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感受(800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6:4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8:36
什么叫改革呢?古人把改革称为“鼎新革故”,即“布新猷,除旧政”,或者叫做“变法乱常”。古书上是这样来解释改革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
改革往往会引发新的矛盾,因而在改革过程中,及时化解这些新出现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就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实现长治久安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这也是古人所说的要善于以“小变”来求得“大变”。
古往今来,无数历史事实都证明,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我们只有找到这三者结合的结合点,稳妥地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体上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情况下发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危机加深。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革来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就成为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
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不胜枚举的改革和变法,但影响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研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改革,它的发生条件以及策略和方法是否运用得当是很有价值的,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的无价之宝。
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几种不同类型的改革。一是变革型改革,二是修正型改革,三是盲动型改革。我们就分三讲,对三种类型的改革做一些粗略的考察和分析。
一、变革型改革
下面,我们先讲第一种类型的改革,即变革型改革。所谓变革型改革,它是指在社会形态转变时期,为了用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而进行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变革型改革即是*。我们将这一类改革按照它的时间和性质分成三种情况。
(一)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改革
第一种情况,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改革。春秋时代,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由于牛耕和铁器的发展,逐步地推广,荒地开垦日益增多,私田急剧地增加,建立在集体劳动之上的井田制的弊端就日益地显现出来,出现了公田不治,公田没有人去耕种这样一种现象。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田里不鬻”,即原来规定的田地不可以买卖的格局就被打破了。当时奴隶主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就层出不穷。上至天子,下至大夫,还有大大小小的奴隶主都在竞相的购买土地。
与此相适应的是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部分奴隶主转化为封建的地主,获得小块土地私有权的奴隶和平民也转化为个体的农民,由此封建依附关系和租佃关系就产生并发展起来了,而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就成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地尖锐。
当时针对腐朽的奴隶制这样一种关系,而且针对奴隶主残暴统治的奴隶起义和平民*是此起彼伏,还有工匠斗争和国人*越来越高涨,再有的是“私家”(指当时的大夫)对于“公室”(诸侯国君)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再有是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夺权斗争,比较有名的是田氏代齐,还有三家分晋这些都相继出现。被称为“战国七雄”的各国国君为了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宗族灭亡、社稷瓦解的这样的厄运,因而他们都纷纷地变法图强,进行了*与经济各方面的改革。
著名的改革有这样几个,如由齐国的“管仲改革”、郑国的“子产改革”,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燕国的“乐毅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这些变法相继经过了60、70年的时间。在这些变法当中最有名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我们今天来看各国变法的性质是由于旧奴隶制度所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集结所以造成了各国的变法,所以在各国的变法中封建化就逐渐地实现,所以我们可以给它定性为“它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各国变法的结果就使奴隶主贵族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奴隶制的*制度和经济制度基本上被废除,由奴隶制引发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就逐渐地得到了化解,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社会和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中国历史由此迈入了蓬勃发展的封建时代。
下面,我们就以秦国的商鞅变法为例,来介绍一下改革的内容和措施。春秋时期,秦穆公当政时期的秦国曾经是一个西方的大国,但在秦穆公以后,由于几代当政者不求进取,所以使得秦国国势日下,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已经衰落得各国都看不起秦国,不与它会盟这样一个地步。到了战国中期以后,秦献公继位,奋起图强,着手进行改革,来挽救秦国衰退的趋势。秦献公的改革就使得秦国的*局面趋于稳定,国力有所恢复,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来富强秦国。
秦献公死了以后,当时年仅21岁的秦孝公即位,秦孝公虽然年轻,但他雄心勃勃,他有志于来统一天下,成就霸业。
他在上台以后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史书》上记载它是“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用此来笼络人心,安定内政。同时他还下令求贤,他明确地宣布说:宾客群臣,有才华的人如果能提出奇计,使秦国富强的话,我将要给他很高的官职与他来分享这个国土。所以,这就提出了很优惠的条件来争取各国的贤才到秦国来,商鞅正是看了秦国招贤的命令以后就来到了秦国。
商鞅他原来名字叫公孙鞅,是魏国陈,原来叫魏鞅,后来他因为带兵打败了魏军,受秦王的封邑,封在了商这个地方,一共有15个亿,所以人们就称他为商鞅。他从小就喜欢“刑名之学”,抱负宏大,向往着李悝、吴起的改革事业。
商鞅进入秦国以后就晋见了秦孝公,主张霸道,提出了变法的主张,提出了秦孝公的赏识,双方一拍即合,最终就确定了变法的根本大计。
秦孝公就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来主持变法,这个变法一共进行了20多年的时间,其中集中变法有两次,一次是在公元前359年,一次是在公元前350年。030600.net下面我们就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次变法的内容。
第一次变法的内容主要有这样几点:一个,奖励耕织,发展生产,实行重农抑商*。商鞅认为: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所以他下令:“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如果你努力地耕织,努力搞农业生产,导致你的粮食增产,你家庭富裕了,可以免除你的徭役,如果你从事商业,而导致你懒惰,结果贫穷的话,官府就要收你为奴,连通你的妻子、儿女都沦为奴隶,所以这样一项*就是鼓励农民去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商鞅还把奖励、开垦荒地作为重点,制定了几十条措施来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同时他还发布了不少抑商的*,如提高商税、不准私自贩卖粮食、商人要向*登记他所拥有的各种奴隶的数量和名字,以便官府用来摊派徭役,国家还垄断了盐铁和粮食的购销,这些*都是抑商的*,这个*是重农抑商的*,从商鞅变法开始,再往后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坚持的一个很重要的国家的*,这个*对封建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增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力量,巩固了政权的根基。
第一次变法的第二个内容是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旧贵族的特权。商鞅他颁布了分为二十等的军功爵制,确定了这样一个制度,立功受奖,怎么受奖?具体到斩获敌人的一个首级的话,就赏爵位一级,另外还赐给土地和宅院。军功越大,爵位和田产就越多,同时他又明令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你没有战功、军功的话,你就要被从宗室贵族的簿籍当中除名,除了名以后,你就不能再继续享受爵禄和特权,这样一个*就打击了旧贵族的腐朽势力,为中小地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结果就收到了这样一个效果,有军功的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如果没有军功的,即使你是宗室贵族的话,你家里可能还有财富,但你不可以铺张,不可以炫耀,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这是第二个内容。
下面,变法的第三个内容,颁布了法律,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商鞅认为,国家要用法制才能够治理好,所以他就在秦国颁行李悝的《法经》,并且实行轻罪重刑的*,他的目的是要以刑去刑(我用刑法来去掉刑法),我虽然有刑法,但因为老百姓都不去违反刑法,所以刑法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商鞅他还进一步整顿编制了户籍,他把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这样编完以后就可以使一伍一什互相监督,如果有人犯罪,就必须进行告发。如果你不告发的话,查出来以后,那十家都会受到牵连,所以这个是什伍连坐法,这个*就使得农民被牢牢地掌握在国家政权的手中,就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新法的顺利推行,这是商鞅变法当中第一次变法的三个主要内容。
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改革田制,废井田,开阡陌。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他把田制以240步为一亩,实行一户给100亩030600.net土地这样的授田制度,同时,还规定:国家分配给你的土地可以终身使用,这样就从制度上解决了秦国当时地多人少的矛盾,保障了土地和劳动力稳定地结合,和土地私有的合法化,提高了土地和劳动力利用的效率,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商鞅的这项措施是对所有制实行的根本变革,也是秦国得以富强的根本保证。
第二个内容,改革税制,均平赋税。为了改变各地农民赋税负担不太合理的状况,商鞅决定“訾粟而税”,按粮食产量来核算田税,以粟来交纳,这项措施效果是很显著的,它就达到了上一而民平,上面统一了,老百姓所承担的赋税相对地均平了,这样的效果就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赋税收入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