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6: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8:10
2010年第9期的《人民教育》回顾“《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和人物”,在“最有影响力”的33个事件中,“观课议课”占有一席。《人民教育》对此的述评是:2006年第7期《人民教育》发表看似平常的两篇文章《探寻一个敞亮的教学视界》(作者:陈大伟)、《为了教师的批判精神——关于“观课议课文化”的对话》(对话者:陈大伟 余慧娟),结果,“观课议课”一词在短短几年迅速在全国走红,并被学校广泛接纳。原来,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并不只是词的变化,而是教研文化的变革。“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特别是用心灵感悟课堂;“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它强调平等、开放,是对单向的、权威的听课评课文化的反叛,适应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