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8: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8:40
《道德经》的第二十章,字数相对较多,老子先生用了几个比喻来描述得道之士和普通人的区别,所以在学习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发出了感慨,为什么得道之士和大众有着相反的特点呢?
第二十章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大家在通读道德经一遍之后会发现,每一个章节字数并不是很多,而这一章比较特殊,字数相对较多,如果从字面注解来看,似乎是老子先生的个人独白,这么大的篇幅点出了得道之士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一点,得道之士应怀自然之心,勿沉迷于书本知识海洋而不能自拔,即绝学无忧,但人们不学习就会愚昧,这就是矛盾之处,书本上的知识都是有局限的,这就是为什么圣人老子只用五千多字朦朦胧胧的来描述大千世界的道,老子先生希望人们回归自然,最高级的智慧并不是写在书本上的。所以第一句绝学无忧提示人们,不学习是不行的,但融会贯通之后就可以舍弃书本教条、聪明技巧回归本真,如同自然界的动物,没有智慧,只按照自然规律生活而不忧虑。
第二点,得道之士是通晓天道规律的,老子先生举例善与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样的,我们都熟悉老子先生的一句话,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善恶亦是如此,有时发善心资助一乞丐,本应是善行,但若由此滋生人们懒惰之心或者人人争相当乞丐,这一善行就成了做恶。这也是老子先生在本章发感慨的原因,真正的善行应向天地自然学习,即我们在前面章节学习到的上善如水。
第三点,在本章后半部分,老子先生描述到得道之士和大众的区别,即得道之士看起来并不聪明、也不富有、身处地位不高的地方。这里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能从表面理解,就认为得道之士是愚蠢、穷酸、卑贱的,这就大错特错了。真正的得道之士心怀天下而有大智慧,秉持谦卑之心,虽学富五车却处处谦让,给人以错觉。功德至大,却不邀功,不以自己的物质富足为人生终极目标,更希望大家一起富裕。
这就是圣人老子为我们描述的,包括老子先生在内的得道之士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