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5:0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8:17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发生了太多太多事情,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就足以令后世回味无穷。
文明是建立在历史进程的不断更正、进步,这就导致历史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不堪的阴暗面。本文就从“阴暗”角度出发,诉说一个历史事件,让大家感受一下什么是不可思议,什么是脊梁骨发冷。
乾隆画像
在古代,人的寿命普遍较低,唐代诗人杜甫有过这样一句诗:“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说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往今来就是非常稀奇的事情了。最起码,唐朝时绝对是很少有人能够活到70高龄。
因此,古代帝王追崇长生不老,并为此劳民伤财,在古代只要能够活到七十岁,这些老人就如活佛一样,受人尊敬。可谁曾想,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古稀之人”反而不再是幸事、乐事,而且充满了危险,甚至有被斩的可能。
乾隆画像
如此的荒唐的事情背后肯定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继续往下讲。
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自号十全老人,好大喜功,性格极其张扬。在他七十大寿的时候,他昭告天下称自己为“古稀”,且刻了一个“古稀老人”的印章,这导致整个国家的老人无人敢再称自己为“古稀老人”,就怕与皇帝名号相冲。
这时,出来一个“愣头青”,偏偏不信这个邪,他就是位居大理寺卿的尹嘉铨。大理寺卿位列“三公九卿”之列,是清朝主管司法的主要官职。这时的尹嘉铨也是年过古稀的人,该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了。只可惜,他用自己的“行动”葬送了整个家族的前程,也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尹嘉铨剧照
某日,乾隆皇帝兴致勃发,决定去尹嘉铨的地盘巡视一番,顺便考察慰问一下当地的主要*。尹嘉铨听闻后大喜,觉得自己是朝廷的肱股之臣,肯定会被第一个召见,不过现实却告诉他:想多了。
兴许乾隆皇帝初到宝地,一时疏忽将尹嘉铨遗忘了,尹嘉铨却不怎么想,他觉得自己的老脸丢大了,他决定亡羊补牢,主动出击。他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一个“万全之策”。
于是乎,尹嘉铨立马行动起来,他以给自己过世多年的父亲申请从祀文庙的待遇为由,给乾隆皇帝写了两份奏折。内容其实很简单,一是说希望皇上能够赐予自己过世的父亲一个谥号,二是描述了自己请求的从祀文庙的待遇。
乾隆画像
在奏折送出去之后,尹嘉铨很是沾沾自喜,急不可待地想得到乾隆皇帝的回复。他想要乾隆皇帝知道他是一个大孝子,并嘉赏于他,以便能够在告老还乡后仍能出尽风头。
如他所愿,尹嘉铨果真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回复,只不过与他预想的结果截然相反,嘉赏一个没有,满门抄斩的圣旨倒是有一份。这让尹嘉铨大叫冤枉,只是直到他去世,也没猜透缘由。
这就真的让人觉得纳闷了,乾隆皇帝不乐意尹嘉铨所奏之事,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为何却要下旨将尹嘉铨满门抄斩呢?一切线索只能从尹嘉铨的奏折里寻找答案。
乾隆剧照
原来,只因尹嘉铨在奏折中写错了一句话,那就是他以“古稀老人”的身份自称了。实话实说,年过七十的尹嘉铨完全称得上是“古稀老人”,自称也无可厚非的,但是有个前提,不能在乾隆皇帝面前自称。
前文说过,乾隆皇帝认为除了他自己以外,天下人都不能说自己是“古稀老人”。而尹嘉铨堂而皇之地在他面前自称,这不就是主动撞*口,自寻死路么。这种低级错误,在天子独尊的年代,就是犯了皇帝的忌讳,和真龙天下抢名号,结局注定了。自此,尹嘉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古稀罪”被皇帝斩的人。
乾隆画像
对于尹嘉铨的结局,瀚海深表同情,但只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在皇帝眼中,武逆于我便是大逆不道。从乾隆皇帝朱批的:“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来看,清朝的君臣关系也仅仅是主子与奴才的关系,这种情形在清代也是司空见惯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8:18
乾隆被尹嘉铨搞得又好气又好笑。
为何气呢?
原来,自己巡幸保定,这个退休的三品大理寺卿,竟然派儿子送来两封奏折。
一封,是给尹嘉铨的父亲尹会一请谥号;
一封,则是“请以汤斌、范文程、李光地、顾八代、张伯行及会一从祀孔子庙”。
说白了,就是替他老爹要荣誉的。
我大清朝哪有这样的人啊?你是不是想博个孝子的名声、沽名钓誉啊?咱们讲究谦虚好不好?你老爸也就做到个江苏学政,虽然写了几本书,在士林还有点名声,但那都只是地区性影响,算个啥呀?
这是乾隆气的。
但气过了又想笑。
这个尹嘉铨,也是六七十的老头了,好歹也在官场混了几十年,怎么如此幼稚呢?想要个谥号都还可以理解,但竟想把你爸送到孔子庙去,历代衍圣公只怕要笑翻在棺材里呀。
气完笑完,“责其谬妄,逮至京师亲鞫之”。
各官会审,把个尹嘉铨平日所出的书里,那些荒谬的言论比如将母亲的死称为“薨”等拎了出来,当成罪证。尹嘉铨一一认罪。最后,给判了个凌迟处死。
乾隆皇帝宅心仁厚,“改绞死”。
于是,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就此完蛋了。
此事明明白白记载在《清史稿》里,似为定论。然而,在清朝时候,就对尹嘉铨的命运,有了不同的记载。
李岳瑞在《春冰室野乘》里说,自己在京城遇到道员逢恩承。逢道员有个姻亲的先人,正是此案的经办人。办完案后,“曾奉旨为《纪事》一篇”,乾隆看完,觉得写得很好,让他带了回去。因为是亲戚关系,逢道员还看到过。
逢道员所知的内容,跟记载在《清史稿》里的完全不同。
他说,乾隆皇帝赐御酒菜一桌,让尹嘉铨的亲家带到监狱里,也不告诉他是皇帝赐的,只让他当成是送行饭。
但见尹嘉铨“谢恩就坐,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惟深自引咎,辜负圣恩而已,凡饮酒三杯,食火腿及肥肉各一片”。
看他吃完,亲家到皇上那奏报尹嘉铨的情形,乾隆微微一笑,
然后召见了老尹。
——先数其罪,后乃宣旨,赦令归田。还说,你还有什么要奏的吗?
尹嘉铨当然有要说的,他对皇上有千言万语说不尽啊……
——臣蒙皇上天恩,至于此极,感激之忱,靡可言喻。惟年逾七十,精力衰颓,无以图报,只有及未死之前,日夕焚香叩天,祝皇上万寿,国家升平,虽至耄期,誓不敢一日间断。
所谓耄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耄耋,也就是*十岁。
听到此处,乾隆来了一句,你还想活一百岁不成?
说完挥挥手,让他走了。
列位,尹嘉铨不可能又被绞死又被放还,只可能或生,或死。
到底是哪种可能呢?
我觉得《清史稿》的记载更靠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8:18
乾隆看上去是一个宽厚仁慈的皇帝,但实际上乾隆远比雍正还要狠和残暴。雍正虽然落下一个好杀的罪名,但也只是针对宗室,但对杀大臣却是慎之又慎。
而乾隆则是对宗室很厚爱,朝臣却是说杀就杀,一点余地都不留,尤其是乾隆十三年以后,富察氏皇后去世以后,乾隆越是好杀,但在乾隆晚年,乾隆应该是有所收敛,而尹嘉铨的死应该是自己找死,这事还真不怨乾隆。但最后尹嘉铨没有被处死。乾隆给放了。
尹嘉铨,河北人。其父尹会一先后担任雍正朝扬州知府、乾隆初年河南巡抚、江苏学政。而尹嘉铨本人最后官至大理寺正卿,所以说尹嘉铨是一个典型的*。乾隆几十年,已致仕回家的尹嘉铨派儿子呈送奏章,想让乾隆下旨让其父尹会一请谥及从祀孔子庙,这简直是要命不要命,从祀孔子庙这是谁都能给的吗,乾隆驳回所奏,既然驳回了,你尹嘉铨放弃就完了呗。
嘿,尹嘉铨真挺执着,也是死催,再次上奏,让乾隆下旨,让自己老爹尹会一从祀孔子庙。这下乾隆是勃然大怒,朱批:“竟大肆狂吠,不可逭矣。随后就是尹嘉铨绞立决,其家属一并加恩,免其缘坐。其所有著作一律销毁。
这里我们不仅要问。已经上年纪逾古稀的尹嘉铨为何要这么做?真的仅仅是为了让老爹尹会一从祀孔子庙吗?作为封建时代意识形态和道德典范的孔子是封建士大夫的人生典范,古代文臣把能够从祀孔庙看作是一生中最大的殊荣,在清一代的两百多年中,也只有三人得到如此殊遇。
康熙朝汤斌,道光三年,汤斌得以从祀孔子庙。康熙朝张伯行,光绪初年,准许附祭于孔子庙。康熙朝陆陇其,在乾隆元年陆陇其祭孔子庙。可以说,得以从祀孔子庙的人官职还是其次,关键在于两点,第一官声要好,第二要有著作。也就是对理学要有符合满清统治阶级利益的著作。
比如乾隆朝的陆陇其被清廷誉为“本朝理学儒臣第一”,那这尹会一何德何能让儿子尹嘉铨如此执着呢。
尹会一和尹嘉铨是乾隆年间的“大儒”,名声与官声还是不错的。而且尹嘉铨与乾隆皇帝同岁。尹嘉铨的一生碌碌无为。
最高就是一个四品官,其父却做过巡抚,但尹嘉铨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也可以说是长处,就是儒学知识扎实,被乾隆任命为稽察觉罗学主管,就是皇室子弟学校的校长,虽然没有什么实权和油水,却有虚荣,日后就算皇子封了亲王,见了他也得客气几句。
在乾隆四十六年,七十周岁尹嘉铨致仕退休。这辈子也算可以了。
嗨,也是倒霉催的,就是要给自己老爹上*荣誉而被杀,但这是明面上的罪行,实际原因是尹嘉铨自己“犯禁”,尹嘉铨在奏折中说自己是古稀老人,问题是,在之前乾隆已经诏告天下,自己才是古稀老人,乾隆用了古稀老人这个称号,乾隆不仅是古稀老人,还是“十全老人”。
乾隆肯定是不允许其他人再用这个称号。这叫避讳,也是他的“专用名词”。这是当时几乎常识性的禁忌。乾隆帝认为,尹嘉铨这个曾在朝为官的人,不可能不懂规矩,而他的这个行为就是公然与皇帝抢名号。出于嫉妒和气愤才杀了尹嘉铨。
而尹嘉铨既然犯了如此严重的*错误,自然也就不能活了。不仅如此,审讯人员从尹嘉铨的老家搜出九十多部著作,牵强附会从中找出一百三十多处悖逆文字。经过前后十七审理,销毁尹嘉铨全部著作,尹嘉铨判绞杀;家产抄没,家人入官为奴。后来乾隆为了表示“皇恩浩荡”,免了尹嘉铨死罪,也没有祸及全家。这一切实属尹嘉铨咎由自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8:19
乾隆恐怕是最有“人缘”的帝王了,关于他的故事段子和影视剧,至今依然层出不穷。
没办法,所谓“乾隆喜长”,他不但长寿,皇上当得久,且还有个苦命的老爸雍正,替他把脏话、累活、得罪人的活儿,统统打包给干了,自然他是“喜长”了!
但这世上任何事,都是一家欢喜一家忧,乾隆这么欢乐,那么谁痛苦呢?最苦者,莫过于乾隆时期的读书人了!因此,乾隆时期的*,达到了顶峰!哪怕你是堂堂大清第一才子纪晓岚,也照样被乾隆怒骂为:朕以你文学见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
既,看你纪晓岚文章不错,才华不错,才让你编纂《四库全书》,其实你只不过跟我豢养的“倡优”差不多。而这位尹嘉铨在乾隆眼中,却连“倡优”都不如。
尹嘉铨号称乾隆年间的一大名儒。只可惜,他这名儒却仕途不畅,最*职是大理寺正卿,属于四品官!在乾隆四十六年时,尹嘉铨已经70岁了,因此告老还乡。回到了老家,今天的河北博野去养老!
别看退休时他才四品,但到了地方上,妥妥的是大爷。因此在家乡内,尹嘉铨备受尊重,再加上他注疏的《小学》(朱熹作品)等,曾受到乾隆的表扬,因而可谓“谁人不识君”。如此被追捧中,也让尹嘉铨自我感觉美妙异常,有点飘了!
都知道,做人最怕的不是苦,而是飘!苦难中往往能激发出人的潜能,但“飘”起来,却很容易摔得七荤八素,甚至是小命不保。
乾隆一次巡游五台山时,在保定府短暂停留。皇上来了,自然有头有脸的人物,就争相要一睹圣颜。而如尹嘉铨这样的人物,想也不用想,应该必会被接见。尹嘉铨也这么认为,准备好了礼物后,就眼巴巴等着。
可哪料,这一次乾隆却并没有“掀他牌子”,仿佛就当他不存在一般。这一下尹嘉铨有点受不住了。平时总是吹牛,当年皇上如何赞我注疏的《小学》,仿佛是不可或缺的重臣一样。可如今事实,却狠狠抽了他的脸。
这怎么行?这个脸面,一定要捞回来。于是尹嘉铨喊来儿子,亲笔写了一封信,让他务必赶往乾隆的行宫,亲手交给皇上。
那么乾隆忘了他吗?没有!当听闻是他的书信后,乾隆连忙收下了,以为是他在散发余热,对大清有啥重要见解,或发现啥弊病呢。结果打开一看,乾隆气得胡子都要翘起来了,竟然是为了给其父亲尹会一,求谥号和从祀。
谥号,大家都明白,如关羽的谥号是壮缪侯,还有曾国藩的文正等。
从祀,是请求皇上恩准他老爸尹会一,进入文庙,陪伴孔子,接受后世香火。
这两件事,可都是朝廷一等一的大事,岂能这么随便玩?因此,尹嘉铨虽打着孝道的旗号,却显然干出了“逾越”的事。自然乾隆大怒了,怒斥道:“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跟着就下旨,把尹嘉铨抓起来,交给刑部审理定罪。
按理说,事情发展到这,尹嘉铨还不至于被咔嚓掉脑袋,毕竟年老了,糊涂,还有为官那么多年,总有故交等会替他说些好话。
但此事的发展,很快就脱离了正规,因为从他的诸多著作中,很快就查出来了,存在“悖逆之言,谋乱之语”,这个才是最要命的!也就是说,尹嘉铨一头扎入了“*”中,这种罪可是怎么解释怎么算。毕竟“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诗句,都能杀头哦!而尹嘉铨的“悖逆之言,谋乱之语”,竟然多达了一百三十多处!
此刻的尹嘉铨,估计恨不得都要剁了自己的手,吃饱撑的我给皇上写个啥信?这下好,除了乾隆,没人敢救自己了!
那么乾隆此刻是啥态度?几乎都要气疯了!因为尹嘉铨竟然还盗用了他的“古稀老人”称号。那是乾隆七十大寿时,他作御制诗一首,自称“古稀老人”,还为此特地制章一枚!可如今,尹嘉铨却也敢自称古稀老人,哪怕你跟乾隆同岁,但也是罪无可赦——皇上的东西,你也敢用?
就这样,尹嘉铨被杀!成了*的牺牲品之一,且还是自己钻进去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8:19
原因是尹嘉铨自己犯禁,尹嘉铨在奏折中说自己是古稀老人,问题是,在之前乾隆已经诏告天下,自己才是古稀老人,乾隆用了古稀老人这个称号,乾隆不仅是古稀老人,还是十全老人。乾隆肯定是不允许其他人再用这个称号。这叫避讳,也是他的“专用名词这是当时几乎常识性的禁忌。乾隆帝认为,尹嘉铨这个曾在朝为官的人,不可能不懂规矩,而他的这个行为就是公然与皇帝抢名号。出于嫉妒和气愤才杀了尹嘉铨经过前后十七审理,销毁尹嘉铨全部著作,尹嘉铨判绞杀;家产抄没,家人入官为奴。后来乾隆为了表示“皇恩浩荡”,免了尹嘉铨死罪,也没有祸及全家。这一切实属尹嘉铨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