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6:20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6:35
译文: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唐朝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原文如下。
菩提偈
唐 · 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扩展资料:
注释
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
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惠能
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惠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6:35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您好,您的问题已看到,正在组织答案中,请稍等几分钟哦~“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表达的,是一种悟道修行的高境界。这可以理解为人无物,物无人,一种万事皆空的清净、“无为”状态。
菩提本无树:
菩提是智慧的意思,是佛、缘觉、声闻三种智慧,也可以称为三种菩提,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
菩提本无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能够生长智慧这种果实的树是没有的,这个智慧不是人的智商,聪明程度的意思,而是看透世间一切事物*本质的那种智慧,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一块冰时,如果我们不懂得水在低温下能够结冰这个道理,我们就不可能知道冰的本体是水,这个道理就是智慧的原因,无论一个人多聪明,如果不明白水能结冰的道理,就永远不知道水能结冰的这个*,这就是智慧的意思,佛家修的就是这种智慧,看透所有事情的本来*。
明镜亦非台。
明镜的意思就是能够照见自己那颗心的镜子,被称为明镜,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时时刻刻照见自己这颗心的镜子是没有的。所谓照见自己这颗心,就是能够看见自己这颗心,用镜子照见心,是说心在镜子里不会沾染任何杂质,镜子里什么都没有,没有心,更没有杂质,但是镜子却能把万物都摄入镜子里面的世界,我们能看到镜子里的东西,但镜子里的东西却不存在,一切都是空的,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那颗心,也是空的,这就是缘起性空的意思,所有一切相,在因缘和合情况下,都会显现出来。也就是禅宗的寻心,所谓寻心,就是找出一颗明心,明心就是佛性,一种光,修行中顿悟的时候,看见的佛光,就是想要寻找的那颗明心。
本来无一物。
意思是说菩提树和明镜台这两样东西,本来就不存在。无论是智慧,还是生长智慧的这种树,无论是想要寻找的那颗心,也就是佛性,还是能够照出那颗心的明镜,都是不存在的,世间所有一切都是空空没有。
何处惹尘埃。
意思是一切都是空空没有的,连佛性也都是空的,没有的,哪里还有什么尘埃。
这四句话,我们重新捋顺解释一下:这世间没有能够让我们长出智慧的那种菩提树,也没有能够照出我们自身佛性的那种明镜,这世上什么都是空的,即使我们通过修行获得的智慧,通过修行激发出来的佛性光芒,也都是没有的,世间什么都没有,哪里还能够有尘埃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6:36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
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
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观后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静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举手投足赫然而生,
"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着。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慧能的意思"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着,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扩展资料:
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
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
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
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
七十六岁时赴新州入灭。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说,一是顿悟成佛说。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个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贯通的思想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本无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6:37
从字面上的意思是说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