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7: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1:40
新冠状病毒仍在全球持续蔓延,截至北京时间3月20日23时35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250856例,超25万。死亡病例累计10389人。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将其定义为大流行,而多国*的不作为行为也使得全球丧失了宝贵的机会窗口,这也再度重创了全球汽车产业。
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对于汽车产业的冲击究竟几何?各家车企将如何应对新冠疫情?产业链上下游将如何攻克时坚?全球汽车产业又将如何艰难前行?汽车头条APP检索外媒报道,推出新栏目《车企疫情地图》,还原每日全球汽车产业最新动态。
本期为3月21日全球车企疫情播报
世卫组织每日疫情报告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19日0时(北京时间19日7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16556例,达到209839例;死亡病例较前一日增加828例,达到8778例。目前已有168个国家地区出现新冠肺炎病例,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确诊超12万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已经宣布向82个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非盟提供援助,包括检测试剂、口罩、防护服等,其中多批援助物资已经送达受援方。
马斯克建议用抗疟疾药治新冠肺炎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美国东部时间3月19日晚6点,全美共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3350例,死亡188例,治愈106例。在19日不到18小时时间里,全美新增确诊病例3899例。
诚然,面对当下正在肆虐的新冠肺炎疫,各国当务之急就是研发能够治疗的药物。值得一提的是,马斯克似乎在这一方面有自己的想法。
3月17日,马斯克发文建议用抗疟疾药物氯喹治疗新冠肺炎,他还说自己在2000年差点死于疟疾,多亏用了氯喹。他在*上转发了一篇学术文章的链接,该文章认为氯喹片可帮助新冠病毒患者更快恢复。
暂且不说马斯克推荐的“神药”是否对治疗新冠状病毒提供帮助,面对北美日益严重的疫情下,此前一直坚持不停产的马斯克也宣布暂停美国弗里蒙特工厂的生产工作。
面对北美日益严重的疫情,此前一直坚持不停产的马斯克也宣布暂停美国弗里蒙特工厂的生产工作。
当地时间19日,在一份声明中,特斯拉表示,在过去的数日里,公司一直在与地方、州和联盟*商讨,并遵守所有工厂运营相关的法律和安全条款。尽管已经采取了所有能够采取的健康措施,但是持续运营仍然为员工、员工家庭和供应商带来了挑战。
因此,特斯拉决定从3月24日起,弗里蒙特工厂将有序地进行短暂停产。根据地方、州和联邦当局的指示,基本运营将继续,以支持车辆、能源服务。据了解,弗里蒙特工厂有一万余名员工,截至2019年12月底的年化产能略超415,000辆。
除了服务、基础设施和关键供应链所需的零部件和供应品之外,特斯拉位于纽约的工厂也将短暂停产。
此外,受疫情的影响,沃尔沃也将美国以及瑞典和比利时的工厂暂停生产。
大众“3D打印”造呼吸机
疫情之下,车企转产医疗物资和设备已是常事。此前,位于英国和意大利的共10家车企宣布造呼吸机抵抗疫情,据路透社最新消息,面对德国日益严重的疫情,德国品牌大众集团也正与世界各地的其他制造商一起探索使用3D打印技术来制造医院呼吸机以对抗冠状病毒。
大众在周五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它已经组建了一个特别工作组,研究如何利用3D打印来帮助制造医院呼吸机和其他救生设备。同时 大众拥有超过125台工业3D打印机。
该公司表示,正在测试材料和检查供应链。 “医疗设备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领域。但一旦我们了解了需求,并收到了蓝图,我们就可以开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斯柯达品牌,大众集团的宾利超豪华品牌,大众保时捷品牌以及宝马纷纷表示为大众造呼吸机尽可能的提供帮助。
据悉,截止当地时间19日,德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12327例,死亡28例,治愈105例。德国成为全球第5个确诊人数破万国家。
疫情过后欧洲汽车的转机
诚然,由于冠状病毒对需求造成严重破坏,新车销售在欧洲大幅下滑,当正常恢复时,*可能不得不提供巨大的刺激来提振需求。而且疫情还导致汽车供应链中断,这可能会影响欧洲汽车制造商推出电动汽车的计划,这些汽车需要达到严格的欧盟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就更是难上加难。
此刻,如何“拯救欧洲车市”?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
意大利运营的外国汽车制造商协会UNRAE的*米歇尔·克里斯奇建议,将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目标移至2021年。“欧盟应该重新评估今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电动汽车所需的部件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尚不清楚供应链恢复正常生产流程需要多长时间。汽车制造商制定了计划,以符合这些新的,更严格的二氧化碳目标,今年生效。但是,如果我们错过了中国制造电动汽车所需的关键部件,那该怎么办?”他表示道。
此外,米歇尔·克里斯奇建议,疫情结束后需要*推出激励措施来救市。“目前的激励措施适用于60克/公里以下的车辆。我认为,任何低于2020年欧洲95克/公里门槛的东西都应该得到某种形式的帮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