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有什么建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3:5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09
第一,要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提起素质教育,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一直在讲素质教育。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并没有将素质教育内涵真正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并没有真正融合进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没有真正融合进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中。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素质教育,首先要领悟和把握教育、大学教育的真谛。弄清楚我们教育的本质、使命到底是什么?
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重视人的智力发展,智慧第一,重智育轻德育。我们整个教育观总是强调知识的传递,将传授前人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过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专门人才。但是,现代教育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不再是简单的培养专门人才。所以,现代教育强调育人为重,德育为先,注重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里我们提到素质教育。那么高等教育提到的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有什么区别?过去,中小学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学生就学那么几门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考大学。为了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中小学教育开始强调素质教育。但是,高等教育所强调的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过去片面的科学主义教育和狭义的专业教育。片面的科学主义教育和狭义的专业教育的弊端严重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更加侧重于文化素质。以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强调我们大学生“做事”与“做人”的有机结合。目的在于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学与问的一致,知与行的统一。也就是学习与研究要一致,知识与实践要结合。着眼于人的内在因素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结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要考虑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过去我们将教育的过程等同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等同于认识过程,认为这就是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这是不对的。现在,我们要将知识学习过程、科学研究过程、社会实践过程、自我教育过程有机结合,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过去,我们总是从社会的角度谈怎样培养学生,以社会需求为本。现在,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高等学校也提出了“以学生为本”。那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落脚点是学生的健康、人格健全、满足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从而体现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我们在座的老师们应该认识到:学生学习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看到、听到、学习得到的各种知识,经过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化为自己的思想、智慧、灵魂。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学到知识。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各位老师们,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将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我认识、感受、体会的过程,是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我想与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不是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是总觉得这门课学时或学分太少、总觉得我不讲学生就听不懂、总觉得没有把教科书讲完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些想法就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没有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所以,我们就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生的发展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因材施教,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第二个是围绕服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形式已经发生变化,可能部分老师还没有去研究这些问题,没有研究学生发展。我们知道,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式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群体也出现多样化。每个人在智力、生理上、情感上、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存在差异,有些学生是农村来的,有的是城市来的,来自各种各样的家庭。学生群体多样化导致学生个体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灵活多样,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所以,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培养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以学生为本”要围绕服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今天我们所说的本科教育,不仅要接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素质在大学四年里逐步走向成熟。所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都是我们本科阶段的主要培养任务。
第三,树立面向社会的理念
高等学校为什么要培养人才?这是学校的重大使命和根本任务。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这都与社会发展、社会需要以及社会要求密切相关。
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关起门来办学,改变局限于在学校内部讨论教学改革的状况。只有深入社会、广泛调查研究,才能够了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从学校层面而言,我们很多教学改革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要求,就是没有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从学生本人而言,我们的大学生只有以社会为课堂,以社会调查和社会生活为教材,以人民为教师,通过与他人在交往中改变环境而又自我改变,从而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才干,贡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性格、增强社会责任感。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将面向社会这个理念纳入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去的原因。
第四,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我们知道,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谁能创造知识,谁就能创造财富。所以,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然后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要改变管理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探索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将研究引进教学,将实践教学提高到我们人才培养方案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新知识,创新科学思想的人。
第五,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步伐加快。应该承认,我国高等教育比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时间要短得多,我国的百年大学还没有多少。国外许多成立了几百年的大学,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教育规律,和创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所以,我们就要学习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实现教育和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眼光的开放性人才。还要改变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国际性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国际化。要通过学生互访,师生互换,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等形式与世界对话,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这对我们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09
第一,要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提起素质教育,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一直在讲素质教育。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并没有将素质教育内涵真正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并没有真正融合进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没有真正融合进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中。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素质教育,首先要领悟和把握教育、大学教育的真谛。弄清楚我们教育的本质、使命到底是什么?
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重视人的智力发展,智慧第一,重智育轻德育。我们整个教育观总是强调知识的传递,将传授前人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过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专门人才。但是,现代教育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不再是简单的培养专门人才。所以,现代教育强调育人为重,德育为先,注重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里我们提到素质教育。那么高等教育提到的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有什么区别?过去,中小学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学生就学那么几门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考大学。为了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中小学教育开始强调素质教育。但是,高等教育所强调的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过去片面的科学主义教育和狭义的专业教育。片面的科学主义教育和狭义的专业教育的弊端严重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更加侧重于文化素质。以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强调我们大学生“做事”与“做人”的有机结合。目的在于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学与问的一致,知与行的统一。也就是学习与研究要一致,知识与实践要结合。着眼于人的内在因素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结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要考虑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过去我们将教育的过程等同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等同于认识过程,认为这就是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这是不对的。现在,我们要将知识学习过程、科学研究过程、社会实践过程、自我教育过程有机结合,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过去,我们总是从社会的角度谈怎样培养学生,以社会需求为本。现在,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高等学校也提出了“以学生为本”。那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落脚点是学生的健康、人格健全、满足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从而体现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我们在座的老师们应该认识到:学生学习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看到、听到、学习得到的各种知识,经过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化为自己的思想、智慧、灵魂。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学到知识。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各位老师们,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将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我认识、感受、体会的过程,是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我想与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不是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是总觉得这门课学时或学分太少、总觉得我不讲学生就听不懂、总觉得没有把教科书讲完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些想法就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没有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所以,我们就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生的发展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因材施教,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第二个是围绕服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形式已经发生变化,可能部分老师还没有去研究这些问题,没有研究学生发展。我们知道,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式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群体也出现多样化。每个人在智力、生理上、情感上、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存在差异,有些学生是农村来的,有的是城市来的,来自各种各样的家庭。学生群体多样化导致学生个体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灵活多样,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所以,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培养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以学生为本”要围绕服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今天我们所说的本科教育,不仅要接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素质在大学四年里逐步走向成熟。所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都是我们本科阶段的主要培养任务。
第三,树立面向社会的理念
高等学校为什么要培养人才?这是学校的重大使命和根本任务。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这都与社会发展、社会需要以及社会要求密切相关。
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关起门来办学,改变局限于在学校内部讨论教学改革的状况。只有深入社会、广泛调查研究,才能够了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从学校层面而言,我们很多教学改革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要求,就是没有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从学生本人而言,我们的大学生只有以社会为课堂,以社会调查和社会生活为教材,以人民为教师,通过与他人在交往中改变环境而又自我改变,从而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才干,贡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性格、增强社会责任感。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将面向社会这个理念纳入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去的原因。
第四,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我们知道,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谁能创造知识,谁就能创造财富。所以,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然后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要改变管理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探索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将研究引进教学,将实践教学提高到我们人才培养方案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新知识,创新科学思想的人。
第五,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步伐加快。应该承认,我国高等教育比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时间要短得多,我国的百年大学还没有多少。国外许多成立了几百年的大学,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教育规律,和创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所以,我们就要学习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实现教育和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眼光的开放性人才。还要改变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国际性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国际化。要通过学生互访,师生互换,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等形式与世界对话,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这对我们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09
第一,要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提起素质教育,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一直在讲素质教育。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并没有将素质教育内涵真正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并没有真正融合进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没有真正融合进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中。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素质教育,首先要领悟和把握教育、大学教育的真谛。弄清楚我们教育的本质、使命到底是什么?
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重视人的智力发展,智慧第一,重智育轻德育。我们整个教育观总是强调知识的传递,将传授前人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过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专门人才。但是,现代教育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不再是简单的培养专门人才。所以,现代教育强调育人为重,德育为先,注重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里我们提到素质教育。那么高等教育提到的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有什么区别?过去,中小学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学生就学那么几门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考大学。为了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中小学教育开始强调素质教育。但是,高等教育所强调的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过去片面的科学主义教育和狭义的专业教育。片面的科学主义教育和狭义的专业教育的弊端严重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更加侧重于文化素质。以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强调我们大学生“做事”与“做人”的有机结合。目的在于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学与问的一致,知与行的统一。也就是学习与研究要一致,知识与实践要结合。着眼于人的内在因素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结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要考虑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过去我们将教育的过程等同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等同于认识过程,认为这就是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这是不对的。现在,我们要将知识学习过程、科学研究过程、社会实践过程、自我教育过程有机结合,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过去,我们总是从社会的角度谈怎样培养学生,以社会需求为本。现在,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高等学校也提出了“以学生为本”。那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落脚点是学生的健康、人格健全、满足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从而体现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我们在座的老师们应该认识到:学生学习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看到、听到、学习得到的各种知识,经过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化为自己的思想、智慧、灵魂。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学到知识。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各位老师们,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将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我认识、感受、体会的过程,是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我想与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不是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是总觉得这门课学时或学分太少、总觉得我不讲学生就听不懂、总觉得没有把教科书讲完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些想法就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没有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所以,我们就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生的发展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因材施教,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第二个是围绕服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形式已经发生变化,可能部分老师还没有去研究这些问题,没有研究学生发展。我们知道,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式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群体也出现多样化。每个人在智力、生理上、情感上、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存在差异,有些学生是农村来的,有的是城市来的,来自各种各样的家庭。学生群体多样化导致学生个体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灵活多样,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所以,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培养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以学生为本”要围绕服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今天我们所说的本科教育,不仅要接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素质在大学四年里逐步走向成熟。所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都是我们本科阶段的主要培养任务。
第三,树立面向社会的理念
高等学校为什么要培养人才?这是学校的重大使命和根本任务。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这都与社会发展、社会需要以及社会要求密切相关。
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关起门来办学,改变局限于在学校内部讨论教学改革的状况。只有深入社会、广泛调查研究,才能够了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从学校层面而言,我们很多教学改革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要求,就是没有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从学生本人而言,我们的大学生只有以社会为课堂,以社会调查和社会生活为教材,以人民为教师,通过与他人在交往中改变环境而又自我改变,从而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才干,贡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性格、增强社会责任感。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将面向社会这个理念纳入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去的原因。
第四,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我们知道,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谁能创造知识,谁就能创造财富。所以,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然后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要改变管理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探索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将研究引进教学,将实践教学提高到我们人才培养方案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新知识,创新科学思想的人。
第五,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步伐加快。应该承认,我国高等教育比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时间要短得多,我国的百年大学还没有多少。国外许多成立了几百年的大学,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教育规律,和创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所以,我们就要学习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实现教育和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眼光的开放性人才。还要改变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国际性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国际化。要通过学生互访,师生互换,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等形式与世界对话,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这对我们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