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模型图上不能触碰的三个陷阱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3:2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9:52
若是两个陷阱,第一个陷阱是:“有条件的爱”。第二个是“家长输不起的心态”。第一条高压线是“忽略孩子的存在”。在孩子生命早期,1-3岁间,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的解释家长不听,这时第一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第二会损害自信心,他会认为自己不够好,父母不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忽略孩子的存在”是比打骂孩子还严重的恶习。
第二条高压线:破坏性的批评。破坏性的批评是扼杀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重要的杀手。我们很多家长,批评已经成为顽固性的痼疾。对孩子除非不说话,说话就批评。我们自己认为批评是为孩子好,是为了改正孩子的缺点。
第三条高压线:强迫。父母强迫孩子做事情,会扼杀了孩子的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而且形成被动的习惯。我们知道,学习是脑力劳动,它需要学习者处于主动状态,他自己主动想学习,才能学习好,才能不感到辛苦劳累。如果孩子不想学习,厌倦学习,那么学习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折磨,是苦不堪言的事情。所谓“陷阱”,就是表面上看没有问题、有道理,但实际上是灾难。
第一个陷阱是:“有条件的爱”,是说我们家长不能无条件地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做出相应的行为或取得相应的成绩,然后我们再给予孩子与之相适应的爱。在人间,爱的可贵性在于它的无条件性。无论在*的世界还是亲子关系中,有条件的爱都是爱的“伪造品”。
第二个是“家长输不起的心态”。因为你已经把自己放在输家的位置上了,你没有绝对信任孩子会上大学,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为有输不起的心态,我们家长严格监视孩子的一言一行。然后帮他做所有的事,告诉他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9:52
若是两个陷阱,第一个陷阱是:“有条件的爱”。第二个是“家长输不起的心态”。第一条高压线是“忽略孩子的存在”。在孩子生命早期,1-3岁间,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的解释家长不听,这时第一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第二会损害自信心,他会认为自己不够好,父母不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忽略孩子的存在”是比打骂孩子还严重的恶习。
第二条高压线:破坏性的批评。破坏性的批评是扼杀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重要的杀手。我们很多家长,批评已经成为顽固性的痼疾。对孩子除非不说话,说话就批评。我们自己认为批评是为孩子好,是为了改正孩子的缺点。
第三条高压线:强迫。父母强迫孩子做事情,会扼杀了孩子的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而且形成被动的习惯。我们知道,学习是脑力劳动,它需要学习者处于主动状态,他自己主动想学习,才能学习好,才能不感到辛苦劳累。如果孩子不想学习,厌倦学习,那么学习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折磨,是苦不堪言的事情。所谓“陷阱”,就是表面上看没有问题、有道理,但实际上是灾难。
第一个陷阱是:“有条件的爱”,是说我们家长不能无条件地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做出相应的行为或取得相应的成绩,然后我们再给予孩子与之相适应的爱。在人间,爱的可贵性在于它的无条件性。无论在*的世界还是亲子关系中,有条件的爱都是爱的“伪造品”。
第二个是“家长输不起的心态”。因为你已经把自己放在输家的位置上了,你没有绝对信任孩子会上大学,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为有输不起的心态,我们家长严格监视孩子的一言一行。然后帮他做所有的事,告诉他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