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4:57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4:25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二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是诗人对于自由自在感到快乐,同时也是对于无所事事,不能得到任用的无奈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但是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
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
扩展资料:
本句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
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
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归去来兮辞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4:26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表达了作者为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的人生态度。
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这句话,从一个积极入世、努力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的人来看,是消极的,是悲观的;但如果能真由其本人来看,这个说法就未免太过于主观了,纯粹以己度人。隐逸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文人中是相当盛行的,成了他们思想中不过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归去来兮辞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4:26
本文作于他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本文在文体上属于辞赋,但语言浅显,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欧阳修甚至说“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