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3:53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2:31
哲学术语,通常有两种含义: 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 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它。
词源 “形而上学”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得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很多,他逝世300 年后,安德罗尼柯进行编纂这些著作的工作,他把论述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安排在关于有形物体的学说即物理学的著作之后,并以此定名。这本书传到中国后,曾译作《玄学》,意在表明书的内容和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又由于中国《周易‧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意思是,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有形体的、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做器。据此,严复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
概念的演变 形而上学作为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这个含义,开始于古希腊,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具体含义又有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包括被后人称为形而上学的学科以及物理学等各门科学在内。物理学是研究各种可感知的实体的科学,是“第二哲学”;而形而上学则是“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藉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的科学,由于这门科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最基本的东西,是其它一切事物所凭借的东西,所以属于“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在“第一哲学”中既研究超感性的东西如质料、形式、潜能、运动等,也研究超自然的东西如神、第一推动者等等。在欧洲中世纪,神学占统治地位,神学认为在感性的东西背后是支配一切的超自然的神。所以这时形而上学主要是指研究神和由神派生出的灵魂、自由意志等等的学问。
在16~18世纪欧洲的哲学中,“形而上学”一词仍然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但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兴起,经院哲学受到批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更趋激烈,所以不同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形而上学”一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例如培根,F.认为,形而上学的主要对象是研究物体的永恒不变的形式,即规律。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形而上学的主要对象是抽象的理性或抽象的观念。在18世纪法国哲学中,“形而上学”仍指研究非物质的超自然的思辨哲学。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G.W.F.除了用“形而上学”一词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外,还根据西方近代哲学具有与辩证法对立的思维方法的特点,又用“形而上学”一词转指非辩证的思维方法。在哲学史上第一次赋予“形而上学”一词以新的含义。
形而上学思维方法 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它只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某一事物的存在,忘记了它的产生和消灭;看到了事物的静止,忘记了它们的运动。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方法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则是近代的产物。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末,欧洲一些国家的生产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上使用的动力主要是水力、风力、人力、畜力等自然力,自然科学中比较完善的只有力学,自然科学总的还处于搜集材料阶段。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家为着深入地认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规律性,对各种现象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撇开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暂时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这种孤立地、静止地考察问题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J.等人带入哲学领域,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造成了几个世纪特有的局限性,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也带有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性质。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同那个时期的生产和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基本适应,也是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它在人类认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在对世界各部分的认识上,形而上学比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要正确些。没有对自然现象分门分类的精确研究,要建立起揭示事物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现代科学是不可能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第60页)。但是,当着科学的发展已经越过搜集材料和研究既成事实的阶段,进入整理材料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的广大领域时,当19世纪研究有机体活动发展过程和地壳形成过程的生理学、胚胎学、地质学等新兴的专门科学产生之后,形而上学成了自然科学发展的严重障碍。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社会历史现象,就必然否认社会矛盾,否认发展和否定社会*的作用,把资本主义世界视为永世长存的东西,所以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反动阶级总是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彻底批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2:32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2:31
哲学术语,通常有两种含义: 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 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它。
词源 “形而上学”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得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很多,他逝世300 年后,安德罗尼柯进行编纂这些著作的工作,他把论述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安排在关于有形物体的学说即物理学的著作之后,并以此定名。这本书传到中国后,曾译作《玄学》,意在表明书的内容和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又由于中国《周易‧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意思是,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有形体的、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做器。据此,严复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
概念的演变 形而上学作为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这个含义,开始于古希腊,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具体含义又有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包括被后人称为形而上学的学科以及物理学等各门科学在内。物理学是研究各种可感知的实体的科学,是“第二哲学”;而形而上学则是“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藉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的科学,由于这门科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最基本的东西,是其它一切事物所凭借的东西,所以属于“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在“第一哲学”中既研究超感性的东西如质料、形式、潜能、运动等,也研究超自然的东西如神、第一推动者等等。在欧洲中世纪,神学占统治地位,神学认为在感性的东西背后是支配一切的超自然的神。所以这时形而上学主要是指研究神和由神派生出的灵魂、自由意志等等的学问。
在16~18世纪欧洲的哲学中,“形而上学”一词仍然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但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兴起,经院哲学受到批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更趋激烈,所以不同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形而上学”一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例如培根,F.认为,形而上学的主要对象是研究物体的永恒不变的形式,即规律。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形而上学的主要对象是抽象的理性或抽象的观念。在18世纪法国哲学中,“形而上学”仍指研究非物质的超自然的思辨哲学。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G.W.F.除了用“形而上学”一词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外,还根据西方近代哲学具有与辩证法对立的思维方法的特点,又用“形而上学”一词转指非辩证的思维方法。在哲学史上第一次赋予“形而上学”一词以新的含义。
形而上学思维方法 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它只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某一事物的存在,忘记了它的产生和消灭;看到了事物的静止,忘记了它们的运动。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方法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则是近代的产物。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末,欧洲一些国家的生产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上使用的动力主要是水力、风力、人力、畜力等自然力,自然科学中比较完善的只有力学,自然科学总的还处于搜集材料阶段。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家为着深入地认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规律性,对各种现象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撇开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暂时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这种孤立地、静止地考察问题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J.等人带入哲学领域,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造成了几个世纪特有的局限性,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也带有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性质。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同那个时期的生产和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基本适应,也是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它在人类认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在对世界各部分的认识上,形而上学比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要正确些。没有对自然现象分门分类的精确研究,要建立起揭示事物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现代科学是不可能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第60页)。但是,当着科学的发展已经越过搜集材料和研究既成事实的阶段,进入整理材料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的广大领域时,当19世纪研究有机体活动发展过程和地壳形成过程的生理学、胚胎学、地质学等新兴的专门科学产生之后,形而上学成了自然科学发展的严重障碍。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社会历史现象,就必然否认社会矛盾,否认发展和否定社会*的作用,把资本主义世界视为永世长存的东西,所以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反动阶级总是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彻底批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2:32
前面有人说:形而上学通俗的讲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从狭意上讲东北一个老头,和广东一个小孩,不是亲人朋友,他们就是孤立的嘛。某人死了,这个人的年龄经历都静止了,难道还有灵魂不成。任何一个物体都有其片面。凡人看花看草都是看的是表面。为什么就成了大逆不道的形而上学,被人批得不得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2:32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2:33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同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2:32
前面有人说:形而上学通俗的讲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从狭意上讲东北一个老头,和广东一个小孩,不是亲人朋友,他们就是孤立的嘛。某人死了,这个人的年龄经历都静止了,难道还有灵魂不成。任何一个物体都有其片面。凡人看花看草都是看的是表面。为什么就成了大逆不道的形而上学,被人批得不得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2:33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同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