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4: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2:38
裂谷作用的另一表现是裂谷型岩浆活动。昌都-思茅陆内裂谷的岩浆活动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典型裂谷特征的双峰式火山活动;另一类是钙碱偏碱的中基性、中酸性侵入活动,具有与晚三叠世火山岩相似的岩石化学特征,局部出现双峰式特点。这两类岩浆活动是在统一的伸展构造*下不同形式的产物。
4.2.4.1 昌都-思茅陆内裂谷的双峰式火山活动
昌都-思茅陆内裂谷型双峰式岩浆喷发活动发生于晚三叠世,集中于金沙江、哀牢山断裂西侧的江达-车所-云岭-绿春地堑,以及澜沧江断裂东侧的澜沧江地堑。
为了判断昌都-思茅陆内裂谷火山岩的形成环境,作者利用区调报告及莫宣学等(1993)和我们分析的217 组数据(分析项目不完全对应),进行了大量岩石地球化学投图。
图4-20 昌都-思茅地区火山岩Zr-(Zr/Y)图
(底图据Pearce等,1973)
a,b—澜沧江地堑火山岩;c,d—江达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
A—板内玄武岩;B—岛弧玄武岩;C—洋中脊玄武岩
在图4-20上,澜沧江地堑的火山岩投于板内区(A)近侧,江达-绿春地堑的火山岩主体投于板内区及其近侧,部分落于岛弧区(B)与洋脊区(C)交汇部偏岛弧区位置;在图4-21上,江达-绿春地堑的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可能为低钾拉班系列和洋底玄武岩的B+D区,以及可能为钙碱玄武岩的C区;在图4-22上,澜沧江地堑火山岩主要投在张裂岛弧区(1)少数投于洋脊及洋底区(3),其次投在造山带区(2),个别落在大洋岛区(4)和*板内区(5);在图4-23 上,澜沧江火山岩在裂谷及造陆抬升区(RRG+REVG)与岛弧、陆缘弧与造山后区(IAG+CAG+CCG)分界线两侧,江达-绿春地堑火山岩主体在裂谷及造陆抬升区。上述表明,昌都-思茅陆内裂谷的晚三叠世火山岩总体具有张裂特点,但带有弧火山岩的印迹。
图4-21 江达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Zr-Ti图
(底图据Pearce等,1973)
LKT—低钾拉斑玄武岩;OFB—洋底玄武岩;CAB—钙碱性玄武岩;WPB—板内玄武岩
图4-22 昌都-思茅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FeOt-MgO-Al2O3图
(底图据Pearce,1977)
1—张裂岛弧区;2—造山带;3—洋中脊及洋底区;4—洋岛区;5—*板内区
图4-23 昌都-思茅地区火山岩FM-C图
(底图据Maniar等,1989)
a,b—澜沧江地堑晚三叠世火山岩;c,d,e—交打-巴龙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f,g,h,i—江达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
CAG—*弧型花岗岩;CCG—*碰撞花岗岩;CEUG—*造陆上升花岗岩类;IAG—岛弧花岗岩类;POG—造山期后花岗岩类;RRG—与裂谷有关似花岗岩类
鉴于车所-云岭带的晚三叠世双峰式火山岩主要为深海-半深海相板内拉斑系列、洋脊拉斑玄武岩、碱性拉斑系列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组合或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组合,其间夹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含放射虫硅质板岩、杂砂岩,厚达2600m,在白茫雪山共生层序不完整的蛇绿岩套,表明局部已产生洋壳,新生小洋盆已经出现,应属陆间裂谷性质。据莫宣学等(1993)估算,在车所、几家顶、崔依比等地,盆地的平均扩张速率分别为1.1cm/a、2.5cm/a和1.8cm/a,乘以火山活动延续时间4.5Ma,洋壳平均扩张宽度分别为49.5km、113km和81km。
4.2.4.2 昌都-思茅陆内裂谷的岩浆侵入活动
昌都-思茅地区古生代-中三叠世的中酸性侵入活动,集中分布在金沙江-哀牢山和澜沧江焊合带毗邻的地区,形成规模巨大的海西期—早印支期花岗岩。裂谷期的岩浆侵入活动,大体可分为晚印支期、燕山期。晚印支期的岩浆侵入主要发生在江达-云岭-绿春地堑中北段,与地堑火山活动基本同位相伴发生;燕山期岩体虽然规模较小,但岩浆活动的范围有所扩大,除与印支期侵入岩构成复式岩带外,在澜沧江断裂带西侧也拉一带和昌都-思茅裂谷盆地中轴部位的妥坝、都日一岩浆岩的活动更显向中轴部位集中趋势,立体分布于囊谦-芝康-兰坪-景谷-勐腊中轴带上。上述显示,昌都-思茅陆内裂谷盆地存在中轴岩浆热隆带。陆内裂谷的晚印支期岩浆侵入活动主要集中在江达-云岭-绿春地堑中北段,以则巴、雄松一带和初拿、遵喜一带最为强烈,在北部的江达地堑东侧的格拉山、亚拉一线也有表现。
在格拉山、亚拉一线为I型、S型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正长花岗岩,侵入年龄为198Ma(K-Ar法)~230Ma(U-Pb法)。
在则巴-雄松带发育由辉长岩、辉绿岩、辉长闪长岩、辉石闪长岩、闪长岩构成的中基性岩带和由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英云闪长岩构成的中酸性岩带,显示一定的双峰特征,侵入年龄为198~234Ma(K-Ar法)。在初拿-遵喜带为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侵入年龄为223~233Ma(K-Ar法)。
在初拿、遵喜一带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少量花岗岩。在澜沧江地堑的若也拉一带为花岗斑岩群。在昌都地块内部*热隆的妥坝-江达地区,德登、江达普一带的许多侵入体,原区调报告认为是印支期的,但经Ar-Ar法定年,结合以前的K-Ar法定年结果,除少量是海西期的弧岩体外,大部分(包括丁钦弄、仁达、加多岭等)是陆内裂谷期的燕山期侵入体,侵位的时间为150~165Ma,相当于中侏罗世晚期,岩石类型有闪长玢岩、二长花岗岩、闪长花岗斑岩、辉长玢岩等。在则巴-雄松一带,侵位时间为160~185Ma,岩石类型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各种脉岩,主要为基性岩脉;都日带为二长花岗斑岩、正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角闪二长斑岩等。总体具有酸性和基性两个单元,呈双峰特点。
利用岩石化学图解,判别上述两期侵入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在图4-24上,格拉山、亚拉一带的晚印支期侵入岩投在张裂岛弧区(1);初拿遵喜一带的晚印支期侵入岩主体在造山带(2)与张裂岛弧区(1)界线偏造山带一侧,少量落在*板内区(5);江达-江达普地区的燕山期侵入岩落在张裂岛弧区和造山带区。在图4-25上,江达-江达普地区燕山期侵入岩少量落在洋底区(OP)。在图4-26上,初拿-遵喜地区晚印支期侵入岩,江达-江达普地区燕山期侵入岩,主要投在裂谷和造陆抬升区(RRG+CEUG),其次落入岛弧、陆缘弧与造山后区(IAG+CAG+CCG)。
上述岩石化学分析显示,昌都-思茅构造带中生代岩浆岩,具有在一些图解上显弧特征、另外一些图解上显裂谷特征的特点。这是否说明了昌都-思茅陆内裂谷期岩浆作用的继承与发展特征?
图4-24 昌都-思茅地区侵入岩FeOt-MgO-Al2O3图
(底图据Pearce,1977)
a—格拉山-亚拉印支期侵入岩;b,c—江达-江达普燕山期侵入岩;d—初拿-遵喜带印支期侵入岩1—张裂岛弧区;2—造山带;3—洋中脊及洋底区;4—洋岛区;5—*板内区
图4-25 江达-江达普地区晚燕山期侵入岩SiO2-K2O图
(底图据Maniar等,1989)
IAG—岛弧花岗岩类;CAG—*弧形花岗岩;CCG—*碰撞花岗岩;RRG—与裂谷有关似花岗岩类;CEUG—*造陆抬升花岗岩类;POG—造山期后花岗岩类
图4-26 昌都-思茅地区侵入岩FM-C图
(底图据Maniar等,1989,代号同图4-25)
a—初拿-遵喜带印支期侵入岩;b,c—江达-江达普燕山期侵入岩
对昌都-思茅构造带,利用古生代以来的中、酸性岩浆岩的代表性样品,进行RbHf-Ta图解(图4-27),发现海西期→印支期→喜马拉雅期,一方面,岩石化学的分布区存在明显的重叠;另一方面,存在明显演化趋势。证实了上述昌都-思茅构造带岩浆作用具有继承与发展特征判断:晚三叠世以前,昌都-思茅地体夹持于金沙江-哀牢山洋和澜沧江洋之间,两侧大洋的相向俯冲,在昌都-思茅地体两侧形成陆缘岩浆弧,并最终碰撞焊合形成三江联合地体,晚三叠世的广泛伸展裂陷在上述岩浆弧,或在内部陆壳背景下发育,相伴的岩浆活动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弧”的烙印。
图4-27 三江地区北段岩浆岩的Rb-Hf-Ta图解
(底图据Harris等,1986)
1—海西期;2—印支期;3—喜马拉雅期;4—海西期区域;5—印支期区域;6—喜马拉雅期区域
同时,图4-27也表明,用岩石化学图解判断构造环境存在很大局限性,在运用时应十分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