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什么用“生”而不是“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5:4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2:28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抓住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和江上春气回转的微妙特征,虽然是在腊月里,江南却春意盎然,诗人先顿后挫,用“生”入文,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由此可见诗人炼字功夫之深,把夜和日在旧和新之间的互相依存生动地表达出来,反映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2:28
其实主要问题是在残夜上。他是说海日是从残夜中慢慢诞生出来的,所以不能用升。如果要用升的话就是:旭日升东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2:29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升”,象形。本义:容器名。一斗的十分之一。后来又专门造了“升”字。《说文解字》中对这字的解释是:日上也。从日升声。“升”这个字最初就是指太阳升起,后来也进一步指月亮升起,并由此进一步泛化指一切事物的升起。简化字中再次将“升”简化为“升”。
“生”,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一切从母体中孕育成长的状况都用“生”。
而这个“海日生残夜”不仅仅是说残夜之中,太阳从海平面升起。而是说残夜仿佛是海日的母体,海日孕育其中,从残夜中出生一样。
祝你学业有成,一生幸福安康,谢谢
提问你这什么群
你这什么群
啊
白花了
回答这里的“生”与下句“入”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2:29
这首诗中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千古名句,深得历代诗评家激赏。摘录三则有代表性的评价。
唐代殷璠编选的专收盛唐诗的选本《河岳英灵集》中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评价这两句诗说:“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清人沈德潜编的一部唐诗选本《唐诗别裁》中评价说:“江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绝。”
殷璠没有明确解释这两句诗为什么好,只是高度评价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接着他又记录了玄宗朝三次拜相的大文学家张说将这两句诗“手题政事堂”和“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遗憾的是,张说为什么将这两句诗“手题政事堂”也没有进一步的解释,不过猜测大约是这两句诗无意说理,但在对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蕴含理趣,张说可能把这种理趣和理政的某些思想联系起来了。
虽然张说“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这个也没有进一步的详细解释,胡应麟的“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也只是一个结论,他也没有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但这个“为什么”在沈德潜的评价中却有迹可循:“江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绝。”原来是个“炼字”的问题。
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古人不废炼字之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可以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与“入”正是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两个字。
海上的太阳升起得很早,残夜还没有完全褪去,太阳就已经撕破这黑暗,等不及要从海面跳出来了。江上的春天来的也早,头一年的年底还没有过去,春天就到来了,好像春天要闯入这旧年一样。
一“生”一“入”,使得“海日”和“江春”都有了拟人的特点,非但“海日”和“江春”有了拟人的特点,连“残夜”与“旧年”也被卷入其中,“海日”与“残夜”,“江春”与“旧年”因为“生”和“入”这两个看起来太平常的字而关联起来,诗句因此有了无穷的意蕴。
不过,这个“海日生残夜”的“生”字,在学生默写这首诗的时候,却常常被误写为“升”字。堪称是古诗默写中出错率最高的字之一。
也难怪,不仅仅是日升,就是月升,最常用的也是“升起”之“升”。
比如:
东方朝日迟迟升,迎风弄景如自矜。——刘禹锡《百舌吟》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月升星尽没,风劲雪重凝。——陆游《初夜》霜落水初澄,星繁月未升。——陆游 《溪行》
如何有效避免这个错误,不要将这个“海日生残夜”的“生”字误写为“升”字呢。我在教学中做一点儿尝试。
一个是从字源着手,看“升”与“生”的差别。
“升”,象形。本义:容器名。一斗的十分之一。后来又专门造了“升”字。《说文解字》中对这字的解释是:日上也。从日升声。“升”这个字最初就是指太阳升起,后来也进一步指月亮升起,并由此进一步泛化指一切事物的升起。简化字中再次将“升”简化为“升”。
“生”,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一切从母体中孕育成长的状况都用“生”。
而这个“海日生残夜”不仅仅是说残夜之中,太阳从海平面升起。而是说残夜仿佛是海日的母体,海日孕育其中,从残夜中出生一样。
另外一个是从语境着手,举了几首古诗中的例子。
比如,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海上生明月”的“生”正是说明月仿佛是从海里出生出来一样,而不仅仅是在说明月跃出海平面。
又比如:
楚江怀古三首其一马戴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广泽生明月”绝对不可以单纯理解为“明月从广阔的洞庭湖湖面上缓缓升起”,而应该有所想象,想象洞庭湖仿佛就是明月的母体,明月从洞庭湖中孕育出生一样。
需要说明一点,关注一下张九龄和王湾的生卒年,王湾比张九龄小差不多20岁,再查一查他们的履历表,很可能他们之间在玄宗朝会有一些交集。
张九龄(公元673年/678年~公元740年)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
焉知王湾的“海日生残夜”的“生”字不是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那里获得的灵感呢?
再看马戴,晚唐著名诗人,(公元799年~公元869年)。张九龄和王湾去世半个多世纪后他才出生。
又焉知“广泽生明月”不是借鉴了“海上生明月”或“海日生残夜”呢?
当然,还有一个更贴近学生的例子,那就是杜牧的《山行》。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中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有一个不同版本的异文,是“白云深处有人家”。从诗歌意境来来说,我更喜欢“生处”,而不是“深处”,因为说“白云生处”,似乎那寒山就是白云的家一样,白云在那里出生,在那里成长,而“深处”则不含这种韵味。当然,如果写成“白云升处”,则就更直白,韵味就更淡了。
其实,不仅仅是这一个“生”字,默写古诗文中出现的错别字都可以这么纠正,要从字源和语境着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一个字错了吗,干嘛绕那么大的弯子,啰嗦这么多事情,多写两遍,罚抄几次,不就会了吗?是的,那样的效果可能更直接,但是,学诗歌绝不只是为了让孩子会默写,会考试,而还要让孩子体会到诗歌的美妙,诗歌的韵味。这种美妙和韵味,是罚抄的方式获得不了,非但获得不了,反而会让孩子对诗歌越来越厌烦,距离诗歌越来越远。
要让孩子爱上诗歌,唯有多多诵读,反复涵泳,没有什么终南捷径。
举报/反馈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