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3: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4:54
“闵行”一词已成为今日闵行区的简称,而“老闵行”一词也被世人约定俗成为一个专用名词。
历史上的闵行老镇,地处古冈身地带,无水旱之患,有三千年文明积淀。黄浦江闵行义渡在元代已设立,明代初又设立巡检司署,使这里成为申江门户,水陆要津,因而农商云集,逐步形成黄浦江中游的重要市镇。又历经四百年沧桑岁月,人口日增,经贸活跃,建起了大小街巷和连片宅院,于明末清初正式被官府确立为建制镇,并以重镇载入史册。以后的三百年间,这里五方杂处,群贤毕至,书香传世,人才辈出,被誉为上海城郊首镇。上海市县分治和沪闵路开通后,闵行老镇更显繁盛,人文日益荟萃,使上海西南地区成为沪郊显赫之地。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在这里崛起。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能源装备产业从这里起步,一系列工业奇迹先后诞生,地区面貌随之发生巨变。
历史上的“老闵行”地区,文化底蕴深厚,经贸市面繁华,社会影响广泛,具有“申江门户,水陆要津;农商云集,经贸重镇;群贤毕至,书香传世;国企摇篮,工业新城”等地域特点,因此人称“小上海”。“老闵行”的发展过程,是人口迁徙聚集的过程,是区域地貌转变的过程,是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因此是典型的区域性城市化的过程。城镇的兴旺带动了周边农村的发展,而工业化的兴起又使城镇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城镇文化的扩散和渗透,影响着“镇上人”和“乡下人”的一切,提高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从而缩小了城乡发展的差距。
“老闵行”在城市化过程中,持续地吸引众多外来户在此落地生根,海纳百川,形成五方杂处的局面,而且互相包容,逐渐混合一体,构成了新型的地域文化。同时,这里众多的本土人士勇于拓展自己的成长空间,闯荡上海滩,努力打拼,且有所作为。他们的成功,给家乡引入时代新风,使这里与上海城市文脉产生了种种联系。他们及他们开辟的内河航运线和修筑的老沪闵路,成为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结合和城乡交流的纽带,使这里别具一格地充满着都市近郊城镇的独特气度。
闵行老街”延续数百年的建城史和影响力,能在江南地区城镇群中脱颖而出,确实可称之为“大上海的缩影”。其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文史研究者的关注,必将有助于上海地方史研究工作的深化和拓展。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闵行老镇的改造和开发,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存岌岌可危。人们发觉,失忆者会找不到“回家的路”,会失去共同的精神家园。摘自《老闵行记忆》一书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