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托养和残疾人养护有什么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3:3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4:30
残疾人托养和残疾人养护有什么区别?当前制约我国贫困残疾人家庭脱贫的最大难题有望尽快破解。由中国残联等6部门日前印发的《着力解决因残致贫家庭突出困难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逐步解决成年重度残疾人的长期照料养护问题,对16岁以上有照料护理需求的重度残疾人提供照护和托养服务。
由中国残联、*扶贫办、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制定上述方案已经印发,对推动解决因残致贫家庭的突出困难提出了精准要求。
方案提出,要确保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的医疗救助。要严格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并逐步建立“两项补贴”标准与当地收入和物价水平相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
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中16岁以上有长期照料护理需求的重度残疾人,方案明确提出,符合特困人员认定条件的,要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给予其基本生活保障和日常照料;不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但有长期照料需求的重度残疾人,各地可充分利用乡村养老机构、福利设施、医疗机构、农村集体闲置资源和闲置农房,通过相关措施为他们提供集中养护或日间照料、邻里照护等服务,照料看护等公益岗位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口倾斜。
此外,方案还提出要逐步解决贫困家庭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确保到2020年实现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95%的目标。要加大对贫困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提高补助水平,确保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少年都能入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4:31
中国首份残疾人托养服务方面国家标准的发布,为从“残有所养”迈向“残有善养”提供了更完善的制度支撑。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床位数不少于10张,单人间不少于10平方米,合住房间人均不少于6平方米;寄宿制照料机构以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为重点,日间照料托养服务机构更偏重于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劳动技能和辅助性就业……近日,由中国残联、民政部等共同在京发布《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这也是中国首份残疾人托养服务方面的国家标准。
当前社会化的养护照料服务主要针对的是16岁以下的孤残少年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换言之,生活相对更困难的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尚需要予以更具针对性的养护照料服务。而《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的发布,标志着这部分残疾人的托养服务也正式拥有了国家标准,为相关服务的完善和规范化提供了具体准绳。自此,残疾人抚养服务“短板中的短板”有望得到弥补,从“残有所养”迈向“残有善养”有了更完善的制度支撑。
《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对抚养服务机构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以及场所规格等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特别是明确寄宿制照料机构以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为重点,而日间照料托养服务机构更偏重于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劳动技能和辅助性就业。
这意味着,针对残疾人群体的不同需求,托养机构也将提供更精准的照料服务。它不仅着眼于基本养护照料,也包含专业的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如让具备条件的残疾人能够通过辅助性就业和支持性就业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这实际上也是帮助更多残疾人建立生活信心,更好回归社会。
*新闻办前不久发布的《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益保障70年》*显示,当前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差不多100个人就有6位残疾人士。但是,有观点指出,我们在公共场合所见到的残疾人却非常少,其原因就包括残疾人目前在就业机遇等方面与一般人的差距还是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特别是加大针对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的托养服务,就是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的生活、发展的机遇,从单纯的“有所养”上升到“有所善养”,整体提高他们的生活乃至就业质量。
让所有残疾人都能够享有更具针对性更精准的公共服务保障,一方面,这是建立和完善“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公共服务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那些“学校已离开、医院收不了、企业进不去、家庭供不起”的困难成年残疾人群体,只有依靠公共服务兜底,才能助其真正脱困、获得“善养”,这也是公共服务保障的责任。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残疾人群体的生存、生活状况,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生活、发展质量。事实上,近年来像一些脱离应有抚养和救治的精神病患者伤人事件时有发生,也现实地启示我们,关照好他们的生活和权益,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减少社会风险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