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恐龙的短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2:55
我来回答
共9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7 01:48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恐龙(英文:dinosaur)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95万年前的并且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栖息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一亿六千万年之久。
出现灭亡时间: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两亿四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恐龙最终灭绝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
名称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动物)。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700多种(生物学上的物种)。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它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与鸟类关系:
在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其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明显的羽毛痕迹(美颌龙虽然也有羽毛,但它们很原始),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食肉恐龙具有原始羽毛,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自从1970年以来,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现在,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认为它们在生物学中应该分类于同一纲(即现未建成的恐龙纲)之内。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晚二叠纪,并在中三叠纪成为优势动物群。
从发现恐龙到20世纪前60年,由于对恐龙了解不足,科学家与大众媒体都视恐龙为行动慵懒、缓慢的冷血动物。但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恐龙文艺复兴,提出恐龙也许是群活跃的温血动物,并可能有社会行为的观点。近期发现的众多恐龙与鸟类之间关系的证据,支持了恐龙是温血动物的观点。但事实究竟如何,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多样性发展:
从早侏罗纪到晚白垩纪,恐龙家族适应环境因而发展迅速,使得恐龙向着多样性方向发展,恐龙的种群数目增加,使恐龙这一类具有优势,恐龙由此得以支配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吃植物的恐龙)和凶暴的肉食者(吃动物的恐龙),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生物习性
最古老的爬行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夕法尼亚纪”(约3亿2000万年前─2亿8000万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才能开始发育。爬行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卵中水分的散发。此一重大改革,使爬行类可以离开水生活。 从2亿4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行类成了地球生态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类时代。大型爬行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植食性的迷惑龙,是体形与体重最大的陆栖动物。棘龙是迄今为止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与蛇颈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生态体系。
爬行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亿8千万年左右。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种类。
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行类,曾生存在中生代的陆地上的沼泽及灌木丛里,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其中有许多种好食肉,许多种好食草。其中发展较缓慢的种类,类似最古之鳄及喙头类,发展较完善的种类与鸟类相似。
恐龙的迁徙:
(转自中国广播网)北京时间10月30日消息,长久以来,古生物学家一直无法确定恐龙是否也像鸟类或者角马等动物一样进行迁徙。由于可能面临异龙(霸王龙的远亲)带来的威胁,巨型食草恐龙在草原上迁徙并不是一个非常牵强的想法。现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的研究人员第一次证明,恐龙也会在生存环境恶化时迁徙。
研究人员利用牙齿化石中的氧第一次证明,恐龙在泛滥平原之间迁徙。
分类:
其在在生物学上被列为一个总目。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这样的架构要比其他各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 鸟臀目(Ornithischia)。
二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腰带结构:
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十分难看。
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区别)。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Sauropoda)和兽脚类(Theropoda)。
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
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是一类杂食--素食性的中等体型的恐龙,例如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种巨型恐龙--------板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安琪龙。
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的马门溪龙,世界上已知体形最大的动物-----地震龙或易碎双腔龙等。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很发达,为最聪明的一类。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霸王龙是著名代表,其余如异特龙,南方巨兽龙等也颇具名气。
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Ornthopoda)、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角龙类(Ceratopsia)和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
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它们两足或四足行走,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下颌牙齿齿冠向外弯曲。它们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如:鸭嘴龙、禽龙等。
剑龙类,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或多对,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其代表有被认为居住在平原上的剑龙,被发现于坦桑尼亚的肯氏龙。
甲龙类的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主要出现于白垩纪早期。例如生活在欧洲*的海拉尔龙,生活在英国的多刺甲龙,以及在美国的包头龙和蒙古的爱得蒙托龙。
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龙类的祖先类型。其中有与霸王龙齐名的三角龙,温顺的食草动物原角龙等等。
肿头龙类主要特点是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成腰带,主要生活在白垩纪。
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小孔,这个孔在其它各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的动物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7 03:06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恐龙(英文:dinosaur)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95万年前的并且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栖息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一亿六千万年之久。
出现灭亡时间: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两亿四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恐龙最终灭绝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
名称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动物)。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700多种(生物学上的物种)。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它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与鸟类关系:
在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其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明显的羽毛痕迹(美颌龙虽然也有羽毛,但它们很原始),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食肉恐龙具有原始羽毛,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自从1970年以来,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现在,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认为它们在生物学中应该分类于同一纲(即现未建成的恐龙纲)之内。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晚二叠纪,并在中三叠纪成为优势动物群。
从发现恐龙到20世纪前60年,由于对恐龙了解不足,科学家与大众媒体都视恐龙为行动慵懒、缓慢的冷血动物。但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恐龙文艺复兴,提出恐龙也许是群活跃的温血动物,并可能有社会行为的观点。近期发现的众多恐龙与鸟类之间关系的证据,支持了恐龙是温血动物的观点。但事实究竟如何,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多样性发展:
从早侏罗纪到晚白垩纪,恐龙家族适应环境因而发展迅速,使得恐龙向着多样性方向发展,恐龙的种群数目增加,使恐龙这一类具有优势,恐龙由此得以支配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吃植物的恐龙)和凶暴的肉食者(吃动物的恐龙),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生物习性
最古老的爬行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夕法尼亚纪”(约3亿2000万年前─2亿8000万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才能开始发育。爬行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卵中水分的散发。此一重大改革,使爬行类可以离开水生活。 从2亿4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行类成了地球生态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类时代。大型爬行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植食性的迷惑龙,是体形与体重最大的陆栖动物。棘龙是迄今为止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与蛇颈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生态体系。
爬行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亿8千万年左右。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种类。
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行类,曾生存在中生代的陆地上的沼泽及灌木丛里,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其中有许多种好食肉,许多种好食草。其中发展较缓慢的种类,类似最古之鳄及喙头类,发展较完善的种类与鸟类相似。
恐龙的迁徙:
(转自中国广播网)北京时间10月30日消息,长久以来,古生物学家一直无法确定恐龙是否也像鸟类或者角马等动物一样进行迁徙。由于可能面临异龙(霸王龙的远亲)带来的威胁,巨型食草恐龙在草原上迁徙并不是一个非常牵强的想法。现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的研究人员第一次证明,恐龙也会在生存环境恶化时迁徙。
研究人员利用牙齿化石中的氧第一次证明,恐龙在泛滥平原之间迁徙。
分类:
其在在生物学上被列为一个总目。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这样的架构要比其他各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 鸟臀目(Ornithischia)。
二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腰带结构:
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十分难看。
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区别)。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Sauropoda)和兽脚类(Theropoda)。
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
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是一类杂食--素食性的中等体型的恐龙,例如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种巨型恐龙--------板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安琪龙。
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的马门溪龙,世界上已知体形最大的动物-----地震龙或易碎双腔龙等。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很发达,为最聪明的一类。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霸王龙是著名代表,其余如异特龙,南方巨兽龙等也颇具名气。
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Ornthopoda)、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角龙类(Ceratopsia)和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
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它们两足或四足行走,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下颌牙齿齿冠向外弯曲。它们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如:鸭嘴龙、禽龙等。
剑龙类,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或多对,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其代表有被认为居住在平原上的剑龙,被发现于坦桑尼亚的肯氏龙。
甲龙类的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主要出现于白垩纪早期。例如生活在欧洲*的海拉尔龙,生活在英国的多刺甲龙,以及在美国的包头龙和蒙古的爱得蒙托龙。
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龙类的祖先类型。其中有与霸王龙齐名的三角龙,温顺的食草动物原角龙等等。
肿头龙类主要特点是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成腰带,主要生活在白垩纪。
参考资料:421659864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7 04:40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距离今天有2亿到7千万年的时候,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统治着海洋、陆地和天空,其他一切动物都无法和它们对抗,它们是名符其实的霸主,这就是恐龙。
在那个时候,地球的气候温暖湿润,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里居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所以,不论是吃植物还是吃动物的恐龙,都有享受不尽的美食。因为有了这么好的环境,恐龙们一般都长得巨大无比。据推测,最大的恐龙有30米长,体重达40到50吨,就是用现在最大的公共汽车也拉不动它们呢。当然,也有小一些的恐龙,像细腭龙全长才60厘米,重3公斤,跟我们见到的鸡差不多。
可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却突然很快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消失的时间是在科学家们称为“白垩纪”的结束期。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很多年以来人们纷纷猜测,但一直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所幸的是有些死去的恐龙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的骨胳变成了化石被大自然保留了下来,使我们今天知道过去有这样一些动物存在,并且根据这些骨胳推测描绘出了它们的样子。如果你对恐龙感兴趣,也不妨试试,看能不能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恐龙和今天的爬行动物一样,都是一生下蛋就走开,根本不管它们的孩子会怎么样。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一些幼小恐龙化石的牙齿有明显的磨损痕迹,这表明它已经开始吃东西了。但是这些幼龙的四肢却还没有发育完全,显然还未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爬行。这似乎可以说幼龙是在巢中由父母来养育的。另外,分析恐龙足迹化石表明,它们常列队外出,大恐龙在两侧,小恐龙在队列中间,如同今天我们看到的象群。于是科学家给这种恐龙起了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名字,慈母龙。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仅凭这些证据,并不能证明恐龙是有目的志养育自己的后代。因为现在世界上任何爬行动物都没有表现出这样的爱心。慈母龙每次能生25个蛋,这25只小恐龙每天要吃掉几百斤鲜嫩的植物,慈母龙需要不辞劳苦地到处寻找食物。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它们是无愧于慈母龙这个称号的。
人们刚发现剑龙的时候就注意到它们背上长着许多骨板。最初,科学家们估计这些骨板是像护盖一样平铺在恐龙身上。后来,经过仔细的考察,最终确定骨板是竖立的。这些骨板里面充满空隙,表面还有很多沟槽,这些空隙和沟槽里布满了血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7 06:32
原意为「会飞的爬虫类」。中生代三叠纪出现在地球上的翼龙是最早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但有人怀疑它只是徒有虚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脑中处理平衡信息的神经组织相当发达,翼龙不仅能像鸟类一样飞翔,而且很可能是飞行能手。 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使用计算机分层造影扫描技术,依据化石建立了翼龙大脑的三维图像。图像显示,翼龙的小脑叶片相当发达,其质量占脑质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动物中比例最高的。与之相比,擅长飞行的鸟类的小脑叶片也只占其脑质量的1%到2%。 最大的翼龙是披羽蛇翼龙。展开双翼有12米长。 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发现。今年6月10日,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学术刊物———英国的《自然》杂志上。由于这次重大的发现,《自然》杂志还在其网站首页“今日新闻”栏目中同时配发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图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也报道了这一重要。由于这样一块无比珍贵化石的发现,今天的人们已获得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翼龙这类与恐龙同时出现又同时绝灭,比鸟类早约7000万年飞向蓝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动物和鸟类一样卵生。 腕龙 恐龙体长: 长23米,高12米 恐龙体重: 77-80吨 恐龙食物: 草食动物,它吃树梢处的叶子. 生存年代: 1亿4500万-1亿5600万年前,侏罗纪晚期 生存地点: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大河谷和非洲的坦桑尼亚 辨认要决: 尾巴短粗 恐龙种类: 龙盘目龙脚亚目 来 历: 腕龙英文名(Brachiosaurus)的含义是“长臂蜥蜴”。 简 介:腕龙是最高最大的恐龙之一。它有个长脖子、小脑袋和一条短粗的尾巴。走路时四脚着地。腕龙的前腿比后腿长。每只脚有五个脚趾头。每只前脚中的一个脚趾和每只后脚中的三个脚趾上有爪子。腕龙的牙平直而锋利。腕龙的鼻孔长在头顶上。腕龙有个非常小的脑袋,因此不太聪明。它们成群居住并且一块外出。腕龙生小恐龙时不做窝,而是一边走一边生,这些恐龙蛋于是就形成了长长的一条线。腕龙不照看自己的孩子。它们吃东西时,腕龙不咀嚼就将食物整块吞下。腕龙是所出现过的恐龙中最大和最重的恐龙之一。一个人的头顶只能够到这种庞然大物的膝盖。它有巨大的身躯、很长的脖子、小脑袋和长尾巴。 一个巨大、强健的心脏不断将血液从腕龙的颈部输入它的小脑。一些科学家认为它也许有好几个心脏来将血液输遍它庞大的身体。沿着颈椎,那发达的肌肉帮助支撑它的头。与其它恐龙不同的是,腕龙的前腿比后腿长,这样能帮助它支撑它的长脖子的重量。腕龙吃树梢上的嫩叶,其他吃草类动物是够不着的。依靠长长的脖子,它能够摘取最高处的树叶。今天的长颈鹿也是如此。腕龙有发达的颌部,犹如边缘锋利的勺子一般的牙齿,可夹断嫩树枝和树芽。腕龙需要吃大量的食物,来补充它庞大的身体生长和四处活动所需的能量。一只大象一天能吃大约150公斤的食物,腕龙大约每天能吃1,500公斤,是今天庞然大物食量的十倍!它可能每天都成群结队地旅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游荡,寻找新鲜树木。腕龙(Brachiosaurus) 是大型恐龙之一,生活在侏罗纪,你从腕龙的模型和其它恐龙分辨,可以轻易的从腕龙前肢较后脚要长这件事得知;它的肩膀离地大约五点八公尺,而它的头当抬起举高时,离地面大约有十二公尺,虽然可能觅食高树梢的枝叶,有些科学家认为它不会让脑袋抬举太久——那将造成非常困难的要将血液输送上去。腕龙是有史以来陆地上最巨大的动物,目前虽然已经挖出超龙、特超龙、地震龙等可能比腕龙更巨大的恐龙,但是由于还没有挖出完整的骨骸,因此还不能确定。腕龙、雷龙、梁龙的鼻孔都是长在头顶上的。这么高大的动物要采食高树上的枝叶,当然是很容易的。与其他巨型食草恐龙一样,它也是长脖子小脑袋,头顶上的丘状突起,就是它的鼻子。腕龙前肢高大,肩部耸起,整个身体沿肩部向后倾斜,这种情况在现在的某些高个动物如长颈鹿的身上还能看到。 恐龙是距今1亿3千万年前地球上爬行动物的总称。它们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大的如中国四川省合川县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全身长22米,体高3.5米,体重40~50吨。平时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物。小的鹦鹉龙整个身体只有一只小狗大。有的能在空中飞翔,像长尾的喙嘴龙,有尖利的牙齿和长长的尾巴。尾巴末端有一块像苍蝇拍形状的膜,飞翔的工具是翼膜。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马拉雅鱼龙,食肉善游,上下颌特别长,形成长吻,口内有牙齿,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有的是陆上的武士,如剑龙,身长6米,头小,背部高拱,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竖立着,尾尖处有骨刺,是御敌的武器。到了1亿3千万年前左右,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的变化,称霸一时的恐龙在地球上就完全灭绝了。恐龙灭亡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应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当时外界环境的改变与恐龙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7 08:40
恐龙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栖息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一亿六千万年之久。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恐龙最早出现在约两亿四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恐龙最终灭绝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
它们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7 11:04
古生物学家在俄罗斯远东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西部地区发现了一具恐龙骨架,该种恐龙尚是首次发现,是一个新的物种。化石的研究者——俄罗斯古生物学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的波奴特斯基等人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中,对这只6500万年前的恐龙进行了描述。
这个新发现的恐龙新物种名称为克贝洛斯龙,一种鸟脚类恐龙中鸭嘴龙类的植食性恐龙,从一个不完整的头骨化石上可以看出克贝洛斯龙脑袋扁平,长着一个强壮而宽平的脊冠与钩状突出的上颌。
波奴特斯基将这个新发现的恐龙物种命名为“克贝洛斯龙”。
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克贝洛斯是地府冥王哈迪斯所养的猛犬,专司镇守地府大门,其最大特征是长了3个狗头,并具有喷射强酸等天赋异禀,可说是有史以来最强悍的看门狗。而模式种的种名则献给蒙纳金上校。
协助化石研究的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迦得弗利兹说:“经过对化石发现地的古生态学与古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发现,在7100万年前,可能几支血*立的鸭嘴龙类从北美洲西部迁移到亚洲东部,到了6500万年前,就有几个完全不同的鸭嘴龙群在两个地区发展。”
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在2005年日本考古学家观铃发现新证据,恐龙有可能是在鸡蛋里孵化出来的。
在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度相似,差别在於始祖鸟化石有著羽毛痕迹,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自从19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认为它们应该分类於同一纲之内。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於爬行动物的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於晚二叠纪,并在中三叠纪成为优势动物群。
在20世纪前半期,科学家与大众媒体都视恐龙为行动缓慢、慵懒的冷血动物。但是1970年代开始的恐龙文艺复兴,提出恐龙也许是群活跃的温血动物,并可能有社会行为。近期发现的众多恐龙与鸟类之间关系的证据,支持了恐龙温血动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7 13:46
恐龙简介
恐龙源自数十亿年前生活在海洋裏的微生物.渐渐微生物演化成鱼类.由於海洋裏的生物渐多,鱼类又演化出在陆地上行走的两生类,接著并演变出爬行类.
恐龙有陆地王者之称,他们生存於大约2亿2500万年前至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其间历时约1亿6000万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陆地上的植物也随著时代的变迁发生变化.
恐龙时期
三叠纪—(约2亿4千8百万到2亿8百万年前)是中生代的第一个时期.当时所有的陆地形成了一个超级*,叫做盘古*,北半部称劳拉西亚古陆,南半部则是冈瓦纳古陆.
___ 当时各地的气候都限暖和或者炎热.极地没有冰层覆盖,沙漠在内陆地区扩展.显花植物尚未演化出来.
侏罗纪—(约2亿1千万—1亿4千万年前)是中生代的第二个时期.在亚洲针叶树和银杏繁茂.盘古*继续分离.
白垩纪— (约1亿4000万—6500万年前)是中生代的第三个时期.虽然恐龙不断繁盛,但是在这个时代末期就都灭绝了. 在三叠纪开始*的盘古*到了白垩纪即很快地形成了大西洋.从6500万年前到现在为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7 16:44
哪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
诗人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假借蝉的口气来写蝉,表面看来是蝉在自说自话,其实全部是诗人自己的心声。全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喻成蝉。全篇还采用双关的手法,从颔联开始,句句写的都是蝉,但句句其实又都是自己。那“玄鬓影”和“白头吟”,既是蝉,也是囹圄中的自己。那“露重”和“风多”既是蝉的境遇,也是自己的遭际。而结尾的蝉的一问,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声声呐喊。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7 19:58
x x
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