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4:0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1:30
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也称为“密率”。他是将八度开二方,再开二方,又再开三方,得八度的十二分之一,既半音。所列的数字一直写到二十五位,其数据与今日的十二平均律完全相同。 密率等于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是个无理数。五度相生律是根据三分损益法,连续产生五度关系,最后把所得的律移动到一个八度之内,就的到了所谓的五度律。在五度律中升7要比高音1高24音分,24音分约是一个半音的四分之一,经过训练的耳朵是可以听出来的。类似的,纯律也有音不准的问题。但是五度相生律、纯律与十二平均律的八度都相等,所以五度相生律和纯律本身就存在问题,误差大。另外,五度相生律和纯律不能使黄钟还原,不便于旋宫转调。朱载堉在谈到三分损益律时说:“夫音生于数者也,数真则音无不合矣;若音或有不合,是数之未真也。达音数之理者,变而通之,不可执于一也,是故不用三分损益之法,创立新法。”这里他指出“三分损益之法”是“数未真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1:31
在音乐理论中,将一个八度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其中每一个部分称为一律,合起来共为十二律.最常用的十二律有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和纯律。另外,著名的曾侯乙编钟也是采用十律,但不是十二平均律,不是五度律,也不是纯律。关于曾侯乙编钟的音律问题将另文讨论。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抽象的数作为万物的本原。根据“简单整数比”的原理,这个学派创立了一套音乐理论。1,2,3,4这头四个自然数,按 3比4,2比3,1比2的比构成了几个主要的音调. 这个理论称为毕氏律或五度律.中国古代的三分损益法,采用三损一为二,三盈一为四,也是利用了前四个自然数所构成的比例。因此,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音乐理论,与中国古代的三分损益法产生的五度相生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在《管子•地员篇》中有关于三分损益的记载,《管子•地员篇》中说:“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而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生角。”纯律是,利用1,2,3,4,5这五个自然数, 按4比5, 3比4,2比3,1比2的比构成的几个主要的音调.从数集的角度来说,在数轴上有有理点(整数和分数),也有无理点。五度相生律与纯律,是利用整数和分数描述音律,属于有理数音乐理论。事实上,圆周率、黄金分割率、根号2、根号3等都是无理数。把音律*在数轴上的部分点(有理点),是音迁就于数,是有局限性的。我国东汉蔡邕,明代朱载堉等,都强调艺术实践是制律的根本,强调“古今钟律者,以耳齐其声”。我国明代著名科学家、音乐家朱载堉(1536-1610)于1584年首先在世界上用数学方法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为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1685-1750)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被称为欧洲音乐之父。他写成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用创作实践证明这个律制的合理性,给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十二平均律逐渐地在欧洲和全世界范围内到了普及,取代了非平均律.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姆霍茨(Helmholtz)在其《论音感》巨著中写道:“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朱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反对声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1:31
在当今十二平均律已经被广泛应用的今天。还有人认为,五度相生律和纯律采用整数之比,是驻波的结点,是自然之节也。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事实上,驻波的结点是在加上了近似的边界条件下,通过求解微分方程计算出来的。在弦的端点,可以看成两种媒质的交界点,入射波的能量与反射波的能量不同,波在反射时有能量损耗,所以入射波和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不同,因此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所形成的波节、波腹不一定在整数比的节点上。八度和高八度的位置在二和一的位置上,是由于高八度位于八度的中间位置,是对称的,所以是自然之结,其余各点均不是对称点,不一定在整数和整数比的位置上,不一定是有理数表示的点。 在十二平均律的十二个点的周围,数学上称各点的邻域,至少有几个音分,没有经过训练的耳朵是不能区分的,音听起来音也是准的。这里把它们称为音准区域.十二平均律的十二个点的位置在各个音准邻域的中间.五度律与纯律的各个点在音准区域内或在音准区域的边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