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的民风民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7:2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34
句容传统婚礼
1、【订婚】句容旧时婚配是凭父母之命,由媒人从中撮合,年貌相当,门当户对,双方经“合八字”认为无相“冲克”,男方则备少量礼金、红条糕、红头绳(绒线)等给女方“下订”。双方家长即以亲家相称。
2、【彩礼】句容旧时,婚前女方索取聘礼,叫彩礼。礼品厚薄,*有异,富户有金银首饰、绸缎、衣服(料)。贫户礼薄,而鱼、肉、糕、糖和万年青(草)等,皆不可少。农村要彩礼多为女儿办嫁妆,陪嫁丰盛程度视男方彩礼厚薄而定。
3、【待嫁】 出嫁前夕女方家长宴请亲友中“全福”(父母双全)少女作陪,为嫁女饯行,叫吃待嫁酒
4、【发嫁妆】 婚日或前一日,嫁女的嫁妆,由男方派人迎取,一般有木制大八件或小八件(箱、厨、柜、桌、凳、子孙桶、面盆)等。*有别,但子孙桶(马桶)必备(表示有子有孙讨吉利),此习农村沿袭至今。
5、【嫁娶】 结婚当日,男方必备花轿接新娘,发轿前要“暖轿”、“祭轿神”。轿至女方,要赏“开门礼钱”。新娘卧床不起,叫“赖(恋)床”,兄长要给起床钱。新娘由父兄抱上轿,叫“抱轿”。上轿前,母女痛哭,叫“哭嫁”,以示惜别。轿至男方,不让新娘下轿,叫“捺(耐)性”。下轿步麻袋入宅,叫“传代”。至客堂“拜堂”后送入洞房,就算结婚了。解放后,旧习已改,结偶双方,按《婚姻法》至基层*登记,领证结婚。
6、【闹洞房】新人入洞房,男女青年争看新娘,并以各种方式逗弄新人,作乐取笑,叫“闹新房”。也有戏弄阿公、大伯的,谓“三朝无大小”。此俗仍在流行。
7、【会亲】女方父、兄、弟及姑爹、舅父于成婚次日到男方省亲,与男方主要亲属首次会晤,称之新亲相会,男方以隆重的礼节接待。宴前,三道茶(糖、糕、蛋)必不可少。会亲双方多以男性为主。
8、【回门】新娘子于婚后三日皆新郎回娘家,谓之“回门”。现今交通便利,交往公开,此俗已淡化。也有将会亲、回门皆于婚日行之,谓之“一堂过”。
十点妆
点妆就是点红,在新娘下轿的时候,有一位有父有母的姑娘扶着下轿,然后有个妇女给新娘子在脸上点红,点妆的妇女必须是有丈夫,有儿有女,点妆时边点边讲喜话。点妆的顺序是,第一点点在两条眉毛的中间,第二点点在鼻尖上,第三点至第十点分别点在脸庞两边。点过妆之后,再由姑娘扶着新娘子进男方家门。
十点妆歌谣:
一点妆长命百岁,二点妆金玉满堂
三点妆三元及第,四点妆事事如意
五点妆五子登科,六点妆六六大顺
七点妆七子团圆,八点妆八洞神仙
九点妆九世同宿,十点妆实实在在
春节
句容叫过年,时进腊月,家家户户办年货,制新衣。年货主要是:腌制肉、鸡、鹅、鸭,购买瓜子、花生、糖果糕点和拜年用的包包,母亲为子女缝制棉衣、棉裤、纳鞋底做新鞋。临近除夕的前几日,泡黄豆磨豆腐,打米糕,蒸馒头。此外,为辞旧迎新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民间俗称“掸尘”,清除家中废旧物品,清除屋顶墙面的灰尘、旧年画,擦洗灶台、家具,清便桶,担满水,人人上澡堂子洗澡,干干净净迎新年。
民间认为一家祸福皆由灶神(灶老爷)执掌,因此,春节前的腊月廿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灶(敬灶老爷),蒸团子(粘嘴),打糍粑(糊嘴),撒料豆,秣神马,焚烧旧的灶神像,谓之“送灶”,祈求“灶老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到了除夕再换新灶神像,谓之“接灶”。
除夕这天,大人们筹备年夜饭,贴上新年画,家里所有的门都要贴上新对联,门楣上帖横幅和红纸雕刻的“挂落”,“挂落”张数为单数,牛棚、猪圈、鸡舍、灶头、水缸都要贴上相应的报条,报条的内容是“六畜兴旺”、“捷报丰收”、“福水善火”等祈语。窗户、房柱等处贴上“财”、“福”,春联用墨笔红纸书写,当年有丧事的人家用黄纸,隔年改用绿纸,第三年恢复红纸对联,对联上门后讨债人就不能上门了。
年夜饭前上供菜祭祖(敬祖宗),焚香、点烛、烧纸钱(锡箔折成元宝形)、叩头、作揖。敬完祖宗后的饭菜要回灶之后,再端上桌,燃放鞭炮后全家落坐同吃团圆饭,其间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岁钱”,饭后炒瓜子花生,包饺子(正月初一早餐吃饺子)。
正月初一,家家户户燃放鞭炮接“天地”,男女老少新衣新帽。邻里相见拱手道福。
拜年。拜年有规矩,初一不出门,在家拜父母,拜邻里乡亲,初二拜舅舅,舅舅为大,初三拜丈人,初四及以后拜姑、姨。
初五家家户户起大早放鞭炮,接“财神”。
正月十五过大年
句容有许多“河南人”,他们是几百年前从河南光山、罗山逃荒过来的移民。
句容 “河南人”有正月十五过大年的习俗,他们有句话“正月十五大似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
相传,隋唐时候,李世民带兵打仗,一仗从年前打到年后,三十晚上大年夜也没捞到过。
战斗结束,已是正月十五,打了胜仗,李世民高兴,说,年没捞到过,今天补过。
于是,杀猪宰羊,热热闹闹地补过了一个年,比平时过年还隆重。
这就流传下来正月十五过大年的习俗,也有了“正月十五大似年”的俗语。
句容还有许多“湖北佬”,来自湖北沙市、襄樊,他们也有这一习俗。
有人将南乡的河南人也叫“湖北佬”,为什么呢?原来老早时候,河南光山、罗山一带也属于“湖北”。
句容南乡正月十五过大年一直保留到今天,但对这一习俗的由来,知道的很少,最近,在采访了一位九十几岁的老人后才了解到了来龙去脉。
这一习俗,在他们的老家还不知道有没有。
清明节
家人带上“新纸”和锹上坟“挂纸”。先在田埂挖二块碗形的草土块(坟帽子),再清除旧坟帽,将新坟帽一反一正摞在一起,中间压上新纸,用锹将坟地清理一下,叩头祭祖。民宅的门檐上插上柳条,据说能消灾驱邪。折纸钱备酒菜,点烛上香,烧纸叩头,将桌上每份饭菜夹上一点放在杯中,至大门外倒向空中,并念道:“老祖宗慢走,七月半再来。”
句容端午节习俗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句容主要的传统习俗。
句容的粽子一般为菱形,用芦苇叶包裹。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米中还添加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板栗、红枣、赤豆等。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一直到今天,每年端午节,句容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千百年来,吃粽子的风俗,盛行不衰。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条”,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菖蒲其形似剑,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杀菌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家家都洒扫庭除,将艾叶悬于堂中,用以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系端午线:
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
端午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 ?/ B; ?# Y- ?0 G% l: O
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 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
系端午线也是句容传统习俗,端午线颜色艳丽,系于小孩手臂上,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端午线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
还有一说,在端午后的第一个雨天把端午线拆下来扔到水里,然后就会变成五彩的龙。龙是祈求平安跟健康的,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端午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还有襟头点缀装饰的作用。还有小孩穿虎头鞋,胸前挂一五色网兜,兜内装有煮熟的鸡蛋或咸鸭蛋。
每到端午,家家有吃十二红的习俗。何谓十二红?就是十二种带有红颜色的菜肴。端午的菜品,为何一定要十二红,而不是十一红,或是十三红,这是有说法的。这个数字代表每年的十二个月,它也兼顾了每年的四时八节。人们都希望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事业发展得顺顺当当的。再者,民间置办酒席考究成双成对,通常讲究四碗八碟,要配成十二道菜,这样才成席,才成宴。
这十二红,有的是菜品本身红,如樱桃萝卜、西红柿、苋菜、香肠等;有的菜品本身不红,如黄鱼、长鱼、蹄骨旁等,那就要上色了。所谓上色便是用酱油来红烧。- o% i O* K, D" a4 o
现在讲“五红”,中午的餐桌上要有五种红色的菜肴,一般是红烧鱼、红烧肉、河虾、咸鸭蛋、苋菜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35
大年十五走百病 东北大年十五晚上时要出去串门,人们相信这样可以避免今年会生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35
大年初一晚上吃水饺 大年初一早上吃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