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是论文更有层次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5:25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0:24
指向性·具体化·层次感
----议论文写作的“三项基本原则”
一、 有明确的“指向性”
“文章合为时而著”,这一点在议论文写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指向性”即文章要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换个说法,就是写一篇文章时,你头脑中应该有个(或一些)“虚拟读者”,你是在针对这个(些)“虚拟读者”存在的问题与他谈话,给他做思想工作;通过读你这篇文章,“读者”的心理、感情、思想等方面的问题能焕然冰释,或者大彻大悟。
一般情况下,“指向性”要求具体化、清晰化,就像射击一样,有一个大小、远近适宜的靶子。写作者就是射击运动员,要力争射中靶心,打出十环,而不能像某个小品所讽刺的那样,朝着大致的方向,装上“散发弹”,虽然有可能击中目标,但大多数情况下会脱靶,甚至还可能误伤无辜的。举个例子,比如以“遗憾”为题写作文,其“指向性”有如下几种:
①生活中有些人做事情由于准备不充分,或者不够投入等原因而留下很多遗憾,据此确定立意:人做事情要投入、做好准备,不要给人生留下遗憾。
②有的人在生活或工作上有了遗憾后总是懊恼、痛苦,甚至颓废、堕落,据此确定立意:
遗憾不可避免,面对遗憾,应考虑的是如何汲取教训,调整方向,让以后的人生不再留下遗憾。
“指向性”明确了,文章的观点也就明朗化了。也可以这么讲,议论文的“立意”其实是与“指向性”的确立相伴而生的;文章的基本观点确立了,接之而来的是对基本观点的阐释与分解(即分论点的设立)。分论点的设立同样应该考虑文章的“指向”,结合文章的现实针对性才可能为“总部”开设更具体、更合理的“分支机构”。就拿“准备”这个题目来说,如果写作的指向不清,就可能只是泛泛地论些诸如“做好准备才能成功”“不打无准备之仗”之类的老调;但如果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个题目的现实意义,比如文章是针对生活中那些不想下功夫苦练本领而只是幻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人,就可以把论述的重点放在做“准备”所需要的“物质”与“精神”的付出上,文章的落脚点应是提倡“踏踏实实做准备”的务实精神。这样写就能避免人云亦云唱老调儿,不致写出外表光鲜而内里俗旧的“口水文”。
二、分析阐述“具体化”。所谓“具体化”即要做到描写、记述具体(记叙文),或分析说理透彻(议论文),不能写成“材料+观点”的样式。衡量一篇议论文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看你能不能把问题阐述得具体入微、细致深入。有的同学写议论文,常常是“论不够,事来凑”,如果剔出文中的“事”,恐怕说理的文字就少得可怜了。而且就是这少得可怜的文字基本上也是对文章中论点的简单重复或“换言表述”,有明显的“贴标签”的嫌疑。习作《准备》在对梵高与李致新两个例子的分析时就有很大程度的牵强附会。
如何学会具体分析,方法很多。我只谈一点,即学会因果分析。比如梵高,他为什么能忍受寂寞与物质上的穷困,为什么能战胜各种*而醉心于他的艺术探索与准备?比如李致新为什么能一直默默进行登山前的准备,高质量地完成生命极限的训练?分析的结论其实就是文章的两个分论点。当然这样的分析并不是“设身处地”,而是由写作的“指向性”决定的。对生活中耐不住寂寞、只想成名而不肯做实实在在准备的人而言,梵高就是榜样,他为了心中的艺术能够投入到“准备”中,甘愿“忍受寂寞、饮尽孤独”;对生活中那些凡事不能未雨绸缪,只凭热情而莽撞冒险的人来说,李致新就是最好的楷模,“登山不是冒险,挑战极限不能以生命为代价”。对例子的分析完全是从写作目的的需要出发而做的合理阐释。
比较分析、类比分析、临界分析、归纳分析等也都是很好的使论述“具体化”的方法。但具体分析能力的获得不是靠单纯记些方法就能具备的,应该让这些思维方式成为自己看问题时的“下意识”反应,功夫还是下在平时的好。
三、要有“层次感”。
议论文的“层次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篇的结构应该是一种“层递式”的,即要循着“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做)”的思路来行文;一是分析问题部分(既文章的本论部分)应该体现立体感,或并列,或层进;或正反对比,或因果推论等等。按理说,这都是议论文写作最基本的常识,是不该成为学生习作中的“主流”问题的。但由于高考作文命题“文体自选”这一开放性要求所产生的“副作用”,一些老师放弃了对学生文体规范的训练,不少同学也误以为文体规范是不怎么重要的问题,于是一些本来不应出现的问题却有泛滥之势。这应该引起深思!
《准备》这篇习作就存在“层次感”不强的缺点。由于写作“指向”的模糊,对例子的叙述眉毛胡子一把抓,无所侧重;而且对例子的分析平面化。梵高的例子,只是强调其“不懈的准备”“精心的准备”;李致新的例子同样是强调其“充分的准备”。从分析说理的角度来评价,这两段内容是重合的,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平面思维”。以这样的思维写下去,再写五个例子,充其量是字数量大了,但在议论的深度、广度上仍是单薄的。
议论文的分析问题部分很多同学偏爱设“分论点”的写法,作为考场作文来说,这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作者的主要观点、文章的脉络框架能毫发毕现于阅卷者眼前。但提升文章品位,还须在加大“思维含量”上动脑筋。比如,几个分论点的关系,到底是从不同角度阐释中心(并列式),还是正反对比(对照式),或者是层层深入(层进式),这是对写作者思维分析能力的考验。只是模其形而未能拟其神,会闹出很多笑话的。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由于这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中“画面组合”式的习作占有一定的比例,所以颇有些同学青睐这种写法。用这种模式写作文,必须解决的问题有二:①几个“画面”(材料)要有层次感:或者是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或者是层层深入。文章应有“思维含量”。②几个“画面”(材料)最好体现一手材料(亲历亲闻)与二手材料(来自书本媒体)相结合的原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0:25
议论文的“层次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篇的结构应该是一种“层递式”的,即要循着“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做)”的思路来行文;一是分析问题部分(既文章的本论部分)应该体现立体感,或并列,或层进;或正反对比,或因果推论等等。按理说,这都是议论文写作最基本的常识,是不该成为学生习作中的“主流”问题的。但由于高考作文命题“文体自选”这一开放性要求所产生的“副作用”,一些老师放弃了对学生文体规范的训练,不少同学也误以为文体规范是不怎么重要的问题,于是一些本来不应出现的问题却有泛滥之势。这应该引起深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0:25
指向性·具体化·层次感
----议论文写作的“三项基本原则”
一、 有明确的“指向性”
“文章合为时而著”,这一点在议论文写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指向性”即文章要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换个说法,就是写一篇文章时,你头脑中应该有个(或一些)“虚拟读者”,你是在针对这个(些)“虚拟读者”存在的问题与他谈话,给他做思想工作;通过读你这篇文章,“读者”的心理、感情、思想等方面的问题能焕然冰释,或者大彻大悟。
一般情况下,“指向性”要求具体化、清晰化,就像射击一样,有一个大小、远近适宜的靶子。写作者就是射击运动员,要力争射中靶心,打出十环,而不能像某个小品所讽刺的那样,朝着大致的方向,装上“散发弹”,虽然有可能击中目标,但大多数情况下会脱靶,甚至还可能误伤无辜的。举个例子,比如以“遗憾”为题写作文,其“指向性”有如下几种:
①生活中有些人做事情由于准备不充分,或者不够投入等原因而留下很多遗憾,据此确定立意:人做事情要投入、做好准备,不要给人生留下遗憾。
②有的人在生活或工作上有了遗憾后总是懊恼、痛苦,甚至颓废、堕落,据此确定立意:
遗憾不可避免,面对遗憾,应考虑的是如何汲取教训,调整方向,让以后的人生不再留下遗憾。
“指向性”明确了,文章的观点也就明朗化了。也可以这么讲,议论文的“立意”其实是与“指向性”的确立相伴而生的;文章的基本观点确立了,接之而来的是对基本观点的阐释与分解(即分论点的设立)。分论点的设立同样应该考虑文章的“指向”,结合文章的现实针对性才可能为“总部”开设更具体、更合理的“分支机构”。就拿“准备”这个题目来说,如果写作的指向不清,就可能只是泛泛地论些诸如“做好准备才能成功”“不打无准备之仗”之类的老调;但如果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个题目的现实意义,比如文章是针对生活中那些不想下功夫苦练本领而只是幻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人,就可以把论述的重点放在做“准备”所需要的“物质”与“精神”的付出上,文章的落脚点应是提倡“踏踏实实做准备”的务实精神。这样写就能避免人云亦云唱老调儿,不致写出外表光鲜而内里俗旧的“口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