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释“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的具体字词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6:1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08:04
出 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语出自《景德传灯录》,原文为:“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这是个佛教中的故事.据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记载,当时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其佛学造诣极高,常被各地请去传道讲经。一天,他应邀到佛寺讲经时,有僧人施礼请他解答关于佛教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问题。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唱了一句偈语:“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为如果道行的修养到了百尺竿头那样的境地不再前进,那么,虽然了得,却还不是纯真,即使修到百足竿头的顶端,仍然不能松劲,绝对不能自满,也绝对不能中辍,继续用心去做,仔细去做,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
1,不动指心无所动,八风吹不动
佛家所谓“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共八件事。遇八风任意一风而情绪不为所动者,为八风不动。古有东坡,闲得灵感,五言信诗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得意之余,遂派书童过江,将此妙句送与佛印禅师印证。佛印看后,一笑,略一沉吟,批了两个字,交予书童带回。东坡期待“佳音”,敢忙打开观看,只见上写两个大字“放屁”。东坡自然大为光火,随即备船过江想与佛印问个究竟,大有兴师问罪之势。却见禅堂紧闭,门上贴一张纸条,写道:“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东坡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如如不动,
词目】如如不动 【读音】rú rú bù dòng 【释义】如如:佛家语,常在的意思。事物常在,没有什么变化。 【出处】《金刚经》第三十二节:“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 如如不动 何以故?” 【示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回:“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 【相关】如何理解与修习“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修行成功的佛与阿罗汉们的心。他们面对一切世间的境缘,心里不产生执着。不取于相是指他们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一种事物;如如不动是指他们心的平静状态,指他们面对一切事物,心理上完全以随缘与平静来应对。 这种不执着一切事物的心态要靠正确的修行才能实现。正确的修行是什么呢?以金刚经中的语句为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正确的修行方法。 一切有为法,泛指世间一切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与心)。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指所有世间事物的本质,这本质就是无常生灭。 应作如是观。佛要求修行者按照他指引的这个方向去观察,即观察一切有为法所具有的共同性质:无常生灭。 如果一位修行人,能够依照佛的这个方法去观察,他就会成就。成就的含义是,他会成为一个面对一切事物,平静对待它们,不贪着,也不排斥,处事中正,心理平和的人。即“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本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结果,是修行完全成功的圣者们所表现出来的心态。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是:观察一切有为法的本质——无常生灭。不要把结果当成方法来修,不要直接去修“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只要能够观察到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无常生灭的,那么,你会自然地达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法的次第。佛法修行的全部就在这里:观察五蕴身心及一切事物的无常生灭相。如果一位修行人能够如是修行,如是观察,那么,他就会达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修行人如果能够抓住这一个重点,那么,他就算抓住了佛法修行的中心。修行的着重点在于,要把佛的教理付诸实践,只有如此,佛法才能真正地帮助我们。
2,二句你断句有误,应该是得入/未为真
入指入佛知见,未为真,指不是真如实性
真如实性,对于一切众生来言,无论贫贱富贵,皆是平等具足。要明白在人类世界,若无真如实性,就难以实现当下的一切作为。 人的一切行为,皆从真如实性中起用。善用,就是佛用;恶用,就是魔用。真如是不变的本质,佛与魔的真如实性皆是相同,只是运用的方式不同,就导致了众生的灵性是“上升还是下坠”的分别。 众生若想提升自己,就应在自己的成长生存过程中,让佛性去作更大的发挥。但可惜众生在自己生存的取向过程中,往往无法应用天性来行事,而是应用秉性来作为,如此即把佛性埋没,把魔性显现于生存的环境了。 众生皆谓魔之可怕,却不知自己的魔性更可怕,况且更恶毒。对当下的一切事务,若是心生不悦,即会七窍生烟,恶毒的言词会倾巢而出。有情众生若对自己的恶毒魔性,不能当下去控制、平息,把自己入于佛性,就会在魔之恶毒中,造下更多的业因业果。到后来再懊恼悔恨就太迟,于事无补了。 就佛性真如来言,佛性的彰显,带给有情众生是一种向上取向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良善的因质,使有情众生不会沉沦于实相界的深渊中。又以佛性良善的本质,让恶性化除于无形。即在自己的生活中,让自己作自己的主人,而不会沉沦于为生存而出卖自己的灵性。
3,十方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shí fāng ㄕㄧˊ ㄈㄤ
十方
佛教谓东南西北及四维上下。《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身光明照,如水中月,如日初出,眉间白豪,普照十方。”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菩萨之化行於十方,仁寿之功霑於万国。” 唐 韩偓 《僧影》诗:“智灯已灭余空烬,犹自光明照十方。”
世界,指全部的时间和空间
shì jiè ㄕㄧˋ ㄐㄧㄝ ˋ
世界
(1).佛教语,犹言宇宙。世指时间,界指空间。《楞严经》卷四:“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南朝 梁 沉约 《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忽自见大光明遍於世界,山河树木,浩然无碍。” 唐 王缙 《游悟真寺》诗:“山河穷百万,世界满三千。”
4,全身,指法性身
法性身 】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术语)略名法身。佛三身之一也。佛身如法性周遍十方,有无量无边之相好庄严,以无量之光明,无量之音声,度十方无量之法身菩萨,谓之法性身。智度论九曰:‘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众亦满虚空。’往生论注下曰:‘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法性身有有相无相之论。见法身条附录。 【 法性身 】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简称法身,佛三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