑化玄宗,引来台下叛军阵阵哄笑。
众人举杯共饮,欢闹声一刻不停。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台上的戏子形同鬼魅般地消失, 没了踪影。大家正觉得奇怪,就听到太原城那儿有动静。
走近一看, 原来是刚刚消失的戏子不知被谁割了脑袋,扔在了城墙下,那一双眼睛还大大地睁着,看上去狰狞恐怖。
叛军见了,吓得尖叫着跑开。史思明好容易才稳住了心神,让士兵把自己的大帐从那里移开,众人酒也不喝了,席也匆匆地散了。
一天, 史思明收到李光强派人送来的投降书,上面写着太原城中的粮草都吃完了,将土们不想再打下去了。
史思明一看,就哈哈大笑起来:“太原城马上就要落入我手中了,我等统一江山的日子还会远吗?
史思明同意了对方投降,到了约定的日子,双方在城外会合。
李光弼派了一些士兵守在城墙上,又让偏将手持白旗,领着数千人马一起出城。
叛军在远处看到后,都笑逐颜开,丢下武器争相观看,等着入驻太原城。
就在这时,他们所在的地方猛然塌陷,数千叛军还来不及呼救,就全都掉进了坑中,不过一瞬间就被土掩埋。
幸免的叛军惊恐地叫着,想动又不敢乱跑,不动的话又担心自己会像伙伴那样深陷土坑里。
出城投降的唐军见状,连忙握紧手中的兵器,奋勇上前,一同冲杀过来。叛军还来不及拿起武器,就*与唐军来了个正面交战。
唐军有备而来,士气高昂,叛军连连后退,战斗呈现出一边倒的局势。直到这时,史思明才明白自己中计了,悔恨不已。
原来,李光弼早在诈降之前,就命人日夜不停地挖凿地道,一直挖到了 敌军阵营。
为了保证地道在挖掘过程中不塌陷,他又让人用木头支撑。直到这一一刻, 支撑地面的木头一抽开,敌营便逐渐塌陷。此时,曾经征战四方的叛军也和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一样,毫无招架的能力。
李光弼指挥大军就势追杀,直杀得史思明十万叛军鬼哭狼嚎、哀鸿遍野!
李光弼就这样凭借“地道战”守住了太原城,作为当时的名将,他为平定“安史之乱”贡献了全部智慧。
看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很容易对人类的智慧油然生出一种敬佩。
那是一个大脑的力量远胜过蛮力和物质的时代,讲兵法,用谋略,谁能取胜,就看谁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不像今天的战争,高科技武器一发射,胜负就定了。那时的战争也常常更戏剧化,永远不乏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