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3: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4:56
顾名思义,心理学是通过研究心理现象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它的组成是多种多样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那么怎样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呢?
对心理现象唯一能够正确阐明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象的反映。人的心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简言之,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大脑皮质是信息的存储器和行为的调节器,心理是脑的机能。没有脑,就没有心理活动,脑受了损伤,心理活动就要受到严重的破坏,即使有完好的耳目的人也可以变成全聋、全瞎、全哑,或者丧失随意活动能力。心理疾病,或精神病患者也来自脑的机能的障碍,一旦脑的活动恢复正常,心理活动也会随之改善。可见,心理活动与脑是直接联系的。正如列宁所说的:“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的这样一个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
人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质,它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所谓脑,包括小脑、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和大脑两半球等部分,重约1400克。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大脑两半球,大脑表面的一层,有许多皱褶。如果摊开,大脑皮质的面积大概有2000平方厘米。大脑皮质上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人的心理活动绝不能离开大脑皮质上神经细胞的活动。这140亿个脑细胞,经常使用的只占10%~20%,大多数脑细胞都处于休整后备状态。如果一个人一生中每小时有1000个脑细胞发生“故障”,一年之间就有876万个细胞失去功能,人就算活到100岁,也只有10亿个脑细胞在做工作,只占1/14,还有13/14没有发挥其作用。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发展,包括智力发展的潜力是很大的。
一切心理活动从产生方法来说是反射。反射有3个环节:开始环节——外界刺激和它在感官中引起的,由传入神经(内导神经)向脑传导兴奋的过程;中间环节——脑中枢发生的神经过程和这一过程的主要表现(心理活动);终末环节——神经过程由中枢传出神经(外导神经)传至效应器官,引起效应器官的活动,如动作、语言等。
反射活动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前者是一种本能的活动;后者实际上是一种信号系统。信号活动是大脑两半球的最根本的活动。外部现实的信号是多得不可计数的,根据它们本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2类:第一类是外界现实中具体的刺激物,如形状、颜色、气味、声音等,这是直接的、具体的信号;第二类是人类的文字、语言的信号,这是具体信号的信号。第一类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第二类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两类信号系统是密切联系的,第一信号系统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是第一信号的抽象化与概括化,它又是通过第一信号系统获得意义并起作用的。但是,第二信号系统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生活对人的影响,主要通过词、语言,也就是通过第二信号系统起作用的。因此,第二信号系统不仅是信号的信号,具有概括作用,而且还代表社会的要求,调节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调节着人的行为,使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具有目的方向性和自觉能动性。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过程中,第二信号系统起着主导作用,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行为的最高调节者。这两种信号系统的协调活动,是组织人类心理活动特有的生理机制。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我们说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是说心理是人脑固有的,而是人脑在实践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心理现象是一种反映
如果没有客观世界,就没有对客观现实的印象,也就没有人的心理。列宁说:“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心理第二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理。因此,人的心理内容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应该在社会现实中去寻找答案。
2.任何反映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的
只有实践、活动,才构成主、客体的矛盾,才有反映主体活动领域内的现实。离开了实践、活动,就不会有心理的源泉,也就是说,心理在活动中形成。对青少年说来,如果不研究他们和外界的联系,特别是和人的联系,不研究他们的活动,就无从说明心理的起源和发展。同时,心理、心理发展,是在个体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外部活动、实践中逐步“内化”而成为内部的心理活动的。
这里,心理发展有其内因,有其动力,这种内因或动力正是在这种活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一种主导活动,例如幼儿的游戏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学生以学习为主导活动,毕业后的青年以工作、劳动为主导活动。这种主导活动,就是心理发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基础,直接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等。
3.心理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的反映不是像镜子般地机械反映,也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由于人的反映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在人的语言参与下进行的,它积极地反映着客观事物。因此,人的心理不仅具有意识性,而且具有社会性和自觉能动性。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而且还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的和内在的联系。心理、意识一旦形成之后,就能在人的活动中起调节、定向的作用。这就是说,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同时,它又反作用于实践、活动。人将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运用它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三、心理与行为的辩证统一
与物理现象不同,心理现象不具形体,无法直接观察得到。因此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人们首先把注意力集中于人的外表行为活动上。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人对现实的反映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按其内容说,心理是客观的,它是外界事物的反映,是由外界客观事物的作用决定的,又是物质的脑的神经活动过程,并且通过人的各种实际的外部活动表现出来。同时,心理又是主观的,因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一定的人或主体来进行的,总是要受他累积的全部个人经验和他的全部个性特征的制约,并通过他个体的活动而实现的。由此可见,心理活动,不仅来自于客观现实,来之于实践活动,又通过其外部行为活动,主要是动作和语言表现出客观性。
1.人的行为活动很明显地要受个人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
外部行为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及整个个性特征对行为又有很大的影响。
2.人的心理的复杂性,需要谨慎观察和分析
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蔽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甚至作出一些与内心不符合的外部假象,说出一些与心理事实不符合的话语。因此,当我们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去分析其某种心理活动时,我们必须非常谨慎。
3.总结心理规律
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能使心理成为神秘莫测、不可捉摸、无法研究的东西。心理现象由客观事物引起,总会在行为活动上有所表现的。这里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即使直接表现受到掩蔽,它也会间接地在其他方面有所流露,因此通过比较长时间地、全面系统地观察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