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下秦朝蒙氏家族55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03 06:48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0 02:31
蒙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蒙恬和蒙毅兄弟。虽然这两位很是有名,但他们的祖父蒙骜,也是秦国一员名将。蒙骜不像王翦是秦国“土著”,他原本是东方的齐国人,秦昭襄王时投奔秦国,在秦国土地上,他本来傲人的军事天赋得以施展,最终官拜上卿。
蒙骜至秦后,屡建战功,先后夺取韩国十余座城池、赵国三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余座城池,使秦国得以设立三川郡和东郡,并让秦国疆域与齐国相接,对韩国、魏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定的基础。
纵观蒙骜一生,只有一次败仗,而这次对方的首领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
扩展资料:
蒙氏溯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氏之子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时候,黄帝是著名的氏族联盟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后来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
到了夏王朝时候,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老童封到蒙山至双八之城(蒙双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蒙双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双氏,世代相传至今,起源于风姓包氏。
在蒙山(今山东蒙山)设了祭坛,祭祀蒙山之神,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称为东蒙主。
东蒙主的后裔子孙中,世代居于蒙山承袭东蒙主之职,遂以山名为姓氏,称蒙山氏、东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东氏、山氏、东方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
出自清朝时期巫罗俊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江西于都蒙氏族人主要集居于盘古山、靖石等地,古今都是当地望族之一。他们的先袓何时何地迁来此地,其族谱记载不一致。
于都蒙氏自称是蒙念五的后代,由蒙信举从南康迁来。
到了公元1995年八修谱时,于都蒙氏又称其先袓原为巫氏,始袓原为福建黄连镇的巫罗俊,传至二十二世时在广东兴宁为官,因犯案逃至江西于都长河堡西山定居,遂改为蒙氏,世代相传至今,并已将其正式定入八修“昌远堂”蒙氏族谱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0 02:32
一、蒙氏家族对秦朝巨大贡献
蒙氏家族与秦国*发生联系,始于秦昭王时蒙鹜自齐人秦,蒙瞥为什么离开齐国并一定投奔秦国呢?就齐国方面来说,较大的事件就是孟尝君田文专权,连年发动战争,使得齐国国力大伤,如苏代所言,“南攻楚五年,畜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罢弊;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候。……其民力竭也”。另外,由于齐守昌王等人的暴虐无道,当时齐国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非常尖锐。各种危机日益加深。从齐秦间关系方面来说,作为战国前的两个大国,当时双方正处于合纵连横的激烈斗争中。公元前298年,齐联合魏、韩攻秦,迫使秦求和;公元前294年,齐国又采取祝弗的计谋,任用秦的五大夫吕礼为相,“欲深取秦也”;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而尊齐渭王为东帝,以此拉拢齐国“约伐赵”,但齐守昌王旋即去帝号,依苏秦合纵之计“倍约去秦”,两国间战事连绵不绝。蒙鹜正是在“齐之罢弊,君臣不和”的背景下携子孙离开齐国而投奔秦国的。蒙瞥离开穷途末路的齐国后,既未投中原的三晋,也未奔南楚北燕,而是越过中原,到了地处西边的大国秦国,则充分体现出了他的远见卓识。在战国七雄中,齐、秦两大强国一度出现对峙局面,左右着战国前期的历史。但齐国到守昌王时期,逐渐走上衰亡之路。而与此同时,秦国在秦昭王时期迅速发展,内守耕战之策,外攻韩、赵、魏、楚诸国,初步奠定了日后取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基础。蒙鹜的投秦顺应了当时由秦完成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在蒙氏家族的发展史上具有着转折性意义。
蒙鹜投秦后,从秦昭王二十二年至秦始皇七年,数次领兵出征,据《史记》的《六国年表》、《蒙恬列传》等篇记载,秦昭王二十二年他领兵伐齐,庄襄王元年伐韩,二年攻赵,三年攻魏,始皇元年又平定晋阳之乱,三年先攻韩后攻魏,五年再次攻魏,在长期征战中,为秦取得大片土地。受蒙鹜的影响,其子蒙武亦成长为秦的军事将领,他曾于秦始皇二十三年为裨将军与王剪一同攻楚,杀楚之将军项燕,第二年,又领兵再次攻楚,俘虏了楚王,与其父统一全国后,为秦的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是蒙武的两个儿子蒙恬和蒙毅。《史记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0 02:32
一、蒙氏家族对秦朝巨大贡献
蒙氏家族与秦国*发生联系,始于秦昭王时蒙鹜自齐人秦,蒙瞥为什么离开齐国并一定投奔秦国呢?就齐国方面来说,较大的事件就是孟尝君田文专权,连年发动战争,使得齐国国力大伤,如苏代所言,“南攻楚五年,畜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罢弊;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候。……其民力竭也”。另外,由于齐守昌王等人的暴虐无道,当时齐国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非常尖锐。各种危机日益加深。从齐秦间关系方面来说,作为战国前的两个大国,当时双方正处于合纵连横的激烈斗争中。公元前298年,齐联合魏、韩攻秦,迫使秦求和;公元前294年,齐国又采取祝弗的计谋,任用秦的五大夫吕礼为相,“欲深取秦也”;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而尊齐渭王为东帝,以此拉拢齐国“约伐赵”,但齐守昌王旋即去帝号,依苏秦合纵之计“倍约去秦”,两国间战事连绵不绝。蒙鹜正是在“齐之罢弊,君臣不和”的背景下携子孙离开齐国而投奔秦国的。蒙瞥离开穷途末路的齐国后,既未投中原的三晋,也未奔南楚北燕,而是越过中原,到了地处西边的大国秦国,则充分体现出了他的远见卓识。在战国七雄中,齐、秦两大强国一度出现对峙局面,左右着战国前期的历史。但齐国到守昌王时期,逐渐走上衰亡之路。而与此同时,秦国在秦昭王时期迅速发展,内守耕战之策,外攻韩、赵、魏、楚诸国,初步奠定了日后取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基础。蒙鹜的投秦顺应了当时由秦完成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在蒙氏家族的发展史上具有着转折性意义。
蒙鹜投秦后,从秦昭王二十二年至秦始皇七年,数次领兵出征,据《史记》的《六国年表》、《蒙恬列传》等篇记载,秦昭王二十二年他领兵伐齐,庄襄王元年伐韩,二年攻赵,三年攻魏,始皇元年又平定晋阳之乱,三年先攻韩后攻魏,五年再次攻魏,在长期征战中,为秦取得大片土地。受蒙鹜的影响,其子蒙武亦成长为秦的军事将领,他曾于秦始皇二十三年为裨将军与王剪一同攻楚,杀楚之将军项燕,第二年,又领兵再次攻楚,俘虏了楚王,与其父统一全国后,为秦的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是蒙武的两个儿子蒙恬和蒙毅。《史记�6�1蒙恬列传》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参加灭齐有功,任内史。秦统一六国之际,匈奴乘机南下,占据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新生的秦王朝面临匈奴严重威胁。三十二年,蒙恬受命率军30万北击匈奴,次年收复河南地,击退匈奴700余里,屯兵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蒙恬吸取战国时期据险防御的经验,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燕、赵、秦5000余里旧长城,并修筑北起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南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的直道,构成了秦朝北方漫长的防御线。匈奴慑于蒙恬兵威,不敢进犯。
蒙恬不仅为秦的统一战争出生人死,而且还在统一之后,奉命北逐匈奴,连长城,并驻守上郡十余年,这对巩固秦朝的统治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蒙恬应该是功不可没的。由于蒙氏家族对秦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和信任,因此蒙恬之弟蒙毅也受到秦始皇重用,“位至上卿,出则参乘,人则御前”,始终陪伴始皇左右。蒙氏家族成为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最显赫的家族。
二、蒙氏家族悲惨结局
始皇三十七年冬,秦始皇巡游会稽山途中患病,派身边的蒙毅去祭祀山祈福,七月,秦始皇在沙丘病死。由于秦始皇生前未曾确立太子,因此,随秦始皇巡游的中车府令赵高勾结了秦始皇的少子胡亥,并拉拢了承相李斯,暗中策划篡位阴谋,矫诏令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自尽,囚禁了蒙恬和蒙毅兄弟。结果,使胡亥在上下勾结、里外串通后终于登位,称为二世皇帝。最后,又赐死蒙氏兄弟,蒙氏家族走向衰落。
蒙氏兄弟的不幸,从表面上看,是由于赵高与蒙氏兄弟的矛盾所致。赵高曾经犯有大罪,蒙毅受命公正执法,但后来秦始皇又改变了主意,“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为此,引起赵高对蒙氏的怨恨。于是,当秦始皇一死,赵高就怂恿胡亥先囚蒙恬于阳周,又囚蒙毅于代。然后‘旧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幼之”,最后蒙毅、蒙恬先后被*自尽。但是,实际上问题不仅仅如此简单。虽然赵高在*蒙氏兄弟的过程中起了极坏的作用,但蒙氏兄弟的悲惨结局关键在于他们卷入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与少子胡亥间的斗争中,成了皇室内争的祭品。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但由于经常给秦始皇提意见议论时政,招致秦始皇的不满,始皇将他赶出京城到外地做监军,恰好又是做了蒙恬的监军。秦始皇将扶苏交给蒙恬,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对蒙恬的尊重和信赖,但这也决定了蒙恬后来的悲剧命运,因为蒙恬与扶苏就此结成了不同寻常的关系。胡亥要做皇帝,就要除掉扶苏,而要除扶苏,就必除蒙恬。胡亥虽说是少子,但由于得到秦始皇的宠爱,得以跟随左右,而他又与赵高关系甚密,尽管胡亥起初对赵高策划的沙丘阴谋有些疑忌,但在赵高的游说下,终于抵御不了皇位的*,对赵高言听计从,而赵高也企图通过胡亥取得更大的权力,他曾说,“方今天下之权命悬于胡亥,高能得志焉”。
这样,蒙氏兄弟与赵高的矛盾,又同扶苏与胡亥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故而秦始皇一死,赵高、胡亥一伙便篡改诏书,将始皇帝给扶苏的诏书“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改为对扶苏、蒙恬的指责,并在最后写到:“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得此假诏后,信以为真,未听蒙恬要求进一步证实的劝告,即行自杀。蒙恬不肯就范,被传令使者囚禁起来。接着,赵高又对胡亥说:“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于是胡亥又下令囚禁了蒙毅。胡亥即位后,依赵高之意,分别派使臣去代和阳周,*死蒙毅和蒙恬。所以说,蒙氏兄弟的悲惨命运,与秦始皇死后扶苏和胡亥争夺皇位继承人有着密切关系。
三、蒙氏家族的衰亡隐含也是秦朝衰亡的重大原因
秦的崛起并统一六国,收用了原来其他国家的许多杰出人才,而且获益匪浅。但是,正是由于官吏来源的复杂,使得统治阶级容易形成小集团而产生矛盾,最后导致*。胡亥得势后,蒙氏兄弟惨遭不幸,一些宗室大臣“相连坐者不可胜数”,“群臣人人自危”。至于胡亥的兄弟姐妹们,亦被胡亥一一除去,或被戮身死,或被*自尽,使得“宗室振恐”。然而,悲剧并未就此而止息。紧接着,赵高唆使胡亥治左垂相李斯之罪,并于秦二世二年冬将其“论腰斩咸阳市”,夷三族。受此牵连的右垂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亦*自杀。次年,赵高又伙同其女婿咸阳令阎乐及自己的弟弟郎中令赵成,发动兵变*胡亥自杀,而赵高所拥立的秦王子婴又设计让人刺杀了赵高,并夷其三族。此时,刘邦的军队已*近咸阳。最后,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了。秦末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反秦战争,这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是,秦朝在秦始皇死后统治集团的*及自相残杀,尤其是暴虐的胡亥及阴险的赵高一伙掌握了政权,胡作非为,更加剧了各种矛盾。这也是促使秦朝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此巨变是以蒙恬兄弟之死为开端的。诚如蒙恬所言,“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厚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蒙氏家族对秦王室可谓忠心耿耿,功绩卓著,但最终却惨遭不幸,蒙氏家族的衰亡,正是秦朝衰亡的开始。一个家族悲剧,隐含了一个王朝终结的原因,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0 02:33
姬姓。祖籍山东省蒙阴县,故里在蒙阴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边家城子村。据考证,“蒙”以蒙山为氏。先世为齐国人,战国时,祖父蒙骜于齐投靠秦昭王,领军攻打韩、赵,累官至“上卿”。父亲蒙武也为秦将,曾任秦内史,与秦将王翦联手灭掉楚国。蒙恬由于家世的关系,被封为秦国将领,跟随大将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一路长驱直入攻占了齐都临淄。由于蒙恬表现突出,战功卓著,于众多武将中脱颖而出, 被秦王封为内史,成为秦始皇的心腹大将。